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三國的人物換到水滸的劇情裡,會不會好看?

吳江l新時代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雖都成書於明末清初,但一個寫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這段史稱三國時期的故事,另一個則是北宋末年,山東、河北一帶一群扯旗造反的“好漢”的故事,兩者相差好幾百年。那麼今天就來開個腦洞,如果讓兩部書中的人物全都打起來,哪個陣營會贏呢?這無異又是個“關公戰秦瓊”的故事,對了,比關公戰秦瓊扯的還更遠。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就事論事的對比,純屬娛樂。

三國時期,諸侯紛起,金戈鐵馬,戰事頻起,人才輩出,黃巾之亂後群雄逐鹿,十八路諸侯圍攻董卓,端的就是一個氣勢磅礴。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基本是基於三國這段歷史的史實而進行演義的,書中故事和人物,大部分都真實存在,而且裡面的很多戰將都是憑實力拼殺出來的,戰力非常高,這也是當下很多網友拿《三國演義》當正史去讀的一個原因。不管怎麼說,三國時期的戰爭,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戰略戰術水平上,都是極高的,也倍受後世推崇。

再看《水滸傳》,所處年代是北宋,而北宋因建國就是靠兵變起家,立國後為保江山永固,特別的重文抑武,所以在宋代,文學藝術達到中國歷史上的又一高峰,經濟發展也十分突出。可恰恰是軍事極其羸弱的漢族統治朝代,屢被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入侵,幾無還手之力。在此背景下的《水滸傳》裡 的人物,幾乎是不可能於鐵蹄錚錚的三國時期相抗衡的。幾百年的時間間隔,軍事裝備上,宋軍雖有少量火器使用,但戰爭形態並沒發生根本性變化,仍屬於冷兵器時代,甚至宋軍整體數量上,都還不及三國時期各諸侯擁有的兵力總和。如果真打起來,宋朝毫無勝算。

其次,《水滸傳》的歷史背景,也只不過是以宋江為首的一群流寇,而號稱一百零八將的梁山好漢,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有名的好漢,歷史上能叫上名字的也就三十六個人,最大規模時也就千多人,起義的規模小得微不足道,甚至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都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說白了,這些所謂的梁山好漢不過烏合之眾而已,和波瀾壯闊的三國戰場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就拿赤壁的幾十萬大軍來說,梁山好漢就顯得十分小兒科了。而且《水滸傳》中的人物有實力的戰將屈指可數,步將在對陣騎將時根本沒有出手的機會,真正能上陣的也就盧俊義、關勝、林沖等幾個人。

然而諷刺的是,梁山上最牛的“馬軍五虎將”其實就是效仿的三國裡蜀國的“五虎上將”,是個標準的山寨版,因此咱們不妨就以此為突破口好了。其中,關勝乃是關羽的嫡系子孫,實力顯然不如祖上;林沖的綽號“豹子頭”指的就是張飛,而林沖和張飛比肯定是有差距的。至於剩下的呼延灼、秦明、董平三位,又如何和白馬長槍的子龍、威震西涼的錦馬超、以及老而彌堅的黃忠相比呢?也許有人覺得梁山還有玉麒麟盧俊義,但別忘了三國還有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呢,而且呂布很有可能是全歷史最猛也未可知。所以武將對決,水滸這邊繼續完敗。

而且梁山好漢一旦遇上以少打多的情況,基本上就硬不起來了,這在跟方臘軍的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說起來方臘只是農民起義,他的軍隊戰力必然跟三國裡面的無法相提並論。儘管如此,打完方臘之後,梁山依然折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好漢,連武藝排名很高的武松都掉了條胳膊。因此,《水滸傳》中的人物在三國中最多也就是個小關口的守城將領而已,若遇到呂布、關羽這樣的名將,只有被斬的份。

再看梁山上的軍師,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個吳用,朱武號稱“神機軍師”,實際上就是個打醬油的,而吳用多半用的是陰謀詭計,逼著良民上梁山倒是有點本事,真正打仗的時候也沒體現出多厲害。梁山之所以贏了朝廷幾仗,主要還是靠著梁山的地利,朝廷對梁山地形不熟悉,和梁山本身易守難攻所導致的。

總的來說,三國是國家軍隊,相當於水滸裡面的朝廷禁軍,而水滸裡基本都只是草莽人物罷了,更多是匹夫之勇,讓這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對陣,等於是國家級別的正規軍對抗一群打家劫舍的流寇。而劉備、曹操、孫家能夠最後擊敗其餘強力的對手脫穎而出,已經足夠說明了他們的戰鬥力強悍。相比之下,梁山只不過是山東的一座山寨,說好聽點是好漢,不好聽就是一群流寇而已,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算不說曹孫劉三家,三國中任何一路有點名氣的小諸侯,也是水滸人物根本沒法和比的。所以,如果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對陣,無論整體還是局部的比試,顯然都是三國全面壓制水滸。


匹諾曹jun


把三國人物換戰水滸劇情,實際上就是換換水滸演員。每個表演者只要特性配備適當,加上新飾者的獨具魅力,劇成後一定另具風味,表現新的精彩。


老黃8012


如果把三國的人物換到水滸的劇情裡,會不會好看?

三國是以謀顯勇,先謀後勇。謀略的背後,再突出勇!

水滸是以勇彰謀,先勇後謀,勇敢的後面,彰顯謀略!

三國通篇在鬥智,謀略是貫穿小說的主線。三國鼎立,逐鹿中原。以謀治略,以略治智,以智勝計。孫權、周瑜,劉備、孔明,曹操三足鼎立紛爭天下,周瑜一步三計,計計多疑。孔明三步一計,計計超準。足見他們之間,是先鬥智,再鬥勇,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燒戰船,十里連營,那一場戰鬥都是先謀後勝。失敗一方死傷無數,這就是謀略的可怕之處。俗語說,老不看三國,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這就是三國的謀略。

水滸全書貫穿一個勇字,宋江酒後勇敢題反詩,林沖努殺王倫,武松井陽崗打死老虎,魯智深三拳打死鄭關喜,倒拔垂揚柳等章節,全都是一個打字,勇字。水滸攻不下,打不贏,再求謀,智多星吳用,往往在打不贏攻不下出場,謀略一莊一村的得失,以打促謀,謀再造勇。路見不平,給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洲。俗語說,少不看水滸,看水滸只能是打架鬥歐。勇只是一兵一將的陣亡,而謀則是成千上萬的死亡。三國水滸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篇章。如若硬性往一塊湊,那只是一時熱鬧,水滸失去了打的主線,三國失去了謀的主題!如若二者組合一起,恐怕得一位相當當的大作家來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