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成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環保筆談】

黃河流域多處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帶,水資源先天不足,利用較為粗放。近百年來,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下,黃河年徑流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在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情況下,優先節水、嚴格管水,提升黃河水資源利用效率,可謂當務之急。

黃河水資源量就這麼多,如何提升利用效率?筆者認為,“有多少湯泡多少饃”,應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首先,健全生態補償制度,解決生產與保護失衡的問題。由於黃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歸屬於不同行政區域管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由不同職能部門管理,形成“保護與利用、上游與下游責任與義務”的矛盾,導致社會公眾和企業對水資源的保護參與度不高、優良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出現。因此,亟須健全靈活的生態補償機制,消除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過程中的負外部性影響。2018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指出,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近年來,作為黃河源頭的三江源地區主動探索建立以水質、水量以及生態保護責任為基礎的流域水資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很好地解決了原始粗放的牧業生產與水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失衡問題。

其次,合理配置水權,實現“三效統一”目標。水權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節水是水權交易的前提條件之一,必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配置水權。內蒙古黃河干流的盟市間將農業灌溉節約的水量有償轉讓給工業企業,以工農業的相互支持、區域間的合理分配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為解決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水困境和水瓶頸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內蒙古在全國率先開展盟市內水權轉讓工作值得黃河流域其他地方借鑑:一方面,水權配置要有利於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節約保護,對於沒有結餘水量的黃河流域,要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政府調控、市場調節、水行政主管部門動態管理,做好資源的統一管控,最終達到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效統一”目標。

再次,構建高效節水產業體系,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雙贏。近年來,通過合理調整產業佈局和結構,推廣先進節水技術工藝,黃河流域節水水平不斷提高,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877立方米減少到46立方米。在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黃河流域要實現產業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融合發展,更需要通過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措施,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工業、高效生態型農業和環境友好型現代服務業。要鼓勵企業積極採用生態環保技術,探索良性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特別是對汙染嚴重、與生態環境衝突激烈的企業,要加大監管力度,督促其儘快實現綠色化改造。重點發展節水農業耕作栽培和農田節水灌溉,實現水資源的高效與可持續利用。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的現代化水平,讓第三產業成為生態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

最後,鼓勵公眾參與,培養民眾節水意識。黃河的水資源供給量有限,必須廣泛動員公眾加入到節水的行列中,樹立良好的節水意識。一要加大力度宣傳。對於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現狀,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平臺定時公佈水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激勵民眾參與到治水、管水中來。二要賦予公眾相關權利。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利用要問計於民,賦予公眾水資源保護的決策權、知情權和質詢權。例如,對於水資源規劃綱要編制,可以舉行聽證會、徵詢會,得到社會更深層次的探討。三要利用價格機制助推節水。大力推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經濟槓桿推動社會節水。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只有做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這篇大文章,切實改變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粗放和浪費的問題,讓水成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才能真正讓黃河造福於民,成為安瀾河、幸福河。

(作者:徐華亮,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與共享發展研究團隊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