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校有哪些稱謂?

用戶107993008724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癢”。高一級的大學叫“上癢”,低一級的小學叫“下癢”。

到了夏朝,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商朝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 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裡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離現在最近的明朝、清朝,“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煙雨默默


中國古代的學校,是按照禮制和規模來稱謂的,分為塾、庠、序、泮宮、辟雍等,這些稱謂,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並落定為禮制規範。

:是形聲字,“孰”通“熟”,意思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園地、地方;這兩個意思合起來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時,瓜果作物成熟後摘收回來,就堆放在宅門內兩側的走廊或堂屋裡,是家人、族人們聚合嚐鮮的地方。但是這種地方一年中只會在特定的季節使用幾次,平時大都空閒著,於是也就被兼做教書就讀之所。西周時,這種規制已經被確定下來,成為家族設置的初級學校,也稱為家塾或私塾。《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規模,按周禮的規定是“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共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就教於塾”(見《禮記·學記》鄭玄注、孔穎達疏)。古時地廣人稀,方圓百里之內以二十五戶人家為單位,找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門內東西兩側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層的學校,叫做“塾”。想來這“塾”的規模也堪可觀,如若是每戶有四、五個學齡孩子(在非計劃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學生呢。

(xiáng陽平 ):也是個形聲字,“廣”字就跟房屋有關。根據《禮記·學記》的描述,“庠”是比“塾”規模和等級更大更高的學校,叫做“黨有庠”。所謂“黨”,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稱鄉黨,這樣的規模,大概是二十個“塾”。在夏、商時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經廣泛存在了,可見中華教育體制之悠久。

:本意是指房屋的東西牆,引申為場所,也做為學校的別稱。《周禮》記載:“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序”那時也是教習射箭的場所,其部分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體校。東漢大儒鄭玄解釋:“序,州黨之學也。”庠、序在古代並稱為學校,也有解釋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時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說(《說文》)。總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規模更大的學校。

(pan,去聲):是貴族子弟學校,大概貴到諸侯級別。《禮記·王制》:“諸侯曰泮宮”,所謂“泮水”,反映了當時的禮制,諸侯創辦的學校建築格局只能是三面環水。這類學校注重的不是規模,而是地位和檔次,後來的科舉制度中,生員入學也稱“入泮”。

(bi,去聲):《禮記·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謂“闢”,漢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釋:“闢者,璧也。”它象徵著天圓地方,又有流水環繞,意喻為陰陽拱合、教化流行。辟雍是在諸侯之上的、最高層的皇家子弟學校,是最高學府。至少在西周時期(距今約3000年~2700年)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個圓形建築,四面環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這裡學習,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學。後來,歷代皆有辟雍,只是功能逐漸演化為祭祀場所。唯一保留其本來功能的,應該是乾隆時建造、歷朝清朝皇帝的講學之所、現今北京國子監內的辟雍。


梓墨說語文


古代學校的稱謂有多種,有以下的這些:

左學·右學·辟雍·泮宮

左學:左學就是小學。殷周時期,小學設在國都內王宮南面的左首。

右學:右學就是大學。殷人崇尚右,崇尚西,把大學設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稱大學為右學。

辟雍:是西周時期的大學,又稱“射廬”、“大池”,也設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稱西雍。

泮宮:是各諸侯國內設立的大學。

上述的左學、右學、辟雍、泮宮是殷、周時期的各級學校,都統稱為國學。


庠·序·校·塾

庠、序、校、塾也是古代學校名字。《周禮》:“鄉有庠,州有序,黨(五百家的地區)有校,閭(二十五家的地區)有塾。”最初,它們的職能和教育作用曾有某種不同,“庠”和“序”有分工,一是養老,一是習射,到後來這種分工便消失了,只是名稱的差別而已。

這些都是貴族學校,教養貴胄子弟的場所,是為奴隸主階級培養人才的,殷商時期的學校,以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


太學·郡國之學·國子監

太學:漢代創辦了太學,是中央學校。教學內容以五經(《詩》、《禮》、《易》、《春秋》)為主,《論語》和《孝經》可能列為公共必修科目。

郡國之學:漢代創辦了郡國之學,是地方學校。可能相當於今天的中學,教學上以《論語》、《孝經》、《爾雅》為主要內容。

國子監:創立於隋朝,是設在京師的具有定綜合性的最高學府。

所以,我國古代學校的稱謂有左學、右學、辟雍、泮宮、庠、序、校、塾、太學、郡國之學、國子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