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中的商洛人,大山是有記憶的,你改變了什麼?歲月作證

小城鎮安的春天來得不早不晚,人們日常活動窸窸窣窣地在早晨活躍起來。

7點多,葉明付已經在村裡的菌場幹活了。他每日工作主要是木耳管護,包括採摘和分揀。母親丁繼貴在3年前是雲蓋寺鎮西華村的貧困戶務工代表。這些年,他們家變了。

曾經的老房子被重新整修,家中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也是新置辦的。葉明付不服管,天性愛自由。“之前比較散漫,沒那麼積極,現在每月能拿到5000塊左右。”他說。

改善生活質量的並不止他一家,西華村130戶貧困戶一戶不落地共同改變。


奮鬥中的商洛人,大山是有記憶的,你改變了什麼?歲月作證

  鎮安縣雲蓋寺鎮西華村一家菌棒生產企業的工人在收集菌棒

改變,這得益於西華村食用菌產業。

“有了人均收入,但是貧困戶減少的比例不大,就沒有達到成效。

所以光分錢,沒有就業不是辦法。”雲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傑說。

餘之超今年38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2010年回到西華村至今從事食用菌銷售10年,是駐村秦綠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當時她想著從全國購買綠色原材料經過加工後銷售。

從外地購買原材料,一進一出的運輸費和在當地生產用工成本增加的兩難中,她選擇依託全村貧困戶聯結成穩定利益關係,流轉土地230畝。

“只要將菌袋管理好,半個月就能出木耳,然後就是兩個半月的採摘期,這是一個短平快的路子,幾乎沒什麼風險。”餘之超說。

公司管兩頭,中間給農戶。提供菌袋和技術指導,再統一收購,集中銷售。當地群眾可以半年在公司打工生產,半年在家中種植。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益20多萬元,而村民戶均增收12000元。

西華村海拔1500米,很適合種植高山木耳。晝夜溫差大讓它生長期長,膠質沉澱多,肉厚少雜質。餘之超發現木耳種植架更適用於山地,相比於大棚,它投資小且產量更高。公司申請並通過了“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實用新型專利。

農村有綠色的天然資源,大量的物產,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推廣出去,而互聯網的到來,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契機,餘之超瞅準了機會。

雲蓋寺鎮的掛麵歷史悠久。鎮安有句話叫“吃掛麵調醋,有鹽在先。”說的是掛麵本身含有鹽分。如今人們傾向於吃少鹽少添加的綠色食品,公司通過“小麥胚芽掛麵”的專利,將口感和營養得到很大提升。

這兩項專利技術確實給公司和村上帶來很多收益。2019年,菌袋生產超過1000萬袋,小麥胚芽掛麵也衍生出月子掛麵和長壽麵,日產500斤左右。

2

在農村,家戶富不富,要看房子和收入。木王鎮朝陽村的傳統產業是種植玉米、土豆、黃豆等,在落後的生產模式下鄉村經濟原地推磨轉圈。

“農民的利益離不開土地,但耕地多為坡地且單產低,導致種地不賺錢,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利用土地、利用農業資源讓老百姓增收。”木王鎮黨委書記張本華說。

魔芋必須種在遮陰的地方,能曬到太陽,但又不能暴曬、不能積水,坡地剛好適宜它生長。板栗林下套種魔芋,可以促進土壤肥沃和魔芋生長。

動員村民種植經濟作物並沒有那麼順利,雖然村上以前也種魔芋,但都是房前屋後種幾株僅供自家食用,並未形成規模。

朝陽村支書沈道方和4名村幹部自掏腰包先試種100畝魔芋,大家看到利潤可觀這才放心種植,如今80%的村民都加入進來。他們成立魔芋產業協會發展村集體經濟,收益用於村裡公益事業。

“我一個人一天可以挖150斤左右,現在價格每斤7.5元。”3月正是挖魔芋種的好時節,54歲的劉克貴說,自己一年淨收入差不多6萬元。

2019年,朝陽村有高質量板栗2632畝,魔芋2586畝,其中林下種植1000畝,僅靠出售魔芋的收益就達到600多萬元。

“對全縣黨員幹部而言,脫貧攻堅不是停留在紙上的數據,而是記掛在心裡的感情,更是落實在行動上的承諾。”鎮安縣委組織部長賈小平說。

回龍鎮萬壽村村委會地勢高,順著樓梯下去,別有洞天。和村委會背靠背的院子叫幸福院,它坐西朝東,陽光充足,十幾間房子還帶個院子,院裡一畝地裡種著韭菜、豆角、茄子。

村裡的五保戶老人平時就留在這裡,由村委會聘請保姆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有些年紀大的老人,家人外出時也會託管在這裡。

“村裡曾經有個老人在家裡去世3天才被發現,人們都不想再看見這事,這也是幸福院存在的必要。老人們留在這也能看見熟人,心情會好些。”村支書李德剛說。

李正安是兩年前來到幸福院的,他帶了自己年輕時做的大小不一的兩個紅漆木套箱,用來裝糧食、裝衣服和零碎物品,還有一罈用麻繩串起的老酒。一輩子沒有成家,只要有人來看他,像個老小孩一樣跟進跟出。


奮鬥中的商洛人,大山是有記憶的,你改變了什麼?歲月作證

鎮安縣雲蓋寺鎮社區工廠工人在製作電子探針


3

西口回族鎮是陝西省3個回族鎮之一,青樹村有3369人,是鎮上人口較多的村,村民有養牛養羊的習慣。兩個村民正抱著兩隻小羊往家走,姿勢像是在抱自家孩子。

“對於村民們來說,牛羊是他們寶貴的財產,村裡成立了西安市鎮安創業者協會,讓有勞力的村民們出去打工,比如在西安的羊肉泡饃店。”青樹村支書石宏星說。

權家富一家8口人,生活拮据,他和妻子靠著青樹村的互助資金養了12頭牛。

“不知咋回事,我的牛一直拉肚子。”權家富急匆匆跑來村委會說。

“你這兩天給它吃啥了?”防疫員馬軍邊問邊往他家走。詳細查看後才知道,原來是食鹽中毒。權家富返回村委會拿走了牛羊舔塊。

村上定期會組織牛羊防疫知識培訓,最重要的是驅蟲、飼料和防疫。

2019年,鎮安縣累計脫貧2.5萬戶7.6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年前的32.2%降至0.89%。

吳子林今年49歲,住在桂林村,一個和名字同樣美麗的村莊。站在他家門口的橋上,世間的嘈雜和不快似乎都隨著橋下潺潺的河水流向遠方。順著橋直直走過去,就是他的土地。

20年前,他在山西五臺山當礦工,在礦洞里加班,有時甚至超過24小時。一天的報酬上千塊,卻也給他身體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得了風溼性心臟病,再也不能幹重體力活。

與妻子離婚後,他曾一度覺得生活無望,返回桂林村。他用村上的小額貸款承包了12畝土地種植天麻、重樓、黃精、豬苓等中藥材。2019年,他收入20萬元,反過來幫扶村上5戶貧困戶脫貧。

鄧有山和謝祖成都是給他打工的農戶,他們像老朋友一樣。有時說些家長裡短,有時告訴他還想養兩隻小豬仔。

吳子林母親腿腳不便,在家給大夥做飯。一進裡屋,熱氣撲面而來,是松香的味道,火爐上正熏製著臘肉。

“他們想吃啥都給我說,給人家吃好點,每天都要下苦。”老人喃喃。

她最心疼的是兩個兒子成不了家,“兩個兒子都成不了家,我走了就是冷鍋冷灶了。”

而吳子林則說,“老母親和弟弟還要我照顧,心裡有牽掛,就要好好活。”他們彼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吳子林不抽菸不喝酒也從不多話,喜歡坐在人堆裡聽別人聊天。他身上有種無須多言的寬厚。

鎮安縣的鄉村大都是紅瓦白牆,房簷很高,方便在二層儲物。多數人屋頭的中堂,正中掛著財神像,吳子林家裡掛著的是長壽圖,前面擺著香案。

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拼盡全力要在這深山開出條道來,哪怕些許的改變,都是珍貴的記憶。

來源: 當代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