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關於海棠

海棠的種植種植歷史悠久,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栽培歷史的記載,漢代海棠成了園林藝術中必備花種,唐代的人們更加喜歡海棠,也更會種植海棠了,宋代海棠花種植達到鼎盛,許多人稱之為“百花之尊”。

文化內涵豐富,花開似錦,姿態瀟灑,多姿多彩的海棠一直給人以美麗尊貴的感覺,所以人們一直稱之為“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等,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營造“玉棠富貴”的意境。特別因為其姿色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豔難以描繪,人們常賦予海棠以美女特徵,以之比喻美人。

花語豐富: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常用來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因為海棠多象徵美女,所以秋海棠還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海棠花就象徵“苦戀”。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海棠春睡

最早說到海棠春睡的是唐朝風流皇帝唐玄宗。北宋釋惠洪在其《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即貴妃楊玉環),楊當時宿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實際上是以花喻人,讚美貴妃醉態嫵媚罷了,這即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難怪海棠花有“國豔”之譽,更有“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的美稱。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了一首《海棠》詩: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詩寫於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此時正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這首《海棠》詩是否有隱喻我們不得而知,但前兩句生動形象地描寫的月色下美好形態和清香,後兩句把海棠喻為身著紅妝的美女,擔心深夜海棠會睡去,故秉燭高照,極言對海棠的讚美和喜愛。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明代的“風流才子”唐伯虎根據“海棠春睡”典故,豐富了想象,畫了一幅《海棠美人圖》,並題詩云:

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

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唐伯虎一幅畫把海棠和美人真正的結合在一起,把海棠春睡具體化了,美人與鮮花相互映襯,花美人美,神形兼備,給人以豐富而美麗的想象和聯想空間。

可見,海棠春睡,主要是指人,而不是花。

文化漫談:春天百花盛開,為何卻說“海棠春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