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

經過舉國上下艱苦努力,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已經走出最困難、最艱鉅的階段。但迄今為止,全球疫情仍未迎來拐點時刻。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黑天鵝”面目加劇了國際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程度。不少人關心:這場尚未結束的疫情,對世界將帶來怎樣的改變?如何在更廣泛的時空座標下看待中國的抗疫?圍繞這些話題,我們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

公共衛生變量今後會和氣候變化一樣,納入人類生產-生活-思維的常量

Q:你日前撰文稱,疫情對全球化影響遠超金融海嘯,可否詳細談一談?

王義桅:從時間維度看,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一遇,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則是百年一遇。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將此次疫情描述為繼“9·11”恐怖襲擊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21世紀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經濟、金融和社會衝擊”。法德等國領導人稱疫情是幾十年來最大挑戰。從空間維度看,金融危機主要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遭受衝擊,而疫情已蔓延至211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勞工組織說,這不再只是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還是一場嚴重的就業市場和經濟危機。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近日,《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我們新的歷史分界線:“新冠前世界”與“新冠後世界”》。

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不斷應對病毒挑戰的歷史。疫情過後,公共衛生變量會和氣候變化等一樣成為當代社會“生產-生活-思維”邏輯中的常量,深入影響全球化邏輯。政黨意識形態嬗變,國際規則改寫,世衛組織今後可能會被放在與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等一樣重要的位置看待。《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弗裡德曼撰文稱:這次全球抗疫將是劃時代的,以前有公元前和公元后,現在則有抗疫前和抗疫後。不少分析認為,當前這場全球抗疫很可能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轉型,全人類勝利的邏輯超越了某個國家單贏的邏輯

Q:當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是“孤島”。疫情過後呢?全球化的劇本會怎樣變化?

王義桅: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此前稱,新冠肺炎疫情將是“全球化遊戲規則改變者”。其實,疫情衝擊下,不只是全球化的規則正在改變,全球化的內容也正在改寫。

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轉型,全人類勝利的邏輯超越了某個國家單贏的邏輯。過去,天花病毒用了3000多年才傳遍各大洲;今天,新冠病毒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疫情揭示的不是你和我的關係,而是人類和病毒的關係。不存在“你贏我輸”,也不再是“雙贏”,而是“全贏”或“全輸”:人類徹底戰勝病毒,否則被病毒擊垮。只有共同戰勝疫情,人類才能安全,凸顯了人類是一個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性危機面前需更多關注那些應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國家。對於有效防控疫情來說,應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國家或者較為薄弱的環節,決定了人類戰勝病毒的進程。發達國家在採取行動自救的同時,也應向脆弱國家和新興市場投入更多的公共衛生資源和經濟關注,因為這些國家所受衝擊更具破壞性、災難性、持久性。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2020年2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世衛組織有關新冠肺炎的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有關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報告,為世衛組織向各國提出防控疫情的合理建議提供了幫助。新華社記者 陳俊俠 攝

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協調。當前,世界既面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又面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巨大風險,不少國家還出現社會與就業危機。如何防止危機疊加?除了舉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高級別會議,還需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各國貨幣匯率基本穩定;加強金融監管協調,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以此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

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

美國政府日前宣佈暫停資助世界衛生組織,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嚴重關切。多國政府、政要及國際組織代表認為,世衛組織在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國際社會應支持世衛組織指導協調國際抗擊疫情工作,攜手克服危機。

Q:不少國外學者認為,在這場領導力測試中,美國“掛科”了。對此你怎麼看?

王義桅: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可直到現在,華盛頓有些精英還沒有醒過味兒來。最近,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前任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和耶魯大學中國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多西,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題為《抗擊新冠病毒可能會重塑全球秩序》的文章稱,美國作為超級大國70年靠的不僅僅是財富和實力,更靠的是國內有條不紊的治理、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和引領世界各國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意願。美國正在經歷一次大考,目前的成績是不及格。還有評價稱,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美國不再扮演全球領袖角色的世界。當然,說這些話的美國學者,其目的是以此激勵美國,而絕非希望這類情形發生。我們不能聽風是雨。美國外交協會會長哈斯的觀點是比較持平的。他認為“後新冠病毒世界”不會是一個無法辨識的世界,大瘟疫往往是加速或延遲了原來的歷史趨勢,而不是重新塑造世界秩序。舉例來說,伴隨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與競爭同時如火如荼地進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制高點的爭奪加劇。創新能力與創新模式競爭,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

面對未知病毒的突然襲擊,中國迅速行動起來並獲得成效實屬不易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2020年2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前)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發表講話。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以犧牲正常生活的方式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新華社發

Q: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超出人們想象。目前中國已控制住疫情並及時向其他國家施以援手。你對此如何認識?

王義桅:疫情發生後,我們及時採取果斷有力措施,關鍵時刻把各方面資源迅速集中起來,中國應對疫情的行動之快、力度之大、動員之廣世所罕見;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爭分奪秒救治病人,給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國家綜合保障新冠肺炎患者治療費用,打消其後顧之憂,讓大家放心就診,讓世人羨慕不已;緊緊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開展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為戰勝疫情築牢最嚴防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中國實施嚴格的防控措施,以犧牲正常生活的方式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

這次疫情是人類在邁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之際,共同面臨的又一場大考。面對未知病毒的突然襲擊,中國在沒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情況下迅速行動起來並獲得成效,實屬不易。中國發揮體制優勢,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人民戰、阻擊戰,也使一些西方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固執地以意識形態劃分制度、政府甚至整個國家的優劣已經多麼不符合現實。

中國抗疫能有今天的成效,除了有效動員、一線醫務人員捨生忘死付出,還要歸功於物資生產能力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4月15日下午,湖北向黑龍江捐助的首批醫用物資陸續抵達。之後,這批物資將以最快速度送達綏芬河。這也是湖北省政府首批支援外省的醫用物資。

Q:中國為何能快速控制好本土疫情,並有餘力展開外援,其中甚至包括很多醫療指標高於自己的發達國家?

王義桅:疫情暴發後,全國人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應對、緊急馳援。人心齊,泰山移。中國抗疫能有今天的成效,除了有效動員、一線醫務人員捨生忘死付出,還要歸功於物資生產能力。中國擁有獨立自主而完整的產業體系,抗疫充分展示了中國的產業優勢,這從口罩生產可略見一斑: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將口罩日產量從1千萬升到1億隻。疫情前,中國年產口罩45億隻,佔世界53.3%,如今飆升到150 億隻,連起來繞地球170圈。防護服和呼吸機等醫護物資從自我短缺到能支援別國。中國的科技實力也支撐中國抗疫戰,用了7天分離毒株,北斗、無人機、大數據等支撐中國兩週建起“兩山醫院”。日本媒體通過疫情看國家能力,空運是日本的4倍,鐵運能力是日本的90倍。結論是:中國在抗疫中反映出來的國家能力無與倫比。

援助他人就是援助自己,這體現了我們應有的擔當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2020年3月25日,在意大利米蘭馬爾奔薩機場,意方人員以“擊肘”的方式歡迎中國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的到來。

Q:如何理性看待中國向一些國家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援助?

王義桅: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支援、輸送物資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第一、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國際社會許多成員給予我們真誠幫助和支持,我們始終銘記並珍視這份友誼。目前,中國的疫情高峰已經過去,而很多國家的高峰還沒有到來。將心比心,我們不可能對其他國家的困難坐視不管。第二、大量中國留學生、工作者、華人華僑在海外生活,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他們。只有當地環境安全了,我們在海外的人民才能受到保障,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第三、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目前產能已經恢復,中國全產業鏈一天生產1.2億隻口罩,國內已經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剩餘的物資當然應該去幫助急需它們的國家。第四、中國經過了實戰檢驗的抗疫經驗,對其他國家至關重要。第五、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無外”的思想,有天下擔當。總之,援助他人就是援助自己,這體現了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體現了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

如果未來的歷史學家來記述這次疫情,會怎麼寫?我嘗試把它概括為三句話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2月28日,武漢長江二橋打出“武漢必勝”字樣。燈光維修師溫瑞在雨夜中拍照記錄。新華社發

Q:從更廣泛的全球座標來看,你怎麼看待這次疫情?

王義桅:疫情發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未來的歷史學家來記述這次疫情,會怎麼寫?我嘗試把它概括為三句話:

疫情是中華民族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大插曲。之所以說是大插曲,是因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只是暫時的,並非不可逆的。而且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比如疫情推動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加速了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生物醫藥的創新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次和全球價值鏈重構中的話語權。抗疫還給全中國人民、海內外中華兒女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

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個大考驗。對於考驗,也要辯證地看。如果能針對疫情暴露出的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它反過來又會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比如疫情發生後,我們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推動生物安全法,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這些都會推動完善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疫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大實踐。在中國抗疫最困難的時候,國際社會給予我們真誠幫助和支持。中國政府及時向世衛組織以及有關國家和地區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佈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無保留分享防控、治療經驗。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全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戰而勝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