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受《三國演義》等小說的影響,劉備這一人物形象逐步被固化,並且逐漸與正史形象出現不小的偏離。在小說演義當中,

“劉大耳”以哭聞名天下,甚至被掛以偽善的名號,軍事實力更是不行,在請諸葛亮出山之前幾乎沒有什麼勝績,完全藉助關羽、張飛兩大“萬人敵”才得以在眾多諸侯中留有名氣。等到蜀漢建立起之後,執意發動起對東吳的大規模戰爭,結果夷陵之戰中被青壯派將領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蜀漢由此走上了下坡路。

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劉備畫像

但是,真實的劉備卻並非如此,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帶兵作戰的勝利記錄也不計其數,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使其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甚至可以說,整個蜀漢是以劉備為主的軍事集團打下的班底,至於種種細節,讓我們從頭說起。

歷史與小說演義不同,要想探究其真相,當然要從正史看起。《三國志》當中,關於劉備作戰有很多記錄,比如說,《三國志·先主傳》和《資治通鑑》中都有類似“術既南走,朱靈等還。備遂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還小沛。”的記載,而小說《三國演義》中,誅殺車胄的功勞卻被按在了“萬人敵”關羽的頭上。類似的,《三國志》當中記載,“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但是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這一劇情被改成了經典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

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三國演義》把劉備的很多戰績按在了關羽的身上

當然,劉備早期的確也有過很多敗績,比如先後敗給呂布、曹操等人,但這些死裡逃生的經歷無疑給了劉備本人很好的鍛鍊,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多年軍旅生涯也使他從一個小小的士兵領袖,成長為一個“狡猾機敏”的軍閥頭子。

但有人可能會說,不管怎麼說,在夷陵之戰這場劉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戰役當中,劉備敗了,而且大敗,而且是大敗於年齡尚且不到四十歲、尚無什麼名氣的陸遜,也正是這一戰役,使得蜀漢損失了上萬的精兵,損失了不計其數的物資。

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夷陵之戰示意圖

的確,夷陵之戰是劉備軍事生涯當中的一大敗筆,但這場戰爭根本不像世人一般所認為的那樣,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劉備在陸遜面前,也並非處處落下風。

首先,在夷陵之戰前期,東吳方面曾派遣孫恆阻擋蜀軍的先前部隊,但是反被蜀軍圍困,當時劉備準備以孫恆為誘餌,引誘東吳分撥兵力,藉此逐個消滅,當時東吳的絕大部分將領也都以孫恆是孫權的侄子,是重要的王族人員為由,提出出兵援救的想法,但被陸遜反駁。

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陸遜

緊接著,222年二月,蜀軍已經進入到東吳境內三百多里的地區,劉備“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這一誘敵幾乎騙過了所有的東吳將領,當時東吳“諸將皆欲擊之”,唯獨主帥陸遜格外謹慎,察覺劉備可能有詐,東吳這才躲過一次大敗。

再之後,劉備在討伐東吳的期間,尚能派遣黃權向北抵禦曹魏可能發起的突襲,又能招徠上萬蠻夷之兵作為輔助。而作為敵軍主帥,以統兵識人而著名的陸遜是這麼評價劉備的,“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

夷陵之戰之所以劉備會大敗,個人認為一是陸遜的確可謂是帥才,作戰十分謹慎,並且幾乎琢磨透了劉備的作戰風格;二是劉備求勝心切,沒能發揮出原本的作戰水平。所以僅憑這一戰,不能作為劉備軍事實力的絕對參考。

劉備不會帶兵打仗?是《三國演義》對他汙名化了太多

青梅煮酒論英雄

回首公元200年,梟雄曹操對著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僅此一點也可以看出,僅憑仁義、關張、諸葛亮,他是不會被曹操視為最大的對手的,在隨後的日子裡,劉備也確實在一個又一個的危機中,逐漸成長為一位優秀的軍閥領袖,而他的軍事實力,也絕對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