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和蛇》給人的啟示是什麼?假如你就是那個農夫呢?

毛尖子


千百年來“農夫與蛇”的故事一直作為警示人際關係而流傳至今。確實我也被咬了一口,然後我遠離蛇永不開交往。

其實呢農夫,蛇本來兩者之間的屬性完全不同,根本不能在一起相提並論的。的。但就是正常的農夫遇到了將死的蛇,本來毫無關係,可是農夫屬性的善良去拯救了毒性的蛇,過了一會兒蛇恢復正常就毒死了農夫。不能說農夫沒有防備,也不能說蛇毒狠,因為兩者本來就是兩個範疇的不一個領域的。

給人的警示就是:

首先保護好自己,認識自我的在自然界以及社會能力;

其次是不要做爛好人,什麼人都是朋友,什麼事都是有救必應,什麼時候都是被人影響判斷。做自己能力範圍的事,,,

再次要懂得自己的私事家事不要與別人說透,不要與人搞得不分你我,對任何人都要保持一份禮貌。

總之農夫與蛇的故事一直在人間反覆演出,真的太受傷害了!做好自己,善心也要尺度的,不然死了還不知道怎麼死的。


荷塘獨枝秀清風


《農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經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它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家喻戶曉備受人們喜愛,風靡全球。《農夫和蛇》的原文為: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蛇,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啊!”

一、《農夫和蛇》給人的啟示

1.本義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說,做人如果不分清幫助對象的善惡,只是想當然的把援助之手伸向幫助對象,即使自己自認為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但是,作惡的毒蛇本性卻是不會改變的,如果迂腐的對他們心慈手軟提供“多此一舉”的憐憫與幫助,而遭到本不該有的報應,悔之晚矣,世人慎之。

2.寓意:《農夫和蛇》的故事告訴人們,即便是蛇也有落難的時候,社會複雜,人心更為複雜。提供幫助,要明辨幫助對象的好壞與善惡,即使提供必要的幫助,也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不讓自己受到無辜的傷害。故事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以及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這個故事的案例多多,不勝枚舉。比如說,我們國家,在早些時候,曾經傾其國家財力物力人力,處於真心實意幫助我們的鄰居越南搞國家建設,到後來,地球人都知道,越南舉國上下忘恩負義入侵我國,象農夫幫助的蛇一樣,瘋狂的“咬”中國一口。真鄙視、憤慨于越南的這種反“咬”我國的可恥行徑!

3.啟示:幫助人或動物,首先要明瞭幫助對象的本性。其次要講究方式方法。最後,要思量這種幫助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千萬別去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迂腐、愚蠢之事。

二、假如我就是那個農夫

處理方法一:我將把蛇挑丟於離路遠遠的草叢中,避免恐及驚嚇到路人。待來年,春暖花開,蛇解凍後會自行遊弋於大自然的萬水千山間,成為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是因為,在故事本意中,農夫並沒有動“殺機”——“殺無赦”,趁機殺死已經沒有任何反抗能力或傷害於人的能力的蛇,蛇已經是在寒冷的冬天“凍僵了”。這是作為模擬農夫的我,具有一顆善良之心的心理體現,或許處於“動物也是一條生命”的思想考量,無論這條凍僵了的蛇是有毒或無毒,農夫是不知道的,模擬農夫的我事先也不知道。但我首選的處理方法就是這個。

處理方法二:“不理會它!”當我辨別清楚這條凍僵了蛇是一條無毒之蛇後。因為作為農夫的我趕集回家,說明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於蛇是有毒或無毒,應該有一定生活常識與鑑別能力。但我辨別清楚這條凍僵了的蛇是一條有毒之蛇後,處理方法同上述“處理方法一”。這是因為,客觀而理性的我,絕不會愚蠢地憐憫於毒蛇,把凍僵了的毒蛇象農夫一樣迂腐的“放在懷裡”,用體溫讓蛇取暖,繼而讓它有條件、有機會傷及於我。

——————————————————

(圖/網絡)


風從西部來


俗話說:狼行千里吃肉,蛇也一樣,它們都是肉食性動物。《東郭先生和狼》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教訓,然《農夫與蛇》更是離奇的出譜,給世人留下了警醒與忠告。

那麼《農夫與蛇》是怎麼樣發生的呢?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雪未化盡,清晨的路上還結了冰。由於天冷菜貴,一農夫趕集,很快就賣完了菜,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一條似乎凍僵了的小蛇。

他心裡想,這蛇也怪可憐的,於是將它拿起放進自己的懷裡。隨著漫度的緩衝,小蛇慢慢地甦醒了過來,它先是驚奇,然後立即毫不留情地咬了農夫一口。

農夫因此中毒而亡,在他臨死前不無悔恨地說道:“我想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這種報應啊。”

這就是伊索寓言故事《農夫與蛇》的由來。

農夫死了,他臨死時的感慨,留給後世人的啟示又是什麼呢?

首先,人可以善良的,但不能過於心軟。人們常說福大命大,心善是最好的。對於《農夫與蛇》中的農夫,不少人認為他做的對,怪在那條蛇不懂得知恩圖報。其實,農夫他做錯了,不該去憐惜它,只因自己心太軟,反而誤了自家的性命。他至死不怪罪蛇,這一點他又做對了,因為自己的“見識淺薄”,才得到了“這種報應啊。”

至此,說明善良之人可以做,但不可以成為心軟之人。善良是主動的,心軟往往就是被動的了。楚漢時期的項羽和劉邦即是特例:史學家說項羽是心軟之人,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就顯得很善良。但事實上,項羽這個人很毒辣,他坑殺了20萬秦軍俘虜,還將劉邦的父親煮了吃。

反觀劉邦雖殺伐果斷、令人生畏,但他在打敗項羽後並沒效法項羽誅殺俘虜,而是讓他們(她們)自願參軍或解甲歸田。

所以,心軟而不心善之人,做事情會反覆無常,而心善不心軟之人才能贏得眾心、成就霸業。

其次,不學無術,難免終生受害。

人生一世,不學習,連起碼的生活常識和行為準則都難以維持,這正是《農夫與蛇》裡農夫的悲哀之處。他若能知曉一些道理,也不至於被蛇害死。大家都知道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在寒冰地不會凍死的。然農夫他不懂得物理知識,片面地想當然,也不知道蛇分兩種:有毒和無毒的。

農夫救了有毒的蛇,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然不值得。這在某些方面說來就是告訴人們要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對未知的事須慎重考慮並處理好,不可肓目從事而害人害已。

假如我是那位農夫,該如何是好呢?

前有車,後有轍,習得別人的經驗,自個兒遇事時也能博一手。有一天傍晚,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月亮昏昏的,天氣也較涼爽的,走著走著,只聽嘩啦一聲響,一條大蛇從高樹上竄了下來。

我是農村人,對各種各樣的蛇性瞭解都略知一二。當時,我嚇得就地蹲下並沒有飛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蛇有個特性,你越跑,它越追,從而纏上你身將你勒死。所以,你反其道正視它,它反而畏懼你則溜之大吉。畢竟人蛇有同樣的理由,誰都想活命,硬拼的時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平時遇到了蛇,一般不會去主動招惹它,它當道,我饒行,心中所執著的是一個生態平衡原則。雖然說,我們人類特別強大,但也不能私心。同是自然界一生物,要彼此關照,和諧共處才對!

總之,《農夫與蛇》的啟示多多,涵蓋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僅僅警醒人,也告戒人,盲目殺生是不對的,和諧共處才能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