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難寫兩個“劉”——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遷徙郎溪的故事

劉家發

第437期

劉姓是中國歷史上稱帝人數最多、統治年限最長、創建帝國最多的姓氏,民間素有“劉天下、李半邊”之說。在郎溪縣濤城鎮,也生活著一群劉姓後裔,大約有1000餘人,他們來自於鄰省湖北、河南等地,迄今已有百餘年曆史。

一筆難寫兩個“劉”——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遷徙郎溪的故事

宣統元年(1909),年景不濟,春旱無收,入夏以來,大雨兼旬,洪水氾濫,圩田都被淹沒,一片汪洋,盡成澤國,大水退後,大批省外移民遷入,這其中便有來自於河南光山縣的一支移民大軍,他們肩挑全副家當、攜兒帶女“下江南”,離開祖居地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在這支移民大軍中,劉姓家族金山堂的第十四世傳人“崇”字輩五兄弟,於1909年起陸陸續續拖家帶口來到濤城上陽、前高、黃墅森家園、鳳河吳家邊、萬家灣(即劉溝)、長樂汪村等村子裡“安營紮寨”。繁衍生息一百餘年,劉氏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現第二十世傳人已面世。全鎮這一劉氏支脈具有強大的張力,據2008年底增修家譜時粗略統計,僅第十七世“家”字輩的就有78戶,總人數達到500餘人。

經查閱老家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宗族2011年編印的《劉氏宗譜》,我們瞭解到,該支劉氏家族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遷徙,皆有據可考:

其一,光山金山堂劉氏,肇基始祖——建儲公是明“弘治—嘉靖”(1488—1566)年間由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花園鎮遷徙到光山縣潑陂河鎮趙畈村劉圍孜的。“山西大槐樹、蘇州閶門外、江西瓦屑壩、麻城孝感鄉、山東棗林莊、廣東珠璣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興州”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的集散地,“光山金山堂劉氏遷自花園,但不屬於花園襄花劉氏”。由此可知,其先祖來自於麻城孝感花園。

一筆難寫兩個“劉”——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遷徙郎溪的故事

其二,同治九年(1870)—民國十九年(1930)間,光山諸姓家族,有眾多人口遷居這一地區謀生存。這第二次移民歷程就是民間俗稱的“下江南”。金山堂劉氏南、北、中分三大房“十三世‘世’字輩、十四世‘崇、金’字輩、十五世‘恩’字輩”三代人,有很多門頭“下江南”,移居在郎溪、廣德、江蘇溧水、南京、句容、溧陽、當塗等縣市。

其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南分八世祖劉士哲面臨“族大丁繁,端緒未理”的局面,恐“年湮代遠,不有以訂其譜,則流亂支分,數典忘宗”,他承前啟後,定基開派,訂立“萬世崇恩義,家興漢道昌,永存文學志,定國慶元良”二十個譜字派言,並刻石為紀,永為後輩銘記。該譜字派言於金山堂劉氏家族通用,濤城河南光山籍劉氏家族也不例外。

劉氏家族,無論身居何位,生處何時,都謹遵“三祖遺訓”:

其一,高祖(劉邦)遺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簡言之,上善“任人唯賢”。

其二,漢光武帝(劉秀)遺訓: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故曰:廣文地者荒,務文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簡言之,上善“知足常樂”。

其三,昭烈帝(劉備)遺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善惟德,可以服人。

——簡言之,上善“以德服人”。

一筆難寫兩個“劉”——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遷徙郎溪的故事

劉氏家族除以《三祖遺訓》、《百孝篇》、《古代二十四孝》、《漢高祖劉邦•手敕太子二則》、《劉伯溫•傳家寶》、《朱伯廬•世家格言》等歷代名家名言名篇作為幼學啟蒙、治家修身的法寶之外,還於近代創制了“正人倫、敦族誼、守王法、爭國課、虔祀典、勤本業、隆師儒、肅閨範、崇禮義、務節儉、禁嫖賭、徵刁訟”的《家規族約12條》(1912年冬月合訂)、賦予新時代精神的《族人八項守則》(1964年冬月修訂),並以“祭先祖、傳宗訓”等60字《家訓》作為敬祖、愛國、孝親、治家、修身的準則。

劉氏家族崇尚和為貴,孝為本,善為先,注重家族歷史文化的傳承。

祭先祖——我國曆朝歷代都把祭祀祖宗視為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祭祀的作用在於強化本族子孫的血緣觀念,強化屬於同宗族的認同意識。本族每年祭祀先祖都在這幾個時段:一是正月十五,為祖先“送燈”,即在老墳邊上點上紙糊的“燈籠”,給祖先照明引路觀賞元宵花燈;二是清明期間,給祖先掃墓插青,俗稱“上墳”,上墳時要在草地上起老墳帽子,必須是八角形的,形似清朝的官帽,上下倒疊相扣,中間壓上十字形的“三六表”,然後化些紙錢給老祖先作路費到揚州賞花;三是冬至日,每年的冬至日(農曆閏月年份不能動土除外),後輩都要到祖先墳地清除雜草,修剪樹枝,給祖墳培土添高。最為隆重的祭祀儀式是在大年三十,在這萬家燈火團圓日,按照河南老家的風俗習慣,各家各戶都要備上“三葷三素”、三副碗筷、三隻酒杯,由家裡最為年長的男翁主持,斟上酒、盛上飯(大半碗,用鐵勺只盛一次倒扣碗中,這也是河南人給客人盛飯為什麼不能只盛一次的原因,盛飯一次被視為齋飯,是敬祖宗祭祀用的,對客人不敬),然後齋飯供品擺上立著祖宗昭穆神位的供桌,由長輩沐浴焚香,燒紙禱告,敬請祖宗回家過年,直到過完三天年。在這三天年中,家裡的泔水和洗漱用水是不往外面倒的,垃圾也只能由外往裡掃,這叫財氣不外流……用這種方式祭祀先祖,用強烈的人文精神來弘揚本族源遠流長的宗族傳統文化。

孝為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河南光山劉氏家族歷代的家教典範是《二十四孝》和傳統的倫理觀念,以孝為本,以孝為先,“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孝”是放在第一位的。“活著不孝,死後作鬼叫”會被鄰里輕看、同門指責,故倡導“厚養薄葬”。

和兄弟——“兄弟者,同胞胎而生者也,骨肉至親,情意至密……對於同根所生的兄弟,自應友愛,推而廣之。”凡是同一祖宗析出的昆仲,都能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精誠團結,為本族的興旺發達作出應有的努力。俗話說:“兄弟不和外人欺。”劉氏家族以家規家訓教化、約束同門相敬而勿相輕,兄弟相愛而勿相害,妯娌相容而勿相爭,從而求得家庭安寧、鄰里和諧、社會穩定。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劉氏家族一貫秉承家訓,不亂綱枉法,無奸盜屑小,不拉幫結派,無強霸專橫。故在濤城一帶,劉氏家族能夠博得上佳口碑,幾乎難找被人詬病之處。

一筆難寫兩個“劉”——河南光山金山堂劉氏遷徙郎溪的故事

當年劉氏尊祖肩挑一擔籮筐(全部家當)下江南,有手藝的靠手藝掙錢,不會手藝的開荒種田,總而言之依靠雙手養家餬口。就拿家住鳳河吳家邊的第十五世先祖劉恩樹為例,其人會木匠,做的一手好農具活,什麼犁、耙、耖、水車、風車、手推車以及各種中小型農具都能打造,他靠著這個手藝在鄉下很吃得開,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帶出徒弟,手藝從他手中失傳了。其下一代(第十六世)老大劉義仁,不願學木匠,只好給人幫長工,雖成為種莊稼的能手,卻一生貧苦,生活難以為繼,生養8個孩子竟有6個孩子先後在病餓中夭折;老二劉義和,學徒做篾匠,一生只與竹子打交道,沒吃過苦也沒受過罪,生養9個孩子個個成人,只將第三個兒子送給別人寄養;老三劉義祥,年輕時候就投身革命,只拿過槍桿,沒拿過鋤杆,現在5個孩子個個健康。

說起劉義祥,他是目前郎溪縣參加過抗日戰爭僅存的三個老戰士之一。1926年7月出生,1942年他才17歲,小鬼子到處抽壯丁,他大哥不幸被抽到。因為家裡非常窮,父母拼死拼活幹活還喂不飽一家大小的肚子,哪裡能拿出一大筆錢去贖回大哥呢?當時村裡的保長、鄉長都來劉家敲竹槓,並威脅說:“沒有錢就不能保釋,你家老大就得上戰場。”萬般無奈,父母只好將老三抵押在地主家幫長工,換來三擔米將哥哥救出了他們的魔掌。由此,劉義祥開始了他的幫工生涯。

1943年,在地主家幫工也有一年多了,與那裡的僱工相處得比較熟悉。當時接觸最多的是“大師傅”張學文。就在那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大師傅又像往常一樣準備出去,劉義祥好奇地上前攔住他:“大師傅,你幹什麼去?”大師傅回答道:“小孩子你不要多問,知道多了對你沒什麼好處。”“我曉得,你是打鬼子去!能帶上我嗎?”劉義祥試探著問道。“帶你去可以,但你不能走漏風聲。”隨後,大師傅交給他一把“三八大蓋”,當時槍盒裡還有十幾顆子彈。從那以後,劉義祥就一直跟著大師傅參加了游擊隊,打鬼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4年,劉義祥所在的游擊隊被編為郎廣游擊隊,二三十人,都是窮苦人出身。那一年,郎廣游擊隊配合八路軍從浙江天目山一路打到廣德柏店、楊杆、誓節、宣城、濤城等地,連續攻下了鬼子20多個據點和碉堡,同年6月份,鬼子在長樂村(濤城所屬一個小村)大掃蕩,張學文、塗玉華、劉義祥三人各自守一個小山頭,負責在山頭上吹哨、放槍,製造重兵埋伏的假象,鬼子聞風喪膽,掉轉頭就逃跑了。

1944年元月,劉義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次年隨部隊北上,從梅村出發,輾轉軍次鎮江。抗戰勝利後,1946年,其所在部隊被編入三野六縱十八旅五三團三營九連,他擔任了副排長。這一年,他所在的部隊與國民黨74師爭奪江蘇漣水城。激戰了3個多月,一直打到當年10月上旬,漣水城終於被我部奪取。在這場戰鬥中,他榮立二等功,卻因頸部、左腳踝處、左耳後部三處都負了傷送回後方醫院治療養傷。

1948年7月,劉義祥傷愈後從醫院返回部隊,接著隨大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攻克了南京,一直打進了“總統府”。進城的那段日子裡,部隊分頭清掃南京城。下關當時是國民黨的一個花園,由劉義祥領一個排去清掃。到了那裡後,從附近的居民口中得知,花園裡有個水牢,裡面還關著一批被捕的革命戰士和地下黨員。劉義祥和戰友用槍托砸開20多個水牢的門鎖,側著身子進去尋找,把關在水牢裡的12位革命同志解救了出來……

1954年,退伍後的劉義祥回到了家鄉,先後任農業合作社指導員、濤城區組織委員等職。1957年被縣委組織部精簡回鄉,擔任鳳河大隊支委兼會計,後被調整到大隊加工廠工作,直到60歲退休在家。目前,已92歲高齡的他在老伴和四兒一女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劉義祥,這是個新中國值得銘記的名字,也是劉氏家族值得驕傲的名字!

製作:童達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