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熔岩百丈峰頭落,熾火千年地底來。

如此熱情何可抑,拼將吾命共君嗨。

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注:吳武斌,1954年生,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2年廣州美術學院本科學士畢業;1985年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1991一1992年美國拉斯維加斯訪問學者;1993年美國紐約大學訪問學者。

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附錄

穿行:吳武彬作品展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吳武彬來到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學習,畢業後的他在留校任教的日子裡不斷鑽研西方現代藝術理論,嘗試與自己的教學和創作相結合。吳武彬對西方現代主義抽象藝術的探索,從那時一直延續到現在。儘管現代主義藝術的重鎮在西方,他在東方美學的人文傳統中不斷求索,與西方文明進行對話的同時仍然表現出東方追求簡約的特性。吳武彬在旅美任訪問學者的三年間,又直觀地接觸到來自西方的藝術觀念影響,重視作品視覺的衝擊力。

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當年他以一套銅版"美柔汀"作品《東方的懷念》,被破格邀請進紐約大學瑞迪教授的工作室。進入西方現代抽象藝術領域後,吳武彬認為抽象藝術是最純粹的視覺語言。新創作的一套綜合材料作品《殤》,用簡約而主觀抽象的視覺語言,表現了藝術家對生命狀態與宇宙真理的感悟、欣賞與坦然。畫面中殘缺的造型、材質、機理,隱喻著天地萬物走向自我消亡的歷史進程,無論物質如何支離破碎走向嬗變,它所彰顯的強大生命張力依然生生不息。在版畫領域具有豐厚創作底蘊的吳武彬,一直執著於將藝術迴歸本體,回到對視覺語言的追求和探索上。吳武彬秉承東方哲學思想並堅持對藝術的本質進行追問,嘗試與西方現代體系中的繪畫理念發生對話。無論德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還是美國極少主義繪畫藝術家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我們彷彿在吳武彬的創作中感受到他與這些藝術開創者不約而同的思考及觀察視角,對風格論和美學觀的探索終將跨越東西。與以往從事多年的版畫創作不同,廣東美術館本次展覽展出的系列作品《殤》,是藝術家運用新紙本水性綜合材料和油性金屬綜合材料全新的審美創造。

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殤》系列中那些抽象的形體符號,在特定的關係中凝結成具有某種情緒特質的畫面,其藝術表達更傾向於視覺上的直接性,追求語言的簡練性及視覺上的衝擊力。這套作品打開了吳武彬在抽象藝術視覺語言探索道路上新的面向。此外,吳武彬近年將版畫和油畫的專業技巧,融入到綜合媒材的實踐創作中,他依然堅持在與西方藝術的對話中研究自己筆下關於新媒材的哲學思想。

廣東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以期展現藝術家個體用新的創作媒材突破階段性的創作範疇,勇於探索藝術無限可能性的願景,這或許也將成為吳武彬開啟抽象藝術視覺語言探索新的里程碑。

王君敏《七絕·讀吳武斌《殤》系列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