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論持久戰》節選

【這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的一本書,這段話用在投資上一樣適用,留給大家自己體會】

重讀《論持久戰》節選

過程思維 :準確預見抗日戰爭的進程與階段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在其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動下,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都經歷若干發展階段。堅持運用過程性思維,科學預見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要採取與當下階段相適應的恰當的戰略策略措施辦法,又要不失時機地將事物發展推向更高的階段,使事物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是對於戰略領導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戰略領導者必備的思維素質。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運用過程性思維研究抗日戰爭,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與發展階段,制定了與各個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戰略方針。

一、把握趨勢預見未來是過程思維的本質要求

事物不僅作為整體而存在,而且作為過程而存在。戰略思維個僅要從事物的整體結構考慮問題,還必須從事物的動態過程考慮問題,不僅要照顧各個局部,而且要照顧各個階段要明確地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一 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由許多階段構成的。因此,就要深人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階段,注意各個階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確定戰略目標,劃分戰略階段,安排戰略步驟,調動力量資源,既要立足當前,為實現當前階段的任務和目標而努力;又要放眼長遠,為實現重點轉移、推進實踐發展、實現更高目標達到最終目的創造條件。我們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都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戰略思維本質上是一種預見性思維,戰略目標的確立,戰略步驟的設計,戰略佈局的謀劃,戰略措施的選擇,都是對於未來的籌劃。

準確預見事物發展趨勢,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影響事物發展方向和發展過程,是戰略家的最高理想。歷史規律不可違背,時代潮流不可抗拒。但人們可以認識歷史規律,順應時代潮流,預見未來趨勢,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和方法,來干預事物發展的進程,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要駕馭事態發展,影響歷史走向,減少風險,化解危機,爭取好的前景,避免壞的結局,就要有預見有先知。古人不僅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更講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還講無遠慮者必有近憂。

毛澤東高度重視科學預見在戰略領導活動中的作用。比如打仗,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以後幾仗如何打法。雖然結果並非盡如所期,但必須依據戰爭雙方的情況仔細地切實地想明白。如果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的。他說:“ 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後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儘管往後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醫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那種走一步看步的指導方式,對於政治是不利的,對於戰爭,也是不..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兒不沒路階段的、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決不可少的。不這樣做,就會弄出遲疑坐因的錯誤:實際上適合了敵人的戰略要求,陷自己於被動地位。須知敵人的統帥部,是具有某種戰略眼光的。我們只有使自己操練得高人一等,才有戰略勝利的可能。”①著沒有預見性的估算,束縛於眼前的利害,就是失敗之道。他要求“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②。毛澤東作為傑出的辯證法大師,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預見力。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一此重大事件的預見,其科學性、準確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他在領導作戰時,總是開始就對戰略退卻、戰略反攻、戰略追擊各階段作出通盤的研究與預測,有計劃有步驟地規劃和實施戰略行動。

二、中日雙方力量對比在戰爭進程中不斷變化

聯繫與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聯繫是指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聯繫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圍的其他事物處於普遍聯繫之中;聯繫是客觀的,它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們既不能否定事物固有的聯繫,也不能主觀臆造事物的聯繫;聯繫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既有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也有外部的、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繫。前者決定著事物的基本性質和發展趨勢,後者則對事物的發展起著促講或延緩的作用。要堅持聯繫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客觀地、全面地、深刻地認識事物的聯繫,特別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的、必然的和內部的聯繫,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也就是說,事物內部的各種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相互作用是事物運動的真正的終極原因。運動是一般的變化。變化則包括量變與質變以及上升與下降、前進與倒退的運動。發展是變化的高級形式,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與上升運動。由於事物發展的總體方向是前進、上升的,因而事物乃至整個世界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

唯物辯證法不僅要求用聯繫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還要求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問題。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鬥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 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①戰略領導者所應具有的過程性思維,突出表現在能夠深謀遠慮、見微知著。如果不能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不能從事物的現狀察知其未來發展,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就會處處被動,疲於應付。毛澤東善於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分析現實狀況察知萌芽端倪,預見事物發展趨勢和走向。他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的結論中指出:“人們通常看得見大東西,看不見小東西,但是有些大東西,也看....凡是大的錯頭,就是對大量的普遍的東西看不到。所謂預見,不是指某種東西已覺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 上出現了,在眼前出現了.這時才預見:而常作是要求看得更遠。就是說在地平線 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醬通的時候,就能看見,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①毛澤東強調要善於開動腦筋,多思多想,善於分析問題,去掉盲目性,增強預見性。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對於抗戰的前景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種是消極悲觀的“亡國論”,一種是盲目樂觀的“速勝論”。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不僅運用唯物辯證法關於聯繫的觀點,全面而深人地分析中日戰爭雙方各自的基本特點、抗日戰爭發生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還運用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觀點,準確預見中日戰爭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從而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的最終結局和發展進程。

毛澤東認為,敵強我弱,決定了抗日戰爭不能速勝,而是持久戰;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則決定了中國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將會發生變化,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