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被刷屏,這才是應該有的營銷姿勢

昨天是五四青年節,B站的宣傳片《後浪》被刷屏,“後浪”一度成為熱詞,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圍繞主題、受眾等產生了巨大爭議。

轉發的許多人,之前並不知道B站,之後也不會上B站,甚至轉發、觀賞的時候並不知道視頻的主人,現在依然說不出關於B站的一二三來。

但作為營銷人,我依然覺得這是一部成功的廣告片,是一個遠比“×××,羊羊羊”、“××網,啥都有”一類高音喇叭式的廣告來得高明。它讓許多人產生了共鳴,也讓許多不知道B站的人開始關注B站。從這個意義上說,《後浪》是一支成功的廣告。

“出圈”: 一次深度的社會互動

Bilibili又叫B站,和當年A站(AcFun)一樣,都是從二次元起家的,以ACG(動畫、漫畫、遊戲 )內容創作與分享為主的視頻網站 。逐步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構建了一個源源不斷產生優質內容的生態系統 。其內容已經逐步演化,和初創時期相比,消費人群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觸手已經伸向了更大年齡人群。從品牌的公共關係角度看,B站迫切需要一次與社會的深度互動,以宣示自己的價值觀,擴大品牌影響力。2019年的宣傳片《乾杯》,已經明顯的表達了這種意願,可惜其主題曲對大部分而言依然晦澀難懂,播出平臺的選擇也不如《後浪》考慮得周全。

淹沒在五一長假中五四青年節,老年人已經不感興趣,00後顯然也不關心,只有目前的中年人,受五四精神影響過,有可回憶的青春,最有可能討論這個話題。

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人群主要使用的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同。18到29歲,B站、QQ、小紅書、抖音等;30到49歲,微博、微信、愛奇藝、抖音等;50到69歲,微博、微信、電視等。B站選擇在《新聞聯播》之前首播,意圖十分明顯。

實際上,從各方反應來看,B站做了這條刷屏級的推廣視頻,就是為了“破圈”,中年人轉發,正是B站的初衷吧。演講者何冰是60後,演講的內容,主要針對的也是中年人。Bilbili就是為了讓中年人在微信朋友圈這個大池子中刷屏,進而使更多人關注B站,導流到B站。

爭議:極具衝擊力的品牌保鮮

品牌保鮮是針對品牌老化而言。品牌初創時的人群發生變化,在不斷成長,不再關注;而新的人群沒有接續,品牌會慢慢老化,走向死亡。所以在我國品牌各領風騷二三年的現象十分常見。

品牌始於產品,成於運動。所謂運動就是通過廣告、活動,引發社會的參與,形成對品牌的持續關注。所以廣告不怕爭議,怕沒創意。好的創意可以激發社會的廣泛參與,爭議會放大廣告的效果。

品牌通過符合系統被消費者識別,通過理念系統與消費者共鳴。所以品牌LOGO的更新、包裝的升級等,都是品牌保鮮的常用手段;而品牌廣告、活動策劃更是受到眾多品牌的青睞。

數據分析,B站的主要用戶以“00後”為主,用戶年輕化一直被認為是B站的核心優勢之一。從另一個角度看,用戶本身也不斷成熟,他們接觸的動漫也越來越廣泛,何況還有海量的信息浸潤著他們。在這場新冠疫情中,00後奮戰的身影頻現,不僅是抗疫的重要力量,而且逐漸進入社會輿論的主流。 B站的用戶群也已經擴大到青少年以外,一些年輕的父母,甚至老教授都開始用B站;用戶場景也在變,在保持娛樂性的同時,學習已經成為重要的需求,如學習舞蹈、書法、編程、繪畫、遊戲、手工等等。B站急需一次宣示,表明自己的價值觀;急需一系列互動,與不同年齡的受眾溝通。

B站的這場廣告投放,是從理念層面與受眾交流,是品牌保鮮的上乘手法。

結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品牌讓消費者看到不易,讓消費者記住更難。品牌要通過核心價值以及衍生的品牌標誌、廣告等與社會保持持續溝通,在與社會互動中,引發消費者的持續關注,不斷擴大品牌受眾人群,保持品牌的新鮮度。在這方面,《後浪》具有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