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在諸多電影、電視劇中,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臺詞:

把某某某關押在大牢,秋後問斬,午時三刻問斬等等等等。

每當看到此,小夥伴們總會疑惑萬分。古代帝王在斬殺臣子或者說有罪之人時,為何一定要在秋後問斬?有沒有可能在立春的時候就直接斬殺犯人?

古代帝王在追尋秋後問斬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玄機?這究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古代斬首的三連擊

熟讀古代史,我們就會發現:在古代斬殺叛亂之人或者有罪之臣時,往往有一定的規矩可循。

比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乾隆皇帝想要斬殺一個叛亂之臣,這個時候包括和珅、紀曉嵐在內全都跪在地上,請皇帝法外開恩。很多小夥伴看到這個鏡頭之後頗有不解,因為乾隆皇帝要斬殺的那個人是壞人呀,為什麼這麼多臣子都要求皇帝法外開恩呢?

其實這些臣子未必是真的希望皇帝法外開恩,如果真的希望皇帝法外開恩直接表達自己的拒絕觀點就行了,可是這些臣子沒有。他們非但沒有表達拒絕觀點,甚至連求情也沒有,只是單純的跪在地上,然後再站起來。

當時對於這個鏡頭印象頗深,不明白這些臣子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只不過後來再想想倒也能夠了解一二,畢竟每一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在皇帝要斬殺某位臣子或者某位有罪之人的時候,往往是一個極其莊嚴、極其肅穆的事情。比如,在一些朝代就明確約束,太監或者臣子送給皇帝一本小冊子,皇帝在小冊子當中隨意勾選幾個人,這些人通通都是秋後處決的人。

可是皇帝在勾選這個小冊子的時候,往往需要幾天幾夜不能吃葷香,而且還需要沐浴齋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古代的帝王將相對於生命的尊重,即便他們是犯法之人,即便他們即將被斬首,但是該有的形式一樣都不能少。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 斬首三連擊之秋後問斬

相信很多小夥伴,當然也包括我在內都有著這樣的疑問,小小的腦袋瓜裡面似乎裝了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說秋後問斬,不說春後問斬、東後問斬,甚至夏後問斬呢?

這一點如果一直往前追溯的話,甚至能夠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然咱們沒有必要追溯到那麼遠,畢竟那個階段的部分史料能夠留給我們系統查閱的少之又少。

在漢朝董仲舒的《春秋繁錄》當中,曾經講到:天有四時,王有四政。

什麼意思呢?簡單講上天有四個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春夏秋冬,那麼帝王也有四個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慶賞罰刑。

帝王的這四個狀態一定要和上天的四個狀態相匹配,於是就有了春夏秋冬和慶賞罰刑四個狀態的對等。也就是說:在春夏的時候並不適合斬殺有罪之人,只有在秋冬季節的時候才適合。

  • 斬首三連擊之午時三刻問斬

同樣的,我們在一些電視劇當中以及可以接觸到的史料當中,也會發現有一個詞彙與斬首相掛鉤,並且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那就是午時三刻。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呢?是不是十二點或者說一點、兩點?

並不是。

大家要知道,古時候通常會將晝夜劃出對應的等級,在時間延續過程當中,晝夜劃分成了12個時辰。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與此同時,又劃分成了100刻,這一點講起來非常費勁,但是我們通過對等的轉換就不難發現午時三刻是11:45。當然也有一些專業的歷史學家和科研學家,他們給出了更加準確的時間是11:43:12,至於這個數據準確與否就不得而知了。

  • 斬首三連擊之菜市口問斬

同樣的,這一個鏡頭我們也在電視劇當中看到過,如果有一個犯罪之人即將被斬首,這個時候他的周邊不單單圍繞著官員,與此同時還有一群老百姓烏泱泱的站在四周。

實話實說,當我第一次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也是非常好奇。他們這個時候不幹活嗎?這些老百姓他們沒有日常工作嗎?為什麼老百姓這麼願意看熱鬧呢。

只不過後來想想,這麼一個看起來很不尋常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展現了統治者的高端及智慧。這一點如果講起來非常複雜,但我們可以簡單來講一下。

大家要知道,如果一個窮兇極惡之人,他犯了很多很多的罪,甚至到最後直接被定為斬頭的話,必然是一個反面案例。

換句話來說,他一定違反了當時朝代上的諸多法律條文和法律規定,也正因為如此,執法者才必須讓他死。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因為他的存在侵害了很多的老百姓利益,因為他的存在給社會帶來了諸多不公平,因為他已經違法犯罪了。

但是如果偷偷摸摸的把他處決了,或者說直接在監獄裡面把他處決了,那麼普通老百姓又怎麼會知道犯法的下場?普通老百姓又怎麼會知道對抗朝廷對抗法律制度的下場?

在菜市口處決,有很多的老百姓在一旁圍觀,這個時候一來正義得到了伸張,二來也能起到一個殺雞儆猴的作用。那些還想著做壞事或者心思不正確的、人生觀不正確的人,可能在第一時間就警醒自己,如果自己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就極有可能和菜市口砍頭的那個人一模一樣。

本章小結:我們會發現古代斬首並不是說單純意義的斬首,它還有很多的必要環節,而這些必要環節組成了一個關係鏈。如古代斬首的時候,往往會在午時三刻問斬,而且斬首的時間段往往是在秋後。更重要的是斬首並不是偷偷摸摸得把窮兇極惡之人處決,而是在菜市口光明正大的處決。這種做法可以產生很大的震懾作用,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秋後問斬的背後原因

知其然才可以知其所以然,有時候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定要秋後問斬呢,春後問斬不可以嗎?

其實仔細想想,處決一個犯人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如果這是一個窮兇極惡的犯人,再碰上一個暴躁帝王,對於壞人忍無可忍的狀態之下,直接就地處決也是極有可能的。

而之所以有很多的秋後問斬經典案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源自於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不理解、不瞭解,以及古代時候特有的人類與自然聯繫的風格。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 人類與自然的聯繫

首先人類當然是與自然有聯繫的,如果自然發生的災害,那麼人類作為一個渺小的存在,很難扛過去。

不要說在古代,即便是在現代突然下了一場大雨,而且這場大雨所下之大直接達到了3米深甚至5米深。以現有的人類科技似乎也沒有辦法阻止這場災難,下雨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火災、水災、洪災、雪災和地震了。

我們會發現,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只能積極配合大自然,很難對抗大自然,而人類現有的科技根本沒有辦法在大自然當中擁有較高話語權。

現在是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在古代的時候人類不能夠理解大自然的某些反常行為或者舉動,不能理解大自然當中的某些氣候變化或者極端變化,慢慢的演變出自己的一套理論來。這一套理論儘管有不可取之處,但是在古人看來一切都是合理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如果發生了瘟疫,古代如果發生了地震,我們最先見到的可能不是各地的賑災糧,而是皇帝聽到這件事情之後第一時間發的罪己詔。

為什麼皇帝第一時間發罪己詔?在今天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不就是某一個地方發生地震了嗎?咱們現在可以用科學的語言來解釋,包括但不限於橫波和縱波。但是古代的皇帝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去辨別這些,只能認為或者只能單純的認為這一切都是老天爺做的。而老天爺之所以有這樣的反常舉動,就是因為老天爺對現在這個皇帝不滿意。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 自然界的四大變化

那麼既然古代的時候,人們認為自然和人有著某種密不可分的聯繫,古代的自然界有沒有什麼變化呢?這些變化究竟是怎樣對應的呢?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發明瞭對應的農曆和二十四節氣,這一點即便我不說大家也能夠了解一二。而且24節氣非常的巧妙,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百姓,讓老百姓知道在什麼時候該種糧食,什麼時候該收莊稼。

好的,這個話題我們就不再探討了,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四大時間段:分別是春、夏、秋、冬。

古代的人認為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是萬物復甦,萬物生長的季節,一切都孕育著希望,看起來綠油油的,好看極了。同樣的道理秋天、冬天就不用說了,秋天的時候開始落葉,冬天的時候開始下雪,一切看起來有肅殺的氛圍。

於是慢慢的在歷史演變過程當中,就會認為春天和夏天代表著希望,秋天和冬天代表著肅殺。

既然如此,那古代的帝王也必須遵守這條規定,絕對不可以逾越。於是便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包括但不限於春天和夏天是官員們升級調用或者賞賜的日子,秋天和冬天是懲罰官員或者懲罰壞人的日子。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最為經典的就是春天,我們會發現,一旦到了春天皇帝們也開始躁動起來,四處遊玩,四處打獵。偶爾有時候也會搞一場轟轟烈烈的祭祀。

其實這一點已經能夠看得出來,古代的春天就代表著自然慶祝,而這一部分慶祝既可以慶祝官員,也可以慶祝百姓,也可以慶祝帝王。

  • 漢、唐律法的規定

當然這一切只是我們總結出來的,如果歷朝歷代的某些皇帝他們就是不按照我們總結出來的或者不按照歷史的腳步往前走,我們誰也沒轍。

換句話來說,古代帝王必須有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明確的告訴大家:在春夏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在秋冬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絕對不可以逾越大自然的限制。

於是這一個理論慢慢的被提出來,而提出的那一個人在開篇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講過,他就是董仲舒。而董仲舒提出了這一個思想,其實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天人感應學說。

當然這一套天人感應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封建迷信,但是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或許這一切才是真理。

每一個年代、每一個歷史腳步下的車輪,大家所能夠對萬物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我們本著包容理解的角度去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過度批判。

而漢朝作為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明確規定在春天、夏天的時候不可以斬殺犯人。那麼如果斬殺犯人的話,在什麼季節呢?在秋天和冬天。

與此同時,漢朝統治者更是作出明文規定,在立春之後就不可以斬殺犯人了。這對於一部分犯人來說,多多少少是個小福利,儘管自己難逃一死,可是能活一天賺一天。

至於後期的唐宋元明清也都明確規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必須秋後問斬,春季和夏季是不可以處決犯人的。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在這裡我們需要重點加粗加黑一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那就意味著還有一部分極端情況,可以就地處決。這一部分極端情況往往是因為這個壞人犯了眾怒或者作出了上天都不能容忍的事情,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謀逆。

這一點就不多說了,古代的帝王還是非常看重自己的皇權的,如果折騰來折騰去皇權都被別人搶走了,能忍住也是一個度量。不過絕大多數帝王他們都沒有這個肚量,恨不得當時就把這個犯罪之人斬首。

歷史啟示錄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

這一句話非常有趣,以至於在我回顧歷史的時候總會想起這句話,並不是說這句話多麼有道理,而是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古代人類和自然接觸的某些韻律。

這句話可能講的太過於複雜了,那我們簡單來講,其實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尤其是回顧歷史文獻,有一些官方記載的歷史事情的時候,總會發現古代是很注重和自然和諧相處的。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同樣的道理,古代中醫也是如此,在之前的一次訪談當中一箇中醫曾經這樣說過:某一些醫生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是中醫不是這樣,中醫講究的是一個整體。你這邊不行了,我那邊給你找補一下兩邊就都好了,你那邊不行了,我雙方給你協調一下,身體也就沒有問題了。

有人說中醫代表著古代人的智慧,其實不單單是中醫代表著古代人的智慧,往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個核心理念更能代表古代人的智慧。

當然古代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對大自然不理解,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心的情況之下。

那麼我們需要再問另一個終極問題,古代所有的斬犯人都是秋後問斬嗎?

好像這個問題剛才我們已經回答過了,並不是全都秋後問斬,有一部分是立即處決的。

因為歷史車輪的原因,我們不太可能一直往前延續,如果說再去看商朝之前的或者夏朝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那麼我們只需要去看明、清時期的律法就可以瞭解一二:

明清時期死刑犯會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秋後處決,第二種是立即執行。

當然絕大多數案例都是在秋後處決,真正能夠涉及到立即執行的往往少之又少。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古代的秋後處決沿襲自董仲舒的一些言論(往前伸展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更多的是帝王希望能夠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能夠遵循大自然的約束條件。我們把這稱之為墨守成規也好,還是另有所圖也好,總得來看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當然這個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大自然的不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