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水稻,田里有很多的田螺,对水稻有没有影响?

常德农村老赵


作为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村里能让咱这种趋向于愤青心服口服的没几个,老王算一个,种了一辈子水稻,从亩产一担谷子(200斤),到亩产1200斤,经历了稻谷品种和化肥的变革,但同等条件下,老王的水稻产量常年在村里排第一,真正的实践者,水稻种植的问题,你和他交流,总会得到书本上不常见的宝贵经验,就“田里田螺会不会影响水稻生长的问题”,他很明确告诉我说,「不会」。

谈螺色变

我们当地种植水稻,特别怕螺,但不是田螺,是外来物种福寿螺,福寿螺早先作为食用水产引进国内养殖,个头大,肉多,口感也不错,很快占领了市场,但来的快去的更快,随着管圆线虫病的出现,福寿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到底能不能食用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大家都不吃了,养殖户最先遭了秧,养殖的福寿螺卖不掉,一些养殖户也没有意识到福寿螺的危害,人为的放任不管,福寿螺开始从养殖塘往自然界迁徙。

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福寿螺很快占领了南方大片水域,这就包括咱们村,村里的福寿螺一来,村民第一次体验到了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它以水稻幼嫩茎叶为食物来源,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吃又吃不得,危害又大,一时间,村民头都大了,谈螺色变。

福寿螺不是田螺,我以前都不信还有人分不清田螺和福寿螺,可自打进城打工了几年,发现身边的人还真有分不清福寿螺和田螺的,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起码别把福寿螺做的恶,套在田螺头上,田螺这锅可不背」。

田螺习性

田螺在农村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水塘、水沟以及常年积水的稻田中,小时候村里有个水塘,冬天基本水就干了,田螺和软贝壳都藏在泥里,一到春夏,水涨起来,田螺就出来了,那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冬天挖泥巴找田螺,春夏涨水下去摸田螺,村里的老人再三叮嘱注意安全,也会加上一句,小田螺记得放回去,在往后,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村的田螺已经越来越少。

听老王说,田里的田螺,早些年都是吃“泥”长大的,田里农家肥“粪”放的多,水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多,田螺就长的特别快,田螺喜欢在田里钻,对水稻种植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能增加田泥的松软度,有助于禾苗转青。

从田螺的习性来看,它很少会以禾苗幼嫩部分为食,在稻田里和禾苗属于共生互利互惠,从老一辈种植户的经验来看,有田螺存在的稻田,禾苗长的反而更好,不仅是因为田螺在泥巴里钻,更多的是田螺以浮游植物,水生幼嫩植物为食,抑制了和水稻抢稻田肥力的微小动植物,同时排出的粪便又提高了稻田肥力。

稻田养殖田螺

管理得当,稻田里养殖田螺,是农民亩产增值的方法之一,它具有两个优势:

1、增加亩产效益,单一水稻种植效益低,为了增加种田的收入,农民朋友根据自身的情况加入养殖项目,滋生了稻田荷花鱼,稻田小龙虾,稻田田螺等等,市场对纯绿色食品越来越重视,稻田养殖,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以自身的优势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以亩产效益为例,水稻的收益单季产量可达1500斤,田螺粗放管理,300斤应该比较轻松,水稻亩产收益2175(稻谷价格1块4毛5),利润500块左右,螺亩产收益600块(2块8一斤),除去成本,每亩增收三五百应该问题不大。

2、改善水稻生长环境,田螺的生长,使稻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田螺的粪便促进水田肥力。

农村田螺目前现状

理论上种养殖结合,显著增加亩产收益,但真正去做的人很少,归根结底还是收益太低,地都不愿意种了,谁还想去增加养殖?花点时间搞点副业,收入翻一番,它不香?另外田螺对水质需求大,这些年,随着农药化肥的滥用,水田板结,水质单一,田螺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挤压,现在去农村,仅在一些水塘还能找到田螺的身影,稻田里别说田螺,青蛙都不见几个了。

写到最后,根据农民朋友的经验总结来看,田螺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稻田里有田螺,是好事,说明稻田水质好,肥力足,稻谷长的好不说还有田螺吃,田螺再多一点,还可以卖,题主大可以放心了。


农人解说


十多年前,我县发生过一次田螺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损失巨大,严重损害了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

在南方,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田螺。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特别喜欢群居生活在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稻田、水沟和鱼塘里。其食性杂,主要以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特别是福寿螺,繁殖能为强、食性更加广泛,当水生植物不足时,也咬食旱生农作物,如蔬菜、瓜果等。水稻属水生植物,也是田螺的主食,过多的田螺肯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等有所影响。

田螺的防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人工捕螺。简单易行,见效快,

2、药物治疗。在水稻插秧前后进行施药,可撒生石灰、茶麸、或用低毒性的杀螺胺、螺灭杀等进行喷雾。


乡村—平平


过去没有打农药很多,对水稻没有影响,现在使用农药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