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話張泉靈:這個應對未來的底層能力,每個人都應該具備

最近,我和張泉靈老師通了一次電話。

我兒子小米上初一,我想跟張泉靈老師請教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

張泉靈老師,曾經是央視《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的記者和主持人,是中國電視業出鏡記者直播規範的制定者之一。2018年,她加入“少年得到”擔任董事長,研發了爆款課程《泉靈的語文課》,對少兒教育頗有心得。

在通話過程中,張泉靈老師說了一句話:

別抱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最終把孩子逼死在起跑線上。

我聽到後,心裡一驚。

是啊,現在父母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有挑戰的。

我們希望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最終卻導致孩子厭煩了學習。

張泉靈老師說,教育孩子,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那什麼樣的教育,是更加高效的教育呢?

張泉靈老師給我舉了三個例子。



1


第一個例子,是未來城學校。

張泉靈老師說,這家學校實現了我們教育的初心。

什麼初心?

要先給孩子學習的目的,他才能找到學習的動力。

好的教育不是簡單的給知識。

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理解我要解決什麼問題,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以及我能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未來城學校具體是怎麼做的?

未來城學校取消了小學一到六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分類課程,而是把這些課程,融入到了綜合課程裡。

從孩子進校門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教育就已經開始了。

我給你舉個例子。

一年級的孩子剛來學校,需要給班級定班規、佈置教室等。

教室裡有一個圖書架,孩子們要一起討論怎麼佈置圖書架。

圖書應該按什麼分類,如何擺放?借書的流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什麼時候借書,什麼時候還書?等等。

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孩子們當天的主要任務。

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其實就相當於同時上了數學課、語文課、科學課等。

比如,孩子們要討論圖書應該按什麼分類。

有的孩子說,可以按照內容分類。有的孩子說,可以按照主題分類。也有的孩子說,可以按照顏色分類、大小分類等等。

不同的分類方式,會帶來不同的分類結果,這其實就是數學課的一個內容:分類。

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討論如何把圖書分類,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分類的概念。

這就是學以致用。

在討論如何按內容分類的時候,老師給了孩子們10本繪本,孩子們閱讀完,要區分這些繪本的內容有什麼區別。

於是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把語文課也上完了。

最後,孩子們決定把圖書按照顏色分類。

按照顏色分類,馬上問題就來了。一本書的封面不只有一個顏色呀,上面有紅有綠有藍,那這本書到底算什麼顏色呢?

孩子們經過協商,最後決定:書的底色是什麼顏色,這本書就算什麼顏色。

你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學到了人際交往中的協商能力。

他們才一年級啊,非常厲害。

按顏色分類好之後,孩子們要把書放到南北牆上的書架裡。

這個時候,他們就要開始認識方位,南在哪?北在哪?東在哪?西在哪?怎麼辨別方位?

在擺放書的時候,是從左往右擺?還是從右往左擺?什麼是左?什麼是右?

你看,這就相當於又上了一節科學課。

所以,孩子們一上午討論班規、佈置教室、分類圖書,其實本質上把數學課、語文課、科學課全給上了。

但是孩子們自己是感覺不到的,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在解決一個問題,達成一個目標而已。

這就是寓教於樂。

把所有要學的知識點都設計在任務裡,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到知識。

孩子們自己覺得非常有意思,主動性和參與感都很高,同時並不覺得自己在學習,因此不會有任何負擔。

所以在未來城學校,你是看不到厭學的孩子的,每個孩子都特別積極。

我們傳統的小學教育,都是通過上課來直接教知識點。今天數學課老師教分類,明天語文課老師教拼音。孩子們都是在被動學習,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分類,為什麼學拼音。

語文課,就是先教拼音和識字,然後再教閱讀。

但是在未來城學校,他們不先教識字和拼音。

什麼時候教拼音呢?

孩子們按照顏色把圖書分類好之後,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書架雖然看上去很整齊,但其實你要找某一本書是很難找的。

比如我要找一本科學書,可是我怎麼知道這本書是什麼顏色呢?

那怎麼辦?

你必須得知道書名,按照書名的第一個拼音字母來給圖書排序,找書才會變得更方便。

你看,這個時候就是孩子自己發起學習拼音的時間點。

老師就可以開始教他們學拼音了。

在未來城學校,很多知識的學習任務,都是孩子們自己發起的。

最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孩子自己想學。

孩子知道學了有什麼用,他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而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不對的時間點上,逼著孩子做無意義的學習。

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自然也就沒有任何興趣。

張泉靈老師說,她曾經遇見過一個孩子家長,高級知識分子,也是得到的資深用戶。

這位家長說,他的孩子七歲上一年級,但是特別不喜歡閱讀。為什麼不喜歡閱讀呢?因為在孩子三歲時,他拿識字卡片帶著孩子認了一千個字,還天天考他。結果後來孩子看到字就煩。

孩子雖然把一千個字都背下來了,但這一千個字就是無意義的學習,還抹殺了孩子閱讀的興趣。

所以,未來城學校提倡在閱讀中識字,而不是先識字再閱讀。

在閱讀中識字,但凡孩子有閱讀興趣,他就去會主動認字,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

要先給孩子學習的目的,他才能找到學習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是未來城學校的教育初衷。



2


要第二個例子,是北京一個非常貧困的山村學校:九渡河學校。

九渡河學校缺乏好的老師和生源,校長希望能夠得到北京政府和一些重點學校的支持。

但這個校長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您不用擔心,我們給您派另外一個校長過去就夠了。

新校長去了之後,在各個村裡招貼告示招聘老師,於是農民都成了學校的教師。

有豆腐製作五代傳人,有養蜂人,有木匠、有剪紙的非遺傳人等等。

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製作滑板,跟山村裡的木匠做尤克里裡,研發豆腐課程,研發果樹種植,研究寵物養殖,培育寵物幼苗……

老師通過合理的任務設計,把學科知識埋在真實的任務中,讓孩子理解學習的價值和學習的意義,這樣孩子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比如,九渡河學校開了一門課程叫“磨豆腐”課。選這門課的孩子要學會做豆腐。

同時,他們還和其他學校聯誼,要把豆腐賣給城市裡的學校。

為了磨豆腐,這些孩子要上科學課,要了解“磨豆腐”的原理。他們還要上數學課,要對自己磨出來的豆腐定價。他們還要上語文課,要給自己的豆腐寫一個廣告語……

孩子們想把自己的豆腐賣得比其他孩子的貴一點,那麼他就要學一點營養學,增加一些別的優勢,比如,我的豆腐是“五種豆子”磨的,我的豆腐用是“山泉水”。

你看,在學會做豆腐、賣豆腐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還鍛鍊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深刻理解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學習動力非常高。

這樣的實踐教育,比天天刷題好多了。

九渡河學校本來看起來教育資源很匱乏,但有了這些“就地取材”的實踐教育之後,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不錯的教育成果,吸引了大量學校去參觀。

所以,教育資源其實不僅僅是好的老師和學生,更重要的是基於教育目標的任務設計能力。

很多學校參觀完九渡河學校,覺得他們那裡有做豆腐的資源,但是我們這裡沒有啊。

其實每一所學校都可以就地取材。

沒有做豆腐的人,但是有社區啊,社區有哪些商業形態,有哪些工種,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

最關鍵的,是要掌握任務設計的能力,把學科知識埋在真實的任務中。

只要設計好任務,孩子就會自動在任務中主動學習。



3


第三個例子,是學語文。

張泉靈老師說:

學語文並不是在學字詞句,而是在學用母語的思維方式。

比如我們小學的時候寫作文,很多都是在套模板,開頭是風和日麗的一天,結尾是紅領巾飄揚在胸前。老師教的是模板、句子、對仗、形容詞的三種用法等等。

但這其實並不是語文的本質。語文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

泉靈老師說,教語文其實真正要給孩子的是思維工具,而不是教孩子寫一個漂亮的開頭結尾。

比如,在教三年級孩子如何寫一個好故事的時候,她會教給孩子們一個“故事山模型”。

這個故事山模型,就是一個幫助孩子概括故事的思維工具。

故事山模型,簡單來說就是:誰,想要什麼,但是,於是,然後,最後。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想要幹什麼?這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基本動機。

但是,外部環境不一定會讓他的計劃順利完成,他一定會遇到一個麻煩。所以就會出現一個“但是”。

面對這樣的麻煩,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物反應。所以“但是”的後面,就會出現一個“於是”。

“於是”的後面,會出現一個高潮,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就出現一個“然後”。

高潮之後就是故事最後的結局。

這就是一個故事山模型。大多數故事類文本,無論它多長,多短,都是可以用故事山模型來進行概括的。

孩子們掌握了故事山模型,其實就是掌握瞭如何寫好一個故事的思維方式。

他在讀故事的時候就會主動思考,在模型的基礎上提取重點信息,概括故事就變得非常容易。

模板式作文給孩子提供的是句式,這其實是影響創作的。

而思維工具給孩子提供的是思考方向,孩子在這些方向上去思考更多的可能,這可以增加創作的可能性。

所以語文的本質,並不是那些應付考試的東西,而是一套觀察、思考、溝通、總結的思維方式。

教語文的本質,就是在不同的年齡段給到孩子不同的思維工具。



最後的話


很多家長說,孩子上學之後缺乏對學習的興趣。

其實孩子對學習沒興趣,這事並不是從上學開始的,而是從學齡前家庭教育開始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逼著孩子背詩詞讀卡片認字,陪孩子閱讀就是簡單地把上面的字讀一遍,覺得讀書就是讀字。

其實不是。

閱讀是一件孩子可以自我探索的事情,而識字只是閱讀的工具而已。

當孩子對閱讀有興趣,就會自己主動去識字,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

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養成閱讀習慣比閱讀量更重要,而閱讀量又比識字量更重要。

識字量最後都是能找齊的,成年人的識字量不會有本質差距,但是閱讀量卻差距很大,而閱讀習慣差距更大。

很多問題教育部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在編輯新語文書時候,教育部把學拼音往後放了。

先閱讀,後識字,再學拼音。

識字,是幫助閱讀的工具。而拼音,是幫助識字的工具。

很多家長因為把順序搞反了,所以磨滅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抱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最終卻把孩子“逼死”在了起跑線上。

那麼,怎麼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就像我們剛才舉的三個例子(未來城學校、九渡河學校、學語文)一樣:

基於目標、設計任務、給出工具。

首先,要樹立一個很好的目標,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這樣他才能找到學習的動力。

然後,要會設計任務,把知識點都融入到任務裡。很多學校和家長只會佈置作業,但不會設計任務。

最後,要懂得如何正確地學習,給到孩子適合的思維工具。

有意義的學習,要基於目標、設計任務、給出方法。

其實,想要把任何一件事做到90分以上,都要學會這三步:基於目標、設計任務、給出方法。

這也是我們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所需要的底層能力,每個人都應該具備。


以上,就是泉靈老師這次給我的分享。聽完之後,深受啟發。

非常感謝泉靈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