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春秋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都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著名的亂世,華夏曆史一直秉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則,這也是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潮流和趨勢,在眾多的歷史學家們的心目當中,亂世的研究價值遠遠大於和平年代,因為亂世是諸多勢力之間鬥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和政治觀念的碰撞是非常之多的,對於我們現代人發展是有著很大好處的。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而春秋戰國與三國時代作為亂世,它們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以及主流發展趨勢,對於春秋戰國,大多數人的認知停留在諸子百家和戰國七雄上面;春秋時代是古代歷史上思想潮流最為繁榮的時代,戰國時代是各大諸侯群雄逐鹿的戰場,這一個時代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發展基礎,可以稱得上是華夏文明真正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文明的初級階段。

而三國時代單從知名度上來看比春秋戰國時代要廣,因為羅貫中所書寫的《三國演義》幾乎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裡面對於三足鼎立的描寫,對於一些重大戰爭的描繪翔實和生動,讓很多人對於三國時代的紛爭有了更詳實的史料。

同是亂世,春秋戰國影響力遠超三國時代

雖然如此,雖然有小說的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講,三國的影響力是遠遠沒有春秋戰國大的,這兩個時代從根本上來講,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那麼這兩個時段到底有著哪些根本區別呢?這些區別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春秋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各自的基礎和主流趨勢到底是什麼?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春秋戰國以諸侯國為紛爭單位,而三國時代的主體是人

我們先來看春秋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的區別;第一個區別在於春秋戰國時代與三國時代的征戰單位是不同的,我們從表面上來看戰爭或者說利益上糾結都要歸結在人身上,所以時代的紛爭主流單位應該是人,但當我們深入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以人為單位的爭鬥適合用來描述三國時代,卻不適合用來描述春秋戰國時代。

  • 三國時代,各國文化分歧,基礎政治制度差異不大

三國時代雖然有三個國家的各自為政,但它們都同屬於一種文明,發展的主流基礎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就是它們所發展的形式、傳承的文明、使用的文字語言等等都是相同的,不存在著文化上的分歧,也不存在著基礎政治制度方面的差距,它們只不過是在進行鬥爭,看看誰是中原地區最終的主人,誰是下一任王朝的開拓者,本質上還是建立在中原地區上進行的內部爭鬥。

  •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統治制度不同

但春秋戰國時代卻不一樣,它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紛爭,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之間所遵從的政治制度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像是秦國崇尚法治,楚國則崇尚分治,齊國奉行吏治,燕國固守王道,趙國則熱衷於軍制,魏國是一半王道一半法治。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這些政治制度如果各自延伸的話,創造出來的則是不同發展方向的文明;比如說燕國的王道和齊國的吏治,其實這兩部分從根本上來看,是比較貼合於西周的統治方式的,這可能也與這兩個國家的立國有關。

本身燕國和齊國都屬於西周的開國諸侯,燕國的國君是有著姬姓王族血脈的召公奭,齊國的開國君主,則是在武王伐紂當中位居功臣之首的姜子牙,因此這兩個諸侯國立國時就有著非常高的地位,自然而然的受西周的影響就比一些小諸侯國要大,如果依照燕國的王道或者齊國的歷史發展下去的話,中原地區的主流發展形式可能還是類似於西周。

  • 荊軻刺秦王,燕國本意是回到西周的分封制狀態

關於這一點,我們來看一下荊軻刺秦大家應該就明白了,荊軻刺秦的時候,太子丹是希望秦國能夠歸還已經吞併的各國領土,讓整個中原地區重新回到諸侯相互制衡,且平穩發展的階段,這樣的發展形式不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嗎?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一個天子多個國王,多個國王之間擁有著基本相當的權利,同樣也擔負著保衛天子的責任,不就是一種維護西周統治的形式嗎?所以,如果按照燕國的發展制度傳承下去,中原地區不可能進入封建時代。而像秦國,它因為崇尚法治的制度,在大秦帝國建立之後推行的也是一種法治政策,所以有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度的推廣,有了郡縣制度的推廣,同時也帶來了封建社會的主流社會性質。

三國的謀臣武將與戰國七雄

因此,我們說春秋戰國時代,其實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它們鬥爭的不僅是人口和土地,爭鬥的還是一種社會性質和統治形式;但三國時代則不存在對於文明根本和基礎上的比拼,而是建立在已經成型的文明之上的勢力紛爭。

所以,三國時代的爭鬥主體其實是人,這是這兩個時代最大的一個不同點,也是為什麼人們在提起三國時想的更多的是三國風雲人物,一些謀臣和武將的原因,在描繪時也著重的給予人筆墨,比如說周郎周瑜,比如說劉備,比如說阿蠻曹操,比如說諸葛亮等等,他們是以人為個體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的。但提起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總說國家如何?比如說戰國七雄,比如說魏國,比如說楚國,又比如說,秦王掃六合,在國家之後我們才會提到人。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戰國戰爭是統治制度與主流思想的碰撞,三國時代純屬拉開實力差距

第二個不同點,在於三國時代的戰爭是單純的拉開實力差距的戰爭,幾乎不存在著思想方面以及制度方面的碰撞;我們都知道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階段,十家九流的不同學說相互碰撞,它們各自擁有著一套可供社會發展的主流體系,所以才有了百家爭鳴。

而到了戰國時代,各個國家的背後其實都有著一種主體學說的支持,從表面上來看,戰國時代的戰爭也是為了攻城略地,也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但戰國時代的戰爭從根本上來看是涉及到思想的,比如說韓國和秦國之間的爭鬥。

  • 秦國與韓國變法形式不同,造成發展結果不同

這兩個國家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進行變法的,但變法之後的碰撞卻讓人大跌眼鏡,韓國經歷了變法之後雖然經歷了短期的強盛,但在申不害去世之後,韓國國力迅速下降,甚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實力還不如變法之前,並且一股崇尚陰謀權術的風氣在韓國國內盛行,讓這個國家從一箇中原地區的諸侯大國,變成了一個依靠詭計而邦交斡旋的中等國家。

而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卻迅速地強盛了起來,它的地位也從戰國時代最弱的諸侯國變成了最強的諸侯國,而這背後所體現出來的,其實是術治變法與法治變法在性質和作用力上的對比。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韓國的術治變法,雖然也算是法家的一種變法形式,但變法的根本著力點在於將法變成一種控制形式,變成君主手中的一把利刃,很多時候法令的訂立​依靠的是君主的心思,自然而然地就會讓國內的臣子越來越傾向於阿諛奉承,畢竟誰得君主之心,誰就能夠在法令當中佔據一個比較優勢的地位。如此一來,又有多少人是憑藉著真才實學立足於韓國的朝堂之上的呢?韓國又憑藉著什麼發展下去呢?

但秦國的變法卻不如此,秦國的法治是一個明確的框架,它並不依靠著誰的心情而定,而是立足於將國內所有人包括君主在內,全部規劃到一個明確的軌道上來,通過法律明確各個階層的人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久而久之,秦國的國家秩序就變得越來越順暢,國內的發展阻礙越來越小,整個國家也就越來越強大。

從這一點上來看,戰國時代從根本上講,其實是一種統治政策和主流思想的對抗,而戰爭的成敗只是主流思想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很多歷史學家們說韓國變法之後的戰爭失敗其實表現的是術治變法的脆弱。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而三國時代的戰爭則不同,在這其中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統治分歧,魏蜀吳之間的統治形式基本相同,不存在著政治制度上的差距,也不存在著統治思想上的差距,只是一種單純的實力上的比拼。而這也是這兩個時代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別。

春秋戰國時代延續時間遠超三國時代

除了上述比較重要的兩點之外,三國的延續時間上也不能與春秋戰國相提並論,春秋戰國時代延續了幾百年之久,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紛爭十分複雜,涉及到的人口數量眾多,是幾代人之間的共同努力創造了最終的統一,而三國時代則不相同,三國時代總體來看也不過六十年的時間,是一代人的較量,波及的人數也比較少。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三國春秋戰國時代,擁有這些不同點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則是時代之前的歷史對其的影響;其實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夏文明,並不存在著主權國家這一個概念,像是夏商西周這樣的朝代雖然稱之其為王朝,但從根本上來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春秋戰國時代不存在主權國家概念,類似於西方的城邦制度

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我們將它們看作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城邦比較合適,可以稱之它們為邦國,或者說是另一意義上的聯邦;就像西周一樣,它其實是一個組合而成的勢力群體,一個天子多個國王,天子將權力分散給眾多的國王,國王也要為周天子的生存和發展承擔相應的責任,國家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所以它會導致文化上的分歧。

就如同我們上述所說到的那樣,各個國家遵循的政治制度大不相同,這也就造就了後來華夏文明意識形態的轉變,那時候的文化並沒有訂立一個絕對的基礎,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沒有絕對要進行傳承的文明。

  • 戰國時代鬥爭,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衝突

到了戰國時代,戰國七雄名義上來講都是出自於西周的,但它們卻擁有著相當大的自治權,對國內的政治、經濟甚至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絕對性的把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戰國時代的爭鬥不能稱之為是內部爭鬥。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歷史學家們會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可能會類似於現在的西歐的原因,因為在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就相當於現在的歐盟,它內部的所有小國都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語言,如此就有了社會性質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意識形態的子民。

因此,春秋戰國時代如果想要統一,那麼比拼的必定是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也必定會以國家為單位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此,它能造就一個統一的王朝,奠定一個文明的發展基礎。

三國時代之前,文化思想主流,社會形態,統治制度已經基本確立

而三國時期則不相同,三國時期之前,已經有了秦漢這種大一統王朝,秦漢不向夏商西周一樣沒有思想上的統一,更沒有擁有強大自治權的諸侯國,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就的其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家的內部結構非常完整,而且文化也已經有了發展的主流,社會形態已經基本確定。

再者,秦王朝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實施書同文、車同軌,將整個中原地區打造成了一個延續一條文化發展道路而傳承的國家,幾乎所有人認同的文明都是一樣的,幾乎所有人傳承的文化也是一樣的。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所以到了三國時期,封建社會的主流社會性質和基礎統治制度已經確立了,而且非常的牢固,三個國家只需要站在這種基礎制度之上進行實力的紛爭就可以了;包括後來的五代十國等等的亂世都是如此,只是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循環,因此紛爭之前的時代影響對於亂世的影響是有很大影響的。

小結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在很多人的眼中,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影響比較大,這是因為萬事開頭難,春秋戰國時代奠定了華夏文明發展的基礎,確立了華夏文明的主體形態和內涵精神,確立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形式和基本政治制度。

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炸裂,先賢聖人輩出,諸子百家流派,各種觀點、思想、意識相互融合,整理出了一套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文化體系,同時也進行了思想上的統一;在這之後,無論出現的哪一方勢力接受的是這套思想和這套制度的薰陶,所以不再是文化和文化之間的爭鬥,而只是人與人的角逐。

青梅煮酒論英雄,諸侯爭霸秦王掃六合:三國時代與春秋戰國異與同

我們如果再更深入一點探討的話,其實我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的王朝更替都不是偶然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有著一定的缺陷,它實施的是一種家天下的世襲制度,甚至在最開始時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一個家族不可能世世代代都出明君,必然會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而使王朝的發展走向衰弱。

而這個時候,文明如果想要延續下去就必須進行王朝更替,所以後世所出現的王朝更替只不過是封建制度在彌補自身的缺陷,後世的王朝都在秦王朝的統治基礎之上進行著繁衍,所以易中天先生才會說“秦亡之後百代而行秦制”秦朝是雖滅猶存的。

這真是

讀三國,青梅煮酒論英雄,周郎阿蠻諸葛亮,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合縱連橫,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三國志》、《左傳》、《史記》、《呂氏春秋》、《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