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學|父親的木匠人生|何真宗專欄

七一文學|父親的木匠人生|何真宗專欄

父親是個木匠,在老屋的牆壁上,除了懸掛著幹農活用的鐮刀、斗笠、蓑衣等農具外,更多的是懸掛著木匠所用的各種工具,有摺尺、曲尺、三角尺和各種鋸子,牆邊的桌子和板凳上放著各種長刨、中刨、短刨、線刨、蜈蚣刨和平鑿、圓鑿、扁鑿、斜鑿,而地上的背篼裡放著墨斗、劃線刀、斧子、錘子、木銼和一些我叫不上名的工具。有道是男人百藝好隨身,正是有了木匠這門手藝,曾經一段時期,結婚請木匠打傢俱是一種時尚。那時,木匠被請到家裡來做傢俱,東家每天要管兩頓飯、一頓點心、一包香菸,這些都不算在工錢範圍內。身為木匠的父親一年到頭在外做活,吃著百家飯做著百家事,很受人尊敬。

父親曾告訴我說:“看一個木匠的手藝好不好,只要讓他打一個小方凳或者一把小椅子就知道了。別看方凳小,它囊括了所有的木工手藝,雖然它只是一個四隻腳呈一定斜度的小件物品,可要讓它四根腿都能平穩著地很不容易,需要將每一個榫頭榫眼定位準確,這就是木匠手藝高低的綜合體現。過去木匠是不用釘子的,鐵釘是從外國傳入的,所以叫洋釘。手藝好的木匠所蓋的房子,打造的傢俱,經數十年、數百年依然堅實牢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採取了榫卯結構。”

父親的木匠手藝活是母親的父親,也就是他的岳父、我的外公傳授的。外公的手藝一般不外傳,他有七個女兒,沒有男丁,村裡人都戲稱我的母親與姨們為“七姊妹”,所以傳男不傳女的習俗讓外公很遺憾。後來,父親娶了外公的大女兒,彼此相敬如賓,恩恩愛愛。在我的印象中,即使在飢寒交迫的日子裡,父親和母親也從沒吵過架,總是互相謙讓,互相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瑣碎。這些,深受外公的讚賞,因此他決定把手藝傳給父親。

在傳藝之前,外公給父親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趙巧兒送燈臺》,講的是木匠的祖師魯班有個徒弟叫趙巧兒,本事不大,愛耍小聰明,常常弄巧成拙。另一個故事是《頭一個說書人》,講的是國王的兒子因生下來眼睛就是瞎的,被拋進山野。他在山林里長大,學會了唱歌、說書、彈琵琶,與勞動人民成了好朋友。後來,他被請到皇宮裡彈唱,國王認了兒子,要他繼承王位,但他卻回到勞動人民中間說書去了。傳說,這個人就是世間第一個說書人。

七一文學|父親的木匠人生|何真宗專欄

武陵老碼頭/黃龍長 繪

“聽了你外公給我講的故事,我深知他的良苦用心,就是讓我踏實做人,老實學藝,敢於吃苦,要經受得住外界的誘惑。”後來,父親也把這兩個故事講給我們聽,寓教於樂,讓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父親還告訴我,傳說在春秋時期,出了位著名建築工匠公輸氏,名般,魯國人,後人稱為魯班。他不僅能建築“宮室臺榭”,而且在征戰頻繁的歲月裡造出了“雲梯”“勾強”等用於戰爭的器械,創造了“機關備具”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等多種木匠工具。他對後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共同祖師。在家鄉的武陵場鎮附近,至今還有以魯班命名的魯班溪和魯班大橋,繁衍著一個個民間傳說。多少年過去了,魯班橋風采依舊,堅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為黎明百姓帶來出行的方便。

父親是一個學歷不高,但書讀得不少的人。在當時貧瘠的家裡,父親居然收藏了《說岳全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和《七俠五義》等名著,也有民間故事等書籍報刊。在很多人眼裡,父親是個很能講故事的人。關於木匠和魯班的故事,父親曾給愛聽故事的我們講了很多,但大多因記憶遠去,變得零零碎碎的。

魯班是一個聰明好學的人,更是一個善於在生產實踐中反覆試驗、研究發明、勇於創新的人。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就拿鋸的發明來說,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日子也快到了,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天快亮了。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被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快速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只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魯班豁然開朗。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絲茅草葉和蝗蟲板牙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幹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鈍了,就是斷了,怎麼辦?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結果快極了!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傳說總歸是傳說,但父親與外公學藝一事是真的,父親的手藝與人品在村裡村外都有好口碑,甚至遠到湖北宜昌、石柱西沱等地的很多人家的傢俱,都有父親的“汗馬功勞”。父親的木匠手藝不僅有口皆碑,為人處世也令人稱讚。在我考上武陵中學那年,在武陵糧站做木活的父親常常告訴我和哥哥姐姐們說:“千萬不能以賺錢為出發點來從事任何工作。當你開始工作時,應該這樣想——完成這件事或完成這件產品,將會帶給人們多大的快樂?這種產品會給多少個家庭帶來方便?換句話說,必須以誠待人,不賺取暴利,但也不是要去做虧本的生意,要通過累積適當的利潤,不斷地擴大事業。”因此,父親一直是個勤勉工作的手藝人,身負為社會和國家效力的使命感,孜孜不倦地經營著家庭和事業。

從他的木匠生涯中,我學到了勇氣與正義,並且產生了恪盡職責的決心。父親常常教育我和哥哥姐姐們,做人要以德立身。他說,“德”是指一個人的品性、德行。一個品行不端、德行惡劣的人是不能結識真正的朋友,獲得長久的事業成功。這樣的人很難有人能與之長期合作,因為這種人不是搞“一錘子買賣”,就是過河拆橋。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 但必須知道,以德立身,還必須以自律為前提,一味講“哥們兒義氣”並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會上,缺德之友最終會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時炸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生活中因為讀了某一本書,而使人的命運有了根本性改變的事例比比皆是。而我的父親,他用自己的學藝經歷和“木匠人生”成為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讓我心生愛心,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不卑不亢。

難怪,好父親勝過好老師,醒悟於此,教育自己的孩子亦為時不遲。

【作者何真宗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重慶市音樂家協會會員、萬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七一文學|父親的木匠人生|何真宗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