清朝的祕密建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一代天蕉194719518


清朝秘密建儲制度是歷史的退步。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一、宗法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自從西周封建以來,宗法制度逐漸形成。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嫡子和庶子地位天差地別。歷史上凡是有廢嫡立庶的君主,基本上都會被批亡國之兆,被百般詆譭。

△宗法制度的示意圖

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仿效中原王朝,冊立孝誠仁皇后的嫡子胤礽為皇太子,可惜皇太子胤礽不符康熙皇帝的器重,兩次冊立之後,終被廢黜。太子被廢,康熙皇帝無嫡子在世,庶出的皇子開始摩拳擦掌,覬覦皇位,九子奪嫡的歷史悲劇產生

二、皇儲由皇帝一人決定

皇儲人選由皇帝一人決定,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表現,也是歷史的極大後退。乾隆皇帝曾經對秘密立儲制度作出辯解:

我國家不明詔立儲,燕翼貽謀、慮至深遠,即緘名密貯,務當慎之又慎,不可豫為宣露。——《清高宗實錄》

再辯解,只不過是為皇權至上做一個精緻的遮羞布。

三、秘密建儲制度選出的皇位繼承人的綜合素養普遍不高

秘密建儲制度,皇權獨自決定皇位人選。皇位繼承人的綜合素質良莠不齊,像秘密立儲制度產生的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的綜合素養普遍不高,這就是秘密立儲制度的後遺症。

△清光緒皇帝登基儀式

綜上,秘密立儲制度的產生絕對是歷史的倒退。


小李講史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從周朝開始,中國帝王的皇位繼承,甚至是民間家族、財產等的繼承,都是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即正妻所生長子擁有優先繼承權,先看嫡庶,再看長幼順序。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雍正帝建立了另外一個新的立儲制度——秘密立儲制度。

所謂秘密立儲制度,就是皇位不一定傳給嫡子,也不會公開宣佈太子是誰,而是將繼承人名字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之後宣佈繼承人時,需取出兩份比對無誤後,再宣佈繼承人。

秘密立儲制度的建立,是源於雍正帝自己的經歷。康熙晚年的時候,九子奪嫡的風波弄得康熙帝心力交瘁,參與奪嫡的皇子們互相鬥爭,不顧手足之情。這樣的經歷讓雍正帝開始思考,怎樣可以在之後的皇位繼承上儘量避免這些紛爭。

但秘密立儲制度的本身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並無進步可言。

  • 削弱了對繼承人的培養。既然是秘密立儲,那麼意味著很多事情不能光明正大的進行。皇帝不能著重側重對心儀繼承人進行培養,否則秘密就不再秘密了,對繼承人來說,無法全面的學習到帝王權術等,對將來登基理政的影響就見仁見智了。


  • 所謂秘密其實並不保密。兩份詔書分別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及皇帝身邊保管,這兩個地方真的安全萬無一失嗎?如果有心人想要一探究竟及篡改,也是有機會實現的。
  • 並未根本解決繼承權的鬥爭。因為不知道繼承人是誰,所以諸子仍可以認為自己存在繼承的可能,諸子間的鬥爭並未消除,甚至可能有愈演愈烈。

秘密立儲制度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嫡長子繼承製中的部分弊端,卻沒有根本性的根除繼承中存在的矛盾,所以只能說是一種中規中矩的制度,並不存在進步可言。


浮生若淺


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是由雍正帝首創。

“秘密”之處在於皇帝選中繼承人之後,生前不予公佈,而是提前寫下兩份傳位遺詔,一份由皇帝自己保管,另一份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其駕崩,大臣們取出兩份遺詔核對無誤,當堂宣佈由某某皇子繼位。

雍正創立這種制度的動機,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對那段骨肉兄弟間殘酷的爭鬥心有餘悸,不願子孫後代再出現如此於家於國都無益的混亂局面。

可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狀況呢?

經過苦苦思索,雍正發現了問題所在。

當初兄弟們之所以打成一團,是因為目標太過明確,康熙想讓誰當太子,剩下的兒子們就合起夥來鬥倒誰。如果不立太子,皇子們想爭也無法爭,妃嬪、大臣們更不敢輕易下注,也就避免了儲位之爭帶來的內部傾軋、骨肉相殘。

那麼,雍正帝達成目的了嗎?

實際操作中,似乎並沒有。

現成的例子擺在眼前,他用這種方式確立了繼承人弘曆,卻又在平時表現得很看重他,又是封寶親王,又是派他代替自己去祭拜皇陵,一點都不秘密。

在頂級權力層混的,哪個不是人精?大傢俬底下都知道弘曆是未來皇帝。

這就刺激得另一個皇子弘時大為不滿,演化到後來,居然聯合起雍正最大的政敵八叔胤禩、九叔胤禟,準備造親生父親的反,差點沒把雍正給氣死。

也許秘密建儲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皇室內鬥,但總體而言弊大於利,是一種歷史的退步。任何一個正常的王朝,都不敢這麼幹。

歷朝歷代都因為爭奪儲君之位發生過很多慘烈的事兒,但各朝皇帝們還是一登基就考慮立太子,為什麼?

因為治國之道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學會的。

打個比方,咱們找個工資不高的普通工作,用人單位都得一問學歷二問經驗。學歷,代表的是理論知識;經驗,代表的是實踐能力。

當皇帝不需要這些嗎?當昏君不需要,當明君很需要。

早立太子,就可以由皇帝和大臣們早早對他進行相關方面的教導,還能給他安排一些實踐項目,哪怕資質不高,經過學習和實踐也能有所提升。就算太子出了錯,還有皇帝給他兜底,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太子之位可以看成是當皇帝之前的一個過渡,有了這個過渡,他能提前熟悉政務,和大臣們也能有所磨合,接手國事會更容易一些。

而且太子的東宮自成體系,這其實就是皇帝默許他培植自己的人手,便於他在未來實現舊朝到新朝的轉換。

秘密建儲制度,讓未來的國君失去了這些受教育和親身實踐的機會!

雖然平時也有師長對他進行培養,但皇子的課程和太子的課程能一樣嗎?這就像是昨天還在上小學的課,今天忽然讓他當大學校長,管理一眾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大學老師。

說句實話,要不是清朝早早就把一干大臣奴化了,這樣選出來的皇帝分分鐘成為傀儡,不弄死他算大臣們有良心。假設把他放在宋朝或明朝,這皇帝肯定當得憋屈,大臣們哪怕不篡位,也有的是辦法制他。

清朝沒有滅在這種制度上,真的算走運了。

滿清十二帝中,共有四位皇帝是秘密立儲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

先說乾隆帝,因為康熙和雍正的另眼相看,他這儲位一點都不秘密,該學的都學到了,該有的歷練雍正也讓他經歷了,所以他繼位並不是典型的秘密立儲制;

嘉慶繼位後,乾隆又當了三年多太上皇,依然執掌朝政,等於是讓嘉慶實習了三年,所以他的繼位也沒出什麼大問題;

道光這一代,他的表現有目共睹。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太平天國運動也在醞釀中,清朝陷入內憂外患。雖然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道光身上,但如果他可以表現得更好一點,把握住時機,清朝未必沒有振興的機會;

再說咸豐,清朝是從他這一代徹底衰敗的。主觀上,他的確努力了一把,但客觀上他沒有太大的能力。他的兄弟奕訢,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比他更適合當皇帝,道光卻選了能力更差的咸豐。

如果道光帝公開立咸豐為太子,肯定會遭到大臣們的阻攔,因為咸豐除了才能平庸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跛腳。倘若繼位的是支持洋務運動的奕訢,清朝估計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再後來的清帝,子嗣艱難,也就不需要秘密建儲。

總之,秘密建儲制度是一大退步,讓毫無經驗的皇子直接當皇帝,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對於新帝來說,他是倉促上位,得力的助手都沒有一個;對於大臣來說,他們不知道新帝是好是壞,能力如何;對於國家來說,更像是一場豪賭。況且,皇子們依然在鬥,只是沒那麼激烈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