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快三歲了,在外人面前不說話,別人叫也不應,怎麼辦?

予寶貝


我家二寶三歲前也有同樣的問題。現在三歲半,已經能很好的和別人交流。

首先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太在意,給孩子一點時間,孩子還小,在成長中遇到點小問題很正常。

遇到孩子不打招呼的情況,不要說她內向,不愛說話,沒禮貌之類的。

“等她準備好,她會願意給大家打招呼的”。

積極引導:

1.多帶孩子出去和小朋友玩,孩子之間很容易玩在一起。有一兩個好朋友,孩子很願意和好朋友問好,說再見。

孩子進步了及時給予表揚。

2.等孩子和小朋友社交熟練了。再引導她向熟悉的親友問好,交談。把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鄭重講給家裡其他人聽。孩子會更自信。

3.孩子那麼小,有些事情做不好很正常的,一定要有耐心哦,慢慢來!

正面引導,她會逐漸開朗又大方!



寧寶成長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害羞的孩子。他們一到一些需要交際的場合就會感到緊張,而私底下可能又會十分健談。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到:有些兒童確實存在焦急焦慮(可表現為極度害羞),而父母的不以為意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所以,雖然害羞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但是面對孩子的害羞,家長需要重視並加以引導,額外多做一些準備工作。

不要對害羞的孩子施加壓力

讓一個害羞的孩子變得活躍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一味給她施加壓力,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牴觸。

其實,換個角度想,害羞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呀,害羞的孩子,往往性格更沉穩,戒備心更強,在處理問題時更謹慎。

在一所幼兒園舉行的防拐演戲中,老師們就驚奇地發現,那些平時比較活躍的孩子,基本上都被“騙”走了,而那些平時比較害羞的小朋友,則不容易被誘騙成功。

不要給害羞的孩子貼標籤

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容易讓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舉個例子,假如大家都覺得你害羞,時間一久,你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害羞的人。

當你表達害羞的時候,你可以換用一種委婉的方式去表達,“我知道你不太喜歡和不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我知道你需要時間去做一些思想準備,沒關係,我們等你。”。

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

害羞的孩子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適應。

在帶孩子出去體驗新鮮的事物,去見陌生的人的時候,可以提前幫助孩子做好功課,告訴她我們會遇見哪些人,可能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情,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

假如孩子不願意打招呼,也彆強迫他,你可以代替她跟對方問好,並跟對方解釋:小朋友很喜歡,只是還有一些不好意思,等過段時間就好了。

當孩子向你抱怨的時候,耐心地聽孩子說,允許她有緩衝的時間,而不是強迫孩子一定要立刻和大家打成一片。

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社交技巧

多給孩子分享一些和大家交流的技巧。

比如,可以幫助孩子準備小禮物,用和大家分享禮物的形式讓大家認識她;

又比如,說話的時候,可以看著別人的眼睛,這樣可以顯得更有誠意。

總之,想讓害羞的孩子一下子變得活潑是不可能的,家長千萬不能逼得太急,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更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我是@三個麻麻 ,4歲小男孩的麻麻,和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用知識解決現象問題。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歡迎你關注我或者給我發私信~~

三個麻麻


作為曾經的孩子和現在的父母,這樣的場景你一定見到過:孩子見了大人不願意打招呼,或是大人讓孩子當眾表演孩子不肯,父母就會急忙解釋:“這孩子內向,有點害羞!”如果孩子不樂意跟其他小朋友玩,大人可能會評價:“這孩子太內向了,不善交際。”或是“性格孤僻。”


且不說“害羞、不善交際、性格孤僻”這些標籤其實與內向無關,成人對於內向孩子的看法,會清清楚楚地讓孩子感受到內向是不好的,有問題,需要別人來包容的。進而,他會批判自己,違背自己的生理特性,去迎合外界的價值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對於內向孩子的父母來說,理解孩子的性格本質、行為特點,並且幫助孩子瞭解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必要的。



Tips:你要知道的內向孩子的三個行為特點


1. 他們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很多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內向孩子喜歡安靜,不像外向孩子那樣活潑、愛與人互動。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孤僻、不善社交,而是因為性格內向的人是從自己的內部,如思想、觀念和情緒中獲得精力的。他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裡全面地消化從外部獲得的信息,並使自己恢復充沛的精力。


2.刺激太多時,他會感到疲憊。性格內向的人,有很高的內心活動水平,來自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會迅速讓他的大腦高度活躍起來。因此,他很容易覺得累。在人群中,喧鬧的環境裡,他的精力很快就會用完。所以,我們會發現,內向孩子在與一兩個小朋友互動,或是隻讓他做一兩個遊戲時,他會很自然輕鬆,但是在很多人的環境裡,或是連續做很多活動,他會顯得不安、反應遲鈍,或是很快就厭倦了,表現出疲憊和不感興趣。


3 .他喜歡更有深度的體驗。內向的人喜歡深入,他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對每一個經驗都體驗較深。這就是為什麼內向者大多都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朋友的關係卻很密切。他喜歡深入地鑽研問題,這是內向者的優勢。我們會發現,內向孩子更具有探究的好奇心,在學習方面更為專注,更具有創造性。



警惕這些強加給內向孩子的標籤


遲鈍的—事實是,他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在思考深度上內向孩子更有優勢。


不善交際的—事實是,他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事實證明,內向孩子的社交情商甚至高於外向孩子。


孤僻的—事實是,當外部刺激過多的時候,他會關閉大腦,通過減少與外部的接觸來恢復精力。


敏感的—事實是,他的內心活動水平高,一點點外界刺激,就會讓大腦高度活躍起來,內向孩子比外向孩子更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


謹記,貼標籤是一種強化,當父母用貶義的標籤定義孩子時,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成為某種人並不代表我們就是某種人,而是,我們認為我們是。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最終會讓他成為標籤裡的人。



呵護你的內向孩子
跟孩子建立堅固的情感依戀關係


有些父母怕寵壞孩子,或為了培養內向的孩子早些獨立,就過早地跟孩子拉開距離,這樣結果會導致孩子情感上失去根基,反倒妨礙孩子獨立。


小孩獨立的前提是自信和安全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小時候,跟父母的依戀關係越強,孩子將來會獨立的越好。


小孩會把大人對待他們的方式內化。小孩會根據大人對待他的方式,在心裡慢慢地樹立起一個“內在看護者”。當他獨自面對世界時,他心裡的這個內在看護者就是他的依靠,他會像有了靠山一樣,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而這,就是他的自信心的最初來源。



而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這個內在的看護者就尤其重要,因為內向孩子,是更需要向自己的內心裡去尋求能量和支持的。


所以,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他小的時候,給他無條件的愛,跟他建立起牢固的依戀關係。


對內向孩子的批評要適度

內向的孩子,天生就趨向抑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更強,做事情更能考慮後果,所以通常他的行為問題不多。同時,內向孩子也更容易生出羞愧、內疚、自責等情緒。所以當你要批評他之前,一定要了解好情況,看看事情是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動機是什麼,免得誤解冤枉了孩子。


對於不當的行為,認真告訴他那樣做會有什麼結果,下次最好能怎樣去做,這就夠了。內向的孩子理解能力都比較強,會聽懂記住你的話。過多的指責批評,容易使他更加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而失去嘗試冒險的勇氣。



教給內向孩子交往技巧

內向孩子不是不能享受社交,只是他會感覺較累,需要不時調整自己,恢復能量。


我們首先要教給孩子,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內向的孩子常常在心裡說話,以為別人都知道了,實際他並沒有說出來。提醒孩子,必須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


要教給孩子怎樣退出談話或交往環境,比如,當他感覺累或者沒意思時,他可以找個藉口走開,自己呆一會。教給他結束談話的方式。總之,我們教給他撤退的技巧,就可以幫助他找回自己的小天地,找到自己補充能量的機會。


教給他拒絕的技巧。內向的孩子尤其不喜歡衝突,所以常常會為了避免衝突而委曲求全,結果被大人看作是軟弱。而孩子之所以不能拒絕,不僅是因為他缺乏勇氣,更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拒絕。教給他辦法,他就知道自己可以既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會引起衝突,他就願意去做了。



鼓勵內向孩子交少數幾個好朋友。不強迫他跟所有的孩子都要成為朋友。內向的孩子,更珍視友誼,通常他也在少數朋友面前可以更放鬆更開心。不必強迫內向孩子一定要在眾人面前做什麼樣的表演,這是他最討厭的事情。但是,可以適當組織小規模的聚會,給他機會,在小群人中間表現。


給內向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獨處的時間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有自己的小空間,內向的孩子尤其如此。在家裡給他開闢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空間,當他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時,不要打斷他的獨處時間。當你的內向孩子想要獨處時,不要強迫他參加社交活動。


幫助內向的孩子動起來
內向的小孩愛靜不愛動,天性使然。所以很多時候,需要大人提醒他去行動,需要大人幫助他走出內心世界,跟外面世界溝通互動。內向孩子一般不喜歡有對抗衝突的運動。我們可以多培養他做一些衝突少的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武術、輪滑、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他可以從運動中放鬆大腦,恢復精力。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和優勢
不用大人說,內向的孩子會觀察到自己跟有些孩子不同。如果父母自己認識不夠、態度不夠好、責備要求多,他就會感覺自己有缺陷,進而影響自信心。很多內向的孩子會悄悄地帶著這些自我懷疑和困惑長大,一直長到自己慢慢有了足夠的自信才消除疑慮。而這個過程中,他會錯過很多發展潛力的機會,會有很多時候感覺自己不夠好。


父母可以通過對故事中的人物或是身邊的親屬或小朋友進行分析,逐漸讓孩子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各有優缺點,並無好壞之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哪些方面應該多提醒自己。告訴孩子,不同類型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方式、運動方式,長大了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和人不同是最正常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讓孩子接受自己,敢於做自己。


照顧好內向孩子的日常生活
內向的孩子精力消耗快,容易疲憊和飢餓,及時滿足他的生理需求,不要一次給他安排太多的活動。他對細節的變化更敏感、更難以適應,所以父母要多理解,不要總認為是孩子不講理、不聽話。
內向的孩子也更喜歡生活有規律,不喜歡過多的變化和刺激。所以,平時我們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當必須有變化時,我們要提早跟孩子講清楚,給他更多的時間做心理準備,這樣他能更好地調整自己,應對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