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行人】找工作的困惑:有“真正的自己”這回事嗎?

想談一個一度困擾我很久的話題。

我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同感,或許有的人早就想明白了,也有可能很多人還從沒思考過。又或許有人正在因此備受煎熬,所以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所啟發。

這個問題,就是關於尋找“真我”的問題,說直白點,就是想要發現,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自己的核心特質適合做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這個話題聽起來有點硬核,有點哲學味。但是對我來說,這是我在前兩年真實遇到的心理困境,甚至一度有些因此消沉。

事情的誘因是研究生臨近畢業,需要考慮找什麼工作。我就上網查,怎麼找到理想工作,基本觀點都說要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做的,這是第一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得好,做得有動力。這個聽起來很合理。

然而問題來了,當我仔細開始思考這一命題時,我發現我似乎並沒有一個特別喜歡做的事。其實我並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相反,我感興趣的事情好多,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物物理,經濟人文,電影體育,文藝手工,等等等等

雖然興趣很多,但如果你讓我挑一個自己特別偏好的,或者說特別痴迷,特別專精的事情,我卻說不出來。我覺得都挺有意思的,可我總不能啥都幹吧。

於是我就開始納悶了,為什麼自己長久以來不去發現真正的自我,直到要走向社會了,才急匆匆地去思考。我開始自責,大學忙東忙西,心沒有沉澱下來探索自我。高中時埋頭做題,沒有好好思考未來。進一步想到初中、小學都沒去著重培養自己特別的興趣。

除了自責,我還怪教育制度,“定體問”嘛,一定是體制的問題。初高中應試教育,讓我專心做題,沒有做好自我開發。大學教育不夠創新,讓我沒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抱有這樣的想法。

這期間,我找別人聊,問他們是怎麼找工作的,好像大體上都很隨緣。我還去諮詢了頂級的職業規劃諮詢師,當然,在那段最困惑的時間裡,那位諮詢師還是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我寬慰的。方向也是對的,就是說你要去試,什麼都去做一做,才能發現自己真正興趣所在。她還舉了一些曾找她諮詢的一些頂級企業高管的例子,有些人幹到年薪百萬,確不開心,覺得那不是自己真正想幹的事,最後跳槽,降薪做了自己更喜歡的事。

儘管接受了職業諮詢,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心理疏導,我的心態也有所鬆弛。但並沒有從思想層面解決我的困惑,就是說,我還是相信,有一個固有的,真實存在的真實的我在哪裡等著我去發現。

讓我真正豁然開朗的,是一個偶然看到的TED演講,在看完這個短短12分鐘的演講之後,我才真正的,從思想層面的,由這個困惑之中解脫出來。這個演講來自於英國哲學家Julian Baggini,標題非常直白,也直擊我的問題,“Is there a real you.”,真實的自己存在嗎?

這是個挺早的視頻,拍攝於2011年,那時我剛上大學,一切都很新鮮,根本沒有這方面探索的需要,也從來沒注意過這個演講。其實時至今日,你會發現,無論內網、外網,這個視頻的點擊率也並不是很高。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我並不清楚,到底多少人和我一樣,有類似尋找真我的困惑。

我就直接從最擊中我的點說起了。就是他舉的瀑布的例子,我當時就震驚了。他說,這條瀑布真實存在,瀑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永恆的特質。它是一個過程(process),是許多東西的集合。

這個洞察太智慧了,我們用這個模型來看待自己,非常的貼切,我們從出生到剛才這一刻,經歷多少的事情,認知、觀點、喜好、性格,不知道被洗刷、重塑了多少次。今天的你和半年前、一年前、三年前的變化,大家去體會一下,變了多少。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現在看來,尋找固有的真我,是一種消極的,荒唐的,必定不會成功的嘗試。你如何才能找到黃河、長江、泰山真正的樣子?

而人和瀑布相比,顯然更具開放性。雖然我們無法超越自己固有的限制去做到任何事,但至少,我們能在自己可以達到的邊界內,嘗試、規劃、塑造、改變我們的人生。

我現在依然同意我那位諮詢師的話,多試一試各種事情,但我會給這句話賦予新的意涵,嘗試不是為了尋找我“固有”的特質,而是不斷探索、塑造我自己,讓自己變成可以成為的、想要成為的人。接受現在的自己,所有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無論是那些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快樂的、還是沮喪的。

未來也不應被所謂“真我”的追求所禁錮,“我”是不斷變幻的,充滿著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就算真的存在一個真我,那也應該是一個一邊發現,一邊創造的我。

就像在演講中引用的佛教裡的一句話:“水人調船,弓匠調角,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