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今天,你讀書了嗎?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

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今天分享古代愛讀書的名人故事
1: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非常刻苦。

【世界讀書日】今天,你讀書了嗎?

(鑿壁借光)

2:孫敬、蘇秦——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另一頭系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世界讀書日】今天,你讀書了嗎?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國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樑、蘇秦的錐刺骨。
3:車胤、孫康——囊螢映雪

晉朝時候,有兩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一個叫車胤,一個叫孫康。他們兩個人都愛好讀書。他們白天都要下地幹活,到了晚上才有空讀書。可是他們都窮得連燈油也買不起,怎麼辦呢?他們想來想去,都想出了一個能在晚上讀書的好辦法。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裡乘涼,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一亮一亮地閃著光。車胤想:要是把許多螢火蟲集在一起,說不定能頂得上一盞油燈呢!於是,他找了一塊很薄很薄的白夏布,縫了一個小口袋,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口袋裡。用這個裝螢火蟲的口袋照著看書,果然能看清楚書上的字。這個辦法叫做“囊螢”。

孫康想的辦法叫“映雪”。一個冬天的晚上,孫康吃過晚飯,到院子裡去看雪。他覺得院子裡比屋子裡亮多了,就想:雪的反光這樣亮,也許能照清楚書上的字吧。他便進屋去拿出一本書來,翻開一看,果然書上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也顧不得天冷,就蹲在雪地裡看起書來了。
車胤和孫康這樣勤奮學習,後來都成了有學問的人。
4: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隋末遼東人,少年時候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著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國公楊素,楊素見這小夥子如此好學,很是吃驚,便跟上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學習這樣用功啊?”李密認識楊素,趕緊下牛拜見。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麼書,李密說:“《項羽傳》。”交談中,楊素髮現李密真是個人才。楊素回家以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才能和氣度,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得多。”於是,楊玄感便結交了李密,他倆成為好朋友。

【世界讀書日】今天,你讀書了嗎?

5:高鳳——高鳳流麥

後漢高鳳字文通,南陽人,誦讀經書晝夜不停。他妻子去田間勞動,將麥子曬在院子裡,給高鳳一根竹竿,讓他看著不要讓雞來吃。高鳳拿著竹竿一心讀經書,這時下起了暴雨,而高風仍專心讀書,一點沒注意麥子,結果麥子全被雨水沖走了。妻子回來責問他,他才醒悟。

6:倪寬、朱買臣——

帶經而鋤

漢朝的倪寬跟著孔安國學習五經,缺乏學習費用,倪寬要為弟子們做飯,有時還要下地幹活。他下地時總要帶著經書,休息時便抓緊學習。

漢朝的朱買臣家裡比較貧困,買不起什麼東西,他又很喜歡讀書,而他家裡的生計要靠砍柴來維持。因此,朱買臣背著柴草邊走邊讀書。“帶經而鋤”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

7:江泌——映月讀書

南北朝時,南朝齊有個名叫江泌的少年,非常愛學習。可是家裡很窮,不僅沒錢供他讀書,還要他養家餬口。白天,他去給人家斫削木鞋底,賺錢維持全家生活。晚上回家後雖然很累,還要讀書學習,但家裡無錢買油點燈。他就想了個辦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讀書。由於長期勤學苦讀使他學問進步很快,後來成為齊的國子助教。人們根據江泌讀書的故事,概括出成語映月讀書。這個成語形容家境貧寒而勤學苦學。

8:司馬光——圓木警枕

他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自己覺得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教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裡玩。只有他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地,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長時間。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9:承宮——牧豕聽經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


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
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牧豕聽經”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10:董仲舒——目不窺園

在西漢時期,大儒學家董仲舒在年少時就讀書非常刻苦認真,經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後雞一叫,就又來讀書,總共也就睡不到3小時.

他的書房緊靠著奼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總是讀書.有人勸他出去走走,不要老呆在家裡讀書.

他卻說:“我不讀書,只顧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討論詩書.”後來他長大了,是有名的高等博士,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佈四方.

讀書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每一次閱讀,

都將幫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