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一部《三國演義》,把三國鼎立那段歷史精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充滿鬥爭的三國時代,各路英雄或在政治上鬥智、或在軍事上角力、或在文學上施技,無不使盡各種手段,力求最後的勝利。

但除了上述經典,羅貫中還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罵”,它讓三國人物更加立體有血性,甚至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遙遠的三國時代,去品位著作中那些經典之“罵”。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君主之“罵”:體現的是底氣

西蜀皇叔劉備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都是實際權力的擁有者。這兩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漫長的爭鬥過程中,都恨不得一舉將對方擊敗,但誰也奈何不了誰。久而久之,內心的怨氣越積越多,一有機會就爆發出來。

公元219年,劉備藉著平定西川的威風,向戰略要地漢中發起猛攻。這時曹操已經60歲,為了爭奪漢中,他親自出徵,欲與劉備一戰定天下。

但是,曹操出師不利,先是在定軍山折了手足夏侯淵,接著被諸葛亮用疑兵之計逼退,糧草又被張飛奪走。一路坎坷受阻,曹操心中著實氣憤。

到了正面戰場上,曹操終於有機會一吐心中不快。面對劉備遣義子劉封出戰,找到機會的曹操開始反擊並破口大罵劉備:“賣履小兒,常使假子拒敵。吾若喚黃鬚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

曹操這是在說,你這個賣草鞋出身的劉備,經常使用義子劉封抵抗我的進攻,讓人頭痛不已。等我叫來我黃鬚小兒曹彰,一定把你的義子剁成肉泥。曹操是在自漲士氣——雖然我現在出師未捷,但我的後繼力量一定會壓倒你劉備。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曹操與劉備對陣漢中)

曹操這段痛罵,可是大有講究。要知道,在父子相傳的封建時代,君主之間的比拼往往是家族式的,通常延續到子孫的比拼。所以,曹操如此罵劉備並不意外,他認為同樣是將領,他們最終比的應是潛力、應是底氣,應是“誰會笑到最後”。

而且,曹操的優勢自豪心理確實值得理解,因為他的幾個兒子都很優秀。

長子曹昂,對父親十分忠心,宛城之戰失敗後,他拼命保護曹操撤退,最終戰死沙場;

次子曹丕,文武兼備,被立為太子,在位六年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了魏國政權,他的《典論·論文》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文藝評論專著;

三子曹植,文才出眾,曾以“七步詩”感動哥哥曹丕,又以《白馬篇》流傳於世;

再有這句話裡提到的曹彰,孔武有力,曾徒手打死猛熊,立志要當霍去病式的將軍,被曹操贊為“黃鬚兒”;

至於幼子曹衝,雖年幼早逝,卻也為中國留下了“曹衝稱象”的經典故事。

正因為有這些優秀的後繼者,曹操才會有底氣信心十足地說出“吾若喚黃鬚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的話。

不過,劉備也是一個老江湖,不管曹操怎麼罵,他絲毫不理睬不回覆。劉備只抱定一條原則:先在戰場上打敗你再說。可見,劉備也是一個有底氣、精於應對的人。

爭口舌之利的人,難免會吃大虧。英雄一生的曹操,罵完劉備之後,剛準備真刀真槍地實戰起來,不料被對方老將黃忠一箭射中門牙,險些喪命。最後,曹操不得不帶著無窮的遺憾回到許昌。

沒過幾年,曹操和劉備相繼去世,但他們後人間的鬥爭還在繼續。

大臣之“罵”:體現的是道義

除了君主間的對罵,臣子間的對罵也十分精彩。甚至還上演了一出“因對罵而引發的血案”。

作為三國故事中最家喻戶曉的聰慧人物,諸葛亮除了是一名“運籌帷幄間、決勝千里外”的軍師,也曾親上戰場殺伐敵軍。可是,他最著名的那次殺人,靠的卻不是武力,而是“口力”——即是將人活活罵死的。而被罵死的對象,就是名儒白髮老先生王朗。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話說諸葛亮平定南蠻後,向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出師表》,由此拉開蜀國北伐中原的序幕。當時魏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敵方統帥劉備已死,諸葛亮忠心輔佐後主劉禪的可能性並不大。於是,魏國內以陳群為代表的大臣開始給諸葛亮寫信勸其“棄暗投明”,但均被諸葛亮拒絕。

可魏國諸臣的說服決心仍然不改。這一次,就在諸葛亮北伐進兵前線同時,魏國老臣王朗信心十足地主動請纓隨軍出戰,當著三軍將士的面對諸葛亮連勸帶嚇,希望他投降魏國。

王朗的說辭主要有兩點,一是大漢氣數已盡,魏王以德服人得了天下,希望諸葛亮識時務,別做不能實現的美夢;二是如今的魏國兵強馬壯,戰將很多,蜀國地盤太小,人力物力都很匱乏,諸葛亮應當順應時勢,乾脆投降魏國,這樣仍然可以高官做得、駿馬騎得,盡情享受人生晚年。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作為歷經幾朝的老江湖王朗,他自恃已看透人情世故,認為絕對可以說服對手。只是,他低估了一心想做千古名臣的諸葛亮。

這一次,王朗不但沒能成功勸降,反而還被諸葛亮臭罵一頓,於兩軍陣前顏面丟盡,最後,竟一時氣絕身亡。

那麼,諸葛亮究竟說到了王朗哪些痛處,竟致使他氣急喪命?

一是揭了王朗的老底。諸葛亮說王朗世居北海之濱,以孝廉入仕,理應保家衛國,為匡扶漢室出力,然而卻幫助曹操篡逆漢室,是不忠不孝之人,為天理所不容;

二是說自己的正義之舉。諸葛亮說除曹興劉,上合天道,下符人情,蜀漢雖是小國,但行天道,是正義之舉,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

三是痛批王朗不配苟活於世,說他妄言天數,實為可笑。

更讓王朗難堪的是,諸葛亮竟說他死後無顏面見漢代數十位帝王。這一釜底抽薪之言,等於把老臣王朗逼上了死路。

武將之“罵”:體現的是忠誠

相比於文臣之罵的有理有據,武將之間的對罵也很有意思,罵中性情必現,品行必現。

在關羽、張飛等蜀國“五虎上將”出場前,驍勇善戰的呂布無疑是三國早期的“男一號”。人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兩者合二為一,必定天下無雙。

但是,有勇無謀的呂布奉行一個處世方法:喜歡找“乾爹”做靠山。他先是投靠丁原,再投靠董卓,被人們稱為“三姓家奴”。

這一次,“三姓家奴”這一帶有侮辱性的稱號,被“猛張飛”捏在手中,於兩軍陣前揭了呂布的短,著實打擊了呂布“男一號”的雄風,使他差點丟了性命。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當時,董卓擁兵洛陽,十八路諸侯結盟討伐,將其打得潰不成軍。氣急敗壞的董卓急忙派呂布出戰,企圖運用呂布的絕雙武藝把十八路諸侯打敗。

就在諸侯商量應對之策時,呂布已經帶著兵馬殺到關前,且巧妙避開了諸侯統帥袁紹的大部隊,一心猛攻公孫瓚大營。

此時,各路諸侯已難以救急,公孫瓚只好拿起鐵槊,與呂布交戰。呂布一邊大叫,一邊舉起方天化戟,與公孫瓚打了起來。不到兩個回合,公孫瓚就抵擋不住,騎馬便逃。

身後,呂布騎著赤兔馬一路猛追,速度像風一樣快,眼見要趕上公孫瓚了,呂布舉起方天化戟就要往公孫瓚後心刺去。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旁邊一名戰將飛馬向呂布衝來,高聲大罵呂布:“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聽見有人罵他,呂布大為惱火,棄了公孫瓚,轉過身來找罵他之人決戰。張飛武藝雖不如呂布,但也是三國時期一流的高手,雙方連鬥五十餘合,但仍舊不分勝負。

張飛的兄弟關雲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將馬一拍,也舞起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加入戰鬥。

站在一邊觀戰的劉玄德心中暗想:我這會兒不出手幫兄弟一把,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於是,三兄弟聯手,共同圍攻呂布,四人混戰在一起,刀光劍影,生死只在一線之間。

此場三英戰呂布,可謂是三國時代最驚險的武將大比拼。精彩絕倫的場面讓人心驚肉跳,惹得眾將無不稱口叫絕。呂布雖然是當時第一好漢,奈何也擋不住劉關張三兄弟猛攻。他好不容易抓住一個機會,縱馬逃了出來。

眼見呂布戰敗,十八路諸侯喊聲大震,組織大軍一齊掩殺,把董卓打得大敗。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可以說,三國時期本就是冷兵器時代,誰的力氣大誰就會在戰場上多一份勝算。這次對決中,呂布雖武藝冠絕天下,卻被張飛一句“三姓家奴”氣得哇哇怪叫,以致於在陣前自亂手腳。如此看來,通過語言擾亂對手的心智、降低對手力量的發揮,又何嘗不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手段?

文人之“罵”:體現的是氣節

如果說武將之罵能讓人心驚動魄,文人之罵則又是另外一番趣味。有著“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稱的曹操,就曾被文弱書生陳琳一篇短短的文章,罵得冷汗直冒。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陳琳,字孔璋,鹽都人。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之後避難至冀州,幫袁紹做事。袁紹十分欣賞陳琳的才華,很多重要文章都讓他起草。

在與曹操決戰官渡時,袁紹命陳琳負責起草檄文。陳琳提筆如風,一揮而就,檄文中痛罵曹操及其先輩: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騰,是從前的中常侍,與左悺、徐璜,同時興風作浪,驕橫放縱,損害風化,虐待百姓;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收養的義子,藉助曹騰的地位,乘坐金車玉輦,勾結權勢,篡奪皇位,顛覆皇權。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本來就沒什麼品德,狡猾任俠,喜歡製造動亂和災禍……

這篇檄文大有橫掃千軍之勢,但不曾想,它不但沒能傷害到曹操,反而還幫了曹操。

據說,曹操當時正患病在身,他看完檄文後,出了一身汗,隨後竟渾身輕鬆,病痛也好了。大感意外之喜的曹操披衣起床忙問作者是誰。得知是陳琳後,還不住感嘆,真是難得的好文章,並稱倒要看看袁紹真正的戰鬥力如何。

從此,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經此一戰,曹操以弱勝強,把袁紹打得大敗,陳琳也成了曹操的俘虜。

就在人們認為落入曹操之手的陳琳必死無疑時,曹操卻意外的放了他。

據歷史記載,曹操問被俘的陳琳:兩軍交戰發表檄文實屬正常,但你罵我就罷了,為何要牽累我的祖上呢?

陳琳回答:當時的形勢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既然已說了您的不是,您大可發落我就是了。但請您知道,我本就是大勢所逼,當時主公袁紹的指令已下,不得不那樣做。

曹操聽完後哈哈大笑,不僅未追究陳琳的責任,還重用他。而陳琳也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其麾下盡忠盡智,不遺餘力。

婦人之“罵”:體現的是堅貞

三國中,男人間的為政治雄心而罵固然十分精彩,可戰場背後柔弱女子之罵也毫不遜色。

這裡要說的是一個小人物——徐氏。她本是三國無名女子,卻因為丈夫孫翊報仇而設計殺掉害夫仇人媯覽、戴員,在三國曆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也為她贏得千古美名。而她痛罵仇人的一段錚錚之言,更是氣節畢現。

徐氏的丈夫孫翊系孫權之弟,性格與張飛差不多,剛烈過人又喜歡喝酒,每次醉後都鞭打部下,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孫翊任丹陽太守時,督將媯覽、戴員二人設計殺害了他,並將殺人之罪嫁禍於部將邊洪。

可氣的是,殺人真兇媯覽不但殘忍,還十分好色。他見徐氏美而慧,便虛情假意說道:我幫你丈夫報了仇,你得順從我,否則便是一死。

知道內情的徐氏假裝順從說:我的男人死沒有幾天,怎忍心相從?等幾日除去孝服後,再來伺候。

這一番安撫之言,使得媯覽聽後合不攏嘴。

穩住媯覽後,徐氏立即找到孫翊的舊將孫高、傅嬰二人入府,一方面讓他們報告孫權,另一方面決心秘密誅殺媯覽、戴員二人,為死去的丈夫報仇。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到了約定的報仇日子,徐氏先召孫高、傅嬰二人,讓他們帶著士兵悄悄埋伏在密室之中,然後祭拜了亡夫,將孝服收了起來,一番梳洗打扮後,言笑自若地接待媯覽。

媯覽看到徐氏如此打扮,色慾使他毫無防備之心。夜晚,徐氏派婢妾請媯覽入府飲酒,媯覽飲醉後被邀入密室。

到了密室,美人沒見到,卻見徐氏義正言辭地痛心大罵:媯覽無恥小人,既殺害我的丈夫,又貪圖我的美色,這等死有餘辜的人,且叫你看看我的手段。

然後,徐氏大呼孫、傅二將軍將已醉的媯覽殺死,當晚,又用同樣的方式將戴員誅戮。

為夫報仇後,徐氏遂重穿孝服,將媯覽、戴員的首級祭於孫翊靈前。孫權自領軍馬至丹陽,見徐氏已殺媯、戴二人,便任命孫高、傅嬰為牙門將,令守丹陽,又讓徐氏歸家養老。

此次為夫報仇且固守貞潔事件,使得江東人無不稱徐氏之德,還有人專門給她了一首詩,“才節雙全世所無,奸回一旦受摧鋤。庸臣從賊忠臣死,不及東吳女丈夫。”

三國演義裡的那些經典之“罵”

罵人,原本不算是多高雅的行為,但欣賞《三國演義》中的經典之“罵”,卻不僅能領悟三國人物內心的情懷,也能隱隱感受到羅貫中心中的不平之氣。

在《三國》各色之“罵”中,我們可見遠古英雄兒女的各色性情,也可學做人做事應當遵守的底線。此類之罵,看著著實過癮痛快。這,或許也是人們喜歡三國故事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