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前文對何為真人進行了定性分析,而且還結合現實進行舉例說明。那麼真人從表現上看又會是怎樣的呢?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古之真人,其表現出來的是這樣的,總能以適宜的態度待人,決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偏向一方,即不會讓人感到不重視,也不會讓人感到過多的壓力。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到這一段莊子開始描述古之真人如何行事,如何待人接物。既然是真人,即使面對完全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也不會因為其中一方長的好看就心生好感,也不會因為其中一方送禮了,就特別善待之。不管與誰交往,都讓人如沐春風,都能以最適宜的態度和方法對待萬事萬物,感覺有點像孔子所說的“君子群而不黨”,並別就在於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有明確的是非對錯之主觀的。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

“與”通“豫”,愉悅的意思。觚字讀音為gū,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孔子曾經感嘆禮崩樂壞,人心不古“觚不觚,觚哉!觚哉!”,就是這個字。不過,在這裡肯定不是酒器的意思,否則容易把真人解釋為喜好杯中之物的人。這是觚字同“弧”,獨立不群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古之真人,他總是能怡然自得享受獨孤,而不會剛愎自用。之所以會這樣說,大概是因為多數情況下孤僻之人難免會固執。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心胸開闊,虛懷若谷,而不浮華不實。現在那些所謂的大師常常是張口閉口虛懷若谷,掀開袍子,裡面要不就是空空如也,要麼就是充滿了銅臭。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邴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

邴字讀音為bǐng,通“炳”,光明貌。邴邴乎是形容喜悅的樣子。崔崔乎則是形容被迫而動的樣子。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興,一舉一動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對於外界的擾動,能坦然接受,甚至還有喜色,當然不可能是真的哈哈大笑,只不過不會是滿臉愁容罷了。即使是接受什麼事物,也好象是不得已一樣,而不是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只是好象,當然也不會是一副不情願、受氣包的樣子。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

滀字的讀音為chù,本意是(水)聚積的意思,這裡應該引申為人和顏悅色的樣子,也就理解為有光澤的,面色有光澤怎麼理解,難道是說油膩大叔?

和顏悅色、容光煥發的樣子,讓人一看到最想親近。不僅是表象吸引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性表現出來的寬厚、謙讓的德性更讓人樂於歸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個人魅力出眾。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

一般都認為此處“厲”字是“廣”字誤傳了。謷字的讀音為áo,通“傲”,指心存高遠,志向廣博。

氣度宏大感覺像是能容納世間萬物。心存高遠甚至不受俗世法度的約束。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連”字同“斂”,指待人少言寡語,悗字的讀音為mèn,不經意,無心的意思。

真人待人少言寡語,好像喜歡封閉自己的內心樣子。漫不經心的樣子,很容易就讓人忘記了他曾經說過的話。

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兩句話到底想形容真人怎樣的一種特質,難道就是不想說話嗎?當然不是,真人不僅應該“慎於言”,而且還要“訥於言”。這即是對自身言行的一種約束,言多必失嘛,而且不應該用自己的言語,影響他人,甚至影響事物的正常發展。言雖然是內心想法的表達,但是誰又能保證語言能真正準確的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呢?而且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可能會聽出不同的感受來。如此的不確定性,還不如不說。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真人看來,治理國家應該以律法當作主體,以禮制為輔翼,以智巧應對時變,以道德為遵循準則。

以律法為主體,律法的約束和懲戒方能覆蓋國家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論什麼事,自上而下都要有法可依。

以禮制為輔翼,禮制是國家管理能行之天下的保障。那時候可沒有現在的各級管理機構,鄉鎮一級的管理基本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自主管理,而世家大族的建立和維繫正是儒家倡導的親其親、長其長的禮制。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要以智巧應時變,因為常有不得已之事發生,不可能事事都能有據可依,按部就班,都能請示彙報,研究討論,所以封疆大吏皇上總會授以“便宜行事之權”,就是這個原因;

要以道德為準則,這是說,要鼓勵所有正常人都要向孔夫子學習,要努力達到孔丘那樣的道德境界,那樣的話,就會人人都遵紀守法地努力工作了。

這一段講的是治國理念,加入到此處應該是錯版所至。因為這段話怎麼看都跟真人沒什麼關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都無已無功無名了,怎麼可能提出如此教條化的什麼治國理念,而且還是外儒內法的構建模式,我覺得很有可能是是漢儒私加進來,忽悠漢武帝的。)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這一段是最讓人糾結的,歷代注家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怎麼理解的都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直接說我認為最準確的解讀。

故真人能忘懷於好惡,其喜好、贊同的始終如一,其不喜歡、不贊同的也始終如一。其喜好、贊同的自然是天道,世間萬物渾然一體,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不喜歡、不贊同的自然是世俗的觀念,世間萬物千差萬別。真人的渾然一體一以貫之,對待千差萬別的也是始終如一。渾然一體是遵循天道,看待萬物的結果。千差萬別則是順應人道的結果。而真人對於天道和人道都能夠以平常心,一視同仁,這才是所謂的真正的真人。

莊子《大宗師》——在莊子看來古之真人具體有何表現?

莊子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人不僅能體悟天道,對於世俗人道同樣瞭如指掌,正因為如此,方可稱之為學究天人。想想也對,正反兩面必須都有所瞭解,甚至應該是精通,得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只懂得正,你可以說正沒錯,但是你不說反就是錯的。通過對真人的介紹,莊子同時也在告訴我們通過以道為師,我們會學到些什麼,會達到怎樣的境界,如此這般是不是能引人入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