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放到現代是什麼學歷,科舉考試和高考相比到底哪個更難?

挺帥的狗蛋


我是麻辣語文劉老師,專注中國文字,解讀文學魅力。

古代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科舉制度最後一級考試(殿試)的第一名,與現代的教育制度也有可以比擬的地方,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生全國聯考第一名吧。它的難度與現代教育的難度相比,更難。

我們科普一下科舉制度,以便人們對科舉制度有更清晰的瞭解。

古代科舉制度從大的方面講,分三級(見下圖第三四五級),但如果更詳細些講,分五級:

從上圖中,我們知道,院試也就相當於我們的高考,第一名秀才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省高考狀元;沒有經過院試的考試,是沒有資格參加後面的科舉考試的。也就是說,在參加科舉考試前,你就必須經歷府試(相當於現在初中畢業,考過稱童生)和院試(高中畢業,考過稱秀才)兩個關口。這是取得科舉考試的資格證明。

考中童生和秀才的,都有一些國家待遇給你,比如童生可以參加國家在各地首府開辦的學校裡免費學習,有學習津貼的。秀才去參加鄉試的時候,有路費和學習津貼。而且他們在學習期間免除徭役,安心學習。秀才見了長官可以稱“學生”,對方一聽就明白了,這是讀書人,是要給予尊重的;秀才可以從事教育行業。

到鄉試的階段,相當於全國各省直轄市最優秀的考試一起到京城參加的選優比賽,對照現代的本科學歷吧。考中的叫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就有了免除稅賦的待遇。而且有候補基層官吏的資格。地位不到舉人的,見面要稱你為“舉人老爺”,或者簡稱“老爺”。由於你家的土地不交稅,所以你家的土地會越來越多,你會越來越富有,一般的大地主老爺,就是從這裡來的。當然那些被皇帝賜給很多土地的豪族不在這個範圍內。范進中舉的那個范進為什麼中舉後會高興地發瘋?因為他從此脫離了“勞動人民”的基層,正式進入了“士族”階層,不僅僅可以當地主富家翁,還有機會當官了。

第四級會試,就是從舉人裡面選拔能進入官場的人選,選拔出來的稱“貢生”,只要當了貢生,就正式進入官場,當然首先要接受“太學”等專業的官員培訓機構的培養,再分派到各個崗位上去。如果沒有取得“貢生”的資格怎麼辦呢?第一,你還是舉人老爺啊,該得的待遇一點不少;二你可以繼續參加考試啊。這個資格永遠有效。這個級別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選拔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伯虎也稱唐解元,就是在會試的過程中被誣告抄襲,被剝奪了一切功名待遇;

第五級殿試,參加殿試,其實就是皇帝親自看看這一屆都有哪些人才,並且給這些人才進行分級。其實分級的事情,大臣們都能幹好,但為了顯示皇帝對人才的重視,要皇帝親自選拔出最優秀的三個人來,這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是一個級別,稱一甲,叫賜進士及第;剩下的貢生們,會被分為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個級別,可以與現代的博士生相比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考試相比,難度更大。為什麼這樣說呢?

古代學習基本靠自己,和家庭,國家沒有義務教育制度,所以,寒門出貴子的現象非常少,真正有資格有條件學習的,還是“豪門貴族”子弟,和那些富家子弟。所以,知識屬於被壟斷的,進而政治也是被壟斷的,輕易不會給“寒門世子”機會,除非你特別優秀,或者你有特別的機遇,這都是很少出現的。

現在的教育制度決定了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這個體系中來,並且有相對平等的機會靠自己的學習出頭,找到自己的路。



劉皇叔講作文


大家好,我是頭條創作者左擔道,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古代的狀元,是地位的象徵,是一步登天的節奏。現在的什麼學歷也趕不上。像我們現在平常的學歷都得自己找工作。除非你非常優秀,會被一些好的單位招聘。但是這也需要經驗積累的,也就是說,以後的前途還是要靠自己在單位裡打拼,憑著自己的能力。但狀元就不同了,如果當了狀元,就😂等於當官了。


當年陳世美如果沒有當上狀元。他就不可能當上駙馬,成為皇親國戚。說不定到現在還在地裡刨石頭呢!

古代都相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那個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只有學習讀書,走科舉之路,才有出頭之日。

可與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環節。鄉試,每三年才能考一次,只有3%的人才能考中成為舉人。所以當時如果哪個村莊有一個舉人的話,就相當榮耀門庭的一件事了。


當上舉人之後,還要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的錄取率也非常低,不會超過三成。這個時候如果考中,那就被稱為貢士。

如果當上貢士,才有機會參加殿試,第一名者才是狀元。由此可見,原來的科舉考試是多麼的艱難。如果第一次考不過去就得再等三年。

在唐代有一個人叫尹樞的人,在他中狀元的時候,年齡都已經71歲了。如果這個年齡在我們現在,如果你夠努力,幾個博士後也應該能考到了。


以上就是屬於左擔道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左擔道


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的話,可以說是比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所有學歷比如說高考狀元,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後都要高出一截,原因也很簡單,從科舉開始到科舉結束,一共產生的狀元就只有599個人,可想而知這狀元的含金量之高。

從隋唐之後,一直到清朝結束,我國古代就是一直都在使用的科舉制。古代的這個科舉制也是類似於現在的高考,就是全部一起來考試嘛。但是不同的就是古代的科舉制是為了選拔官員而設立的,基本上只要高中,不說能不能成為狀元,就算是中舉也能走上仕途。

而科舉制還是比較的公平,完全靠自己的實力,不存在什麼關係戶之類的,並且歷朝歷代對科舉的舞弊也是相當的嚴格,所以想要成為狀元那都是萬中無一之人。而一旦成為了狀元就能直接入仕,並且起點還非常的高。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丞相之前都是狀元出身。

而正是因為科舉制能夠直接入仕,也就導致了想要考中非常的困難,很多到了五六十歲都還在科舉上奮鬥。就比如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年紀一大把因為中舉直接瘋掉了,可想而知科舉制度之難。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這個中舉的范進最後成為了朝廷的四品官員,可想而知那身為第一的狀元。

而我們現在的狀元每一年,各個省份都是有狀元的,所以現在的高考狀元肯定比不了古代的狀元。而狀元之後的大學生,碩士乃至之後的博士,博士後也不必了當時的狀元,當然這裡肯定不是指的學識,而是指的在當時的一種地位。這也很好比較,現在的博士,博士後雖然不多,但是也不是很稀少,而古代的狀元一共也就是599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