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關鍵時刻,蘇軍為何表現得更加英勇頑強?

白楊樹下談歷史


對於蘇聯士兵來說,這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此外,德軍的殘酷讓蘇聯士兵沒有退路。

脆弱的西歐與德國的信心

德國的閃擊戰在西歐很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西歐國家疆域狹小。一次裝甲集群的迂迴突擊就可以擊穿一個西歐國家的防禦體系。西歐國家的抵抗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德國可以通過一次集中軍事行動滅亡一個政權。在這樣的侵略模式中,德軍打的很順利,促使德軍從上到下充滿樂觀與自信。彷彿德軍真的天下無敵。

閃擊戰的侷限

簡單地說,閃擊戰的第一波次進攻武器是空軍轟炸機集群,德軍通過空軍轟炸癱瘓敵軍前沿陣地與交通系統。相當於撕開一個口子。第二波次,坦克集群和機械化步兵迅速進入,在敵軍來不及調整部署前,向尖刀一樣插向敵軍縱深,將敵軍的防禦部隊甩在身後、同時切斷他們的後勤補給。坦克與機械化部隊後面跟進的是摩托化步兵與炮兵部隊,負責鞏固戰果…若是在西歐國家,這麼一刀扎進去往往就是敵軍首都了。西歐軍隊或者投降,或者撤退,甚至有時候撤退速度比不上德軍進攻的速度。

總之,閃擊戰是集中火力與高機動性的組合。

但是,閃擊戰也有弱點。

第一,閃擊戰需要空軍與陸軍的緊密配合。

第二,閃擊戰極其消耗戰略儲備資源。

倫敦上空的鷹

征服英國是閃擊戰戰術出現的第一個困難。很簡單,征服英國需要海空軍配合,而德國海軍實力偏弱。對付英國,德軍無法採用常用的陸軍突破戰術,最終戰爭演變成空戰,德國海獅計劃未能實施。而那時德軍的導彈技術還不夠成熟,對英國也沒有威懾力。

不列顛空戰也證明了海戰中空軍的重要性。

因為無法征服英國,德軍最高決策層決定通過打擊蘇聯促使英國投降。別問為什麼,德軍最高決策層就是這麼考慮決定的。

巴巴羅薩行動

根據德國炮兵軍官西格弗裡德·克納佩的日記記載,在1941年6月下旬,對蘇戰爭的初始階段,德軍在整個東線戰場2500公里的戰線上開始了突進。因為戰鬥規模過於龐大,德軍也徵集了大量的戰馬,形成了騾馬化炮兵。這表明在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中,德軍已經不能保持機械化、摩托化全覆蓋。

德軍的初始計劃是大規模空襲東線,然後在三個方向上迅速突入蘇聯縱深。當時,德軍內部很多人反對進攻蘇聯,但是德軍決策層被西歐戰場的順利鼓舞,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毫無疑問,法軍的裝備要好於蘇軍,德軍認為能拿下法軍就能拿下蘇軍,這是一種唯裝備論。按照德軍日記記載,這個時候,不僅最高決策層,整個德軍基層也氣勢高昂,十分樂觀。

十分重要的一點——

蘇德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的。德軍利用條約麻痺了蘇軍才能順利進行突襲。從另一個角度講,德軍背信棄義。這是激怒蘇軍的重要原因。

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德軍中央軍群的騾馬化炮兵部隊跟不上裝甲師,因此只能跟在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後面走,被裝甲師甩在後面。即便如此,德軍東線的炮兵部隊連續進行了15天急行軍,每天行進30-40公里。雖然這個速度不能與挺進東北時解放軍師級部隊行軍速度(最高行軍紀錄一天行軍180華里)相比,但是對於重裝部隊來講已經算是極限,德軍裝甲師的挺進速度會快得多。德軍有時在晚上只休息一個小時就繼續前進。按照時間與行軍速度計算,德軍的重裝部隊在突襲開始15天內挺進了500-600公里左右。那麼,德軍裝甲部隊很可能挺進了800-1000公里左右。

柏林到巴黎距離約為1050公里,東線德軍部隊的挺進速度放在西歐,已經兵臨巴黎城下。但是放在蘇聯,德軍僅僅是通過了波蘭、白俄羅斯等蘇聯佔領領土與加盟國家的土地。

德軍為什麼要保持高速挺進?

與冬天賽跑。德軍計劃在1941年冬天來臨之前攻克莫斯科,同時,拿下南俄的戰略資源產區,對蘇聯形成政治、經濟雙重打擊。

隨著德軍的快速推進,蘇軍的東線前沿主力部隊已經被德軍分割包圍,大批蘇軍成了俘虜。德軍從來沒考慮到接收幾十萬上百萬蘇軍俘虜。當時德軍的給養不多,沒有考慮蘇軍俘虜吃什麼,實際上就算考慮了也做不到。所以蘇軍俘虜待遇極差,沒有食品與藥品。

德軍日記中記載了蘇軍投降人員使用武器襲擊德軍的情況。從此以後德軍很少接受蘇軍投降不留活口。

於是蘇軍漸漸明白,戰鬥雖然會犧牲,可是總好過被德軍虐殺而死。

德軍日記中,蘇聯9月開始下雨,10月初蘇聯下了第一場雪,1941年的冬季到來了。道路上充滿泥濘,德軍的行軍速度一下子慢下來。

到10月中旬,德軍的重裝部隊終於趕上了前面的裝甲部隊,同時也說明,德軍的閃擊戰結束了,接下來將進入緩慢的拉鋸戰階段。

而這個時候,德軍身上穿的仍然是單衣,這說明,德軍的後勤保障已經跟不上了,德軍的動員極限快到了。

痛哭的佐爾格

1941年6月,日本東京。

一代間諜之王佐爾格在東京銀座的居酒屋裡幽會他的情人——石井花子。佐爾格見到花子,趴在她的腿上放聲痛哭,花子一臉迷茫,只能溫柔地安慰佐爾格。

(一代傳奇 佐爾格 犧牲於日本)

佐爾格為何痛哭?

佐爾格掌握了德軍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間。他知道蘇德開戰會有多殘酷,個人在歷史洪流面前有多無力。在佐爾格心中,從此之後整個人類將再也沒有愛情與溫柔,有的只是血腥與殺戮。

佐爾格也是蘇軍的一份子,他在德國人看不見的戰線戰鬥。

佐爾格用無線電通知莫斯科,準確說出了巴巴羅薩行動的時間。巴巴羅薩行動開始這一天,佐爾格喝的酩酊大醉,用英語在東京的居酒屋裡大罵德國…他的行為差一點暴露他的身份。是一位德國使館的工作人員掩護了佐爾格,把他安置在賓館房間內,沒有向日本政府告發佐爾格。不然佐爾格就沒辦法發送出下一條情報。

從某種程度來看, 佐爾格發出的下一條情報將決定蘇聯的生死。

歷史的瞬間,往往在毫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生轉折。歷史的關鍵時刻,善良正直的人在保衛真正的英雄。

佐爾格的情報工作得到蘇聯的重視。

1941年8月1日,中國全面抗戰的第四個年頭,日軍仍然無法擊敗中國,在中國戰場上,中日形成了殘酷的拉鋸戰局面。那個時候日本國內已經吃不起好一點的大米了,日本快崩了中國卻還在抵抗。為了切斷中國抗戰的對外交通線,日軍進入越南北部地區。為此,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進口管制,但還不是最後的禁運。美國這一次意圖明顯——警告日本,你的命在美國手裡呢。

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統帥部御前會議。商討蘇德開戰、美國石油管制後日本的應對方法。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日本決定放棄進攻蘇聯的北進計劃,全力南下奪取石油產地。

這個消息被佐爾格發到莫斯科——日本不會在1941年9月後對蘇聯開戰。

因為之前佐爾格準確通報了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蘇聯這一次認可了佐爾格的情報。

以佐爾格的情報為依據,數十萬遠東蘇軍被迅速調往蘇德戰場。

德軍末日

在德軍日記中,1941年12月4日,在Rasskazovka村,德軍第一次看到了發動死亡衝鋒的、由蒙古人種士兵組成的蘇軍連隊。

這些士兵是剛剛調來的蘇軍西伯利亞地區軍隊。由此可見,蘇聯的動員能力達到了極限。

Rasskazovka村在莫斯科郊外,此時德軍距離莫斯科只有23公里。

此時,莫斯科正值寒冬。中央軍群的德軍仍然沒有保暖設備,大批士兵被凍掉手指、腳趾。他們的坦克、汽車,全部被凍住了。德軍的後勤已經被摧毀,德軍變成了一支沒有衣服、沒有汽油、沒有坦克的軍隊。德軍士兵已經絕望了,他們誰都明白——這是一場必定失敗的戰爭。而德軍最高決策層不許德軍後撤,要求德軍必須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

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末期,德軍甚至自行切斷了和斯大林格勒德軍的空運聯繫。因為德軍認為向斯大林格勒空投物資與人力於事無補,已經是一種浪費,德國放棄了斯大林格勒的數十萬德軍……

蘇軍的所有設備都經過防凍處理。他們從遠東補充了數十萬經過寒冬作戰訓練的士兵。蘇聯軍官克洛奇科夫在犧牲前喊出了那句名言——

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

這個時候,德軍已經抓不到蘇軍俘虜了,沒有蘇軍投降,所有蘇軍都選擇戰死。一名德軍普通士兵在日記中寫到——

蘇聯人不是人,他們是火焰。

……


有時聊人文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韌性,以及當時大多數蘇聯人民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在上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正處於經濟危機的大蕭條時代旋渦中,而蘇聯卻處於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代。保持每年10%以上快速增長,城市人口增長一倍,工業產量接連翻翻,超額完成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化強國。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閱兵,1941年紅場閱兵,蘇聯從上到下骨子裡都帶有一股韌勁

雖然斯大林的大清洗和肅反運動擴大化整的蘇聯黨政軍幹部人人自危,但是蘇聯各級政府運行效率得到有效保障,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基層腐敗情況,並且領導幹部普遍年輕化,富有幹勁。雖然集體農莊和消滅富農運動把烏克蘭殺出個大饑荒,但俄羅斯和遠東地區人民卻能充分享受到農業計劃化帶來的豐富成果。在那個時期一部分蘇聯人暗無天日,但更多的蘇聯人恰恰處於其最好的年代。

借用明代楊慎的話來說就是,“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另一方面,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不是過來搞慈善的,是赤裸裸的來奴役和掠奪的。在希特勒眼中,斯拉夫人只不過是比猶太人稍微好那麼一點的劣等民族,可以不用被消滅,驅逐到西伯利亞就可以,還可以仁慈的允許他們學會從1數到100。西烏克蘭人一開始興高采烈的歡迎德軍,不久就他們他們搶的比斯大林還狠。希特勒一邊擴大戰爭,一邊要維持德國人光鮮亮麗的生活靠的是啥?住在荷蘭的小美女奧黛麗赫本當年都差點餓死。

所以即使是最憎恨蘇聯的那群人,流亡的白俄份子們也選擇為祖國而戰。流亡白俄的精神領袖鄧尼金就呼籲全世界各地的俄羅斯人團結起來,為民族而戰。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衛國戰爭,更是關係民族存亡的戰爭,沒有幸存者和旁觀者。


五嶽掩赤城


1941年的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重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儘管從西部緊急撤離的工廠,也迅速在東部投產,但產量和質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約,尤其是鋁、鋼、汽油等戰略物資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兩國的支援。

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提供的,可以理解為有一半的蘇軍戰機,燒著美國的汽油與德軍作戰。更何況,美國提供的汽油質量好,實際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儘管蘇聯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廠,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國填補的。戰爭中至關重要的炸藥,是由美、英兩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佔到蘇聯戰時總產量的53%。更由於高射炮的生產技術高,幾乎全部由來自美國的高炮,保衛著蘇聯的大部分領空。

為了提高蘇軍的機動性,美國還提供了佔總量一半的鋼軌,以及1.1萬節車皮和大量火車頭。併為了加快軍工生產,美國還援助了3.8萬臺機床,英國也援助了6500臺,由於美、英兩國的機床比蘇聯的更精密,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當然,援助的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各類車輛46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輛,以及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各類艦船574艘;還援建了62座油庫和13座橋樑。這些物資總量達到了1750萬噸,價值1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1萬噸黃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括420萬噸的糧食,足夠600萬人吃上4年。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儘管丟掉了盛產糧食的烏克蘭,但依靠美國提供的糧食和罐頭,蘇軍始終維持一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部隊,這對贏得最後的勝利至關重要。

蘇聯統帥在柏林投降後不久,在《真理報》上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大大促進了戰爭順利結束”。儘管蘇聯曾竭力貶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實總歸事實。

嚴苛的《第270號命令》和《第227號命令》。

紀律是部隊戰鬥力的保證,這是各國軍隊都認可和遵循的一條原則。尤其是在戰場上逃跑、自殘等怯戰行為,都會有嚴厲的處罰,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時紀律”。相比較而言,二戰中蘇聯執行的戰場紀律最為嚴苛。

蘇德戰爭初期,閃擊戰的迅猛確實將蘇軍官兵打蒙了,他們無所適從、四處逃命,甚至是成建制的投降,不要說戰鬥力了,簡直就像一群烏合之眾,毫無紀律和軍人氣節可言。更可怕的是,“恐德症”像瘟疫一般在軍中肆意傳播,士氣極低。

蘇聯統帥親自簽發了著名的《270號命令》。明確規定,“任何在戰爭中翫忽職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將被視為是叛國者。翫忽職守者們將被就地處死,因德軍包圍而放棄抵抗、投降自首的,他們的家人將被剝奪所有政府補貼和援助”。

要知道,在當時實行配給制的國家裡,被政府剝奪補貼和援助意味著什麼?只能是餓死。然而,這條命令的效果並不明顯,特別是到了1942年蘇德戰場最嚴峻的時候,戰場上一個士兵後撤,往往是帶動一大片部隊撤退,防線瞬間被突破。

為了徹底打消部隊後退的念頭,蘇聯統帥又簽發更為嚴厲的《第227號命令》。“凡製造恐怖者和膽小怯懦者必須立即處死,每一支軍隊都要由3到5支裝備精良的特遣隊(每支大約200人)組成第二戰線,去射殺那些企圖逃跑的戰士。”

這就是史稱“一步也不準後退”的命令,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戰場上蘇軍的表現大為改觀。儘管大多數蘇軍官兵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軍人的責任感,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英勇頑強,但這條命令的威懾作用也很關鍵。

同時,對於那些“罪不當誅”的官兵,組成特殊的“懲戒部隊”,由他們擔任一些打頭陣、排雷等危險任務。戰爭期間,約有42萬蘇軍官兵被送入“懲戒營”,他們大多數沒有活下來。不管怎麼說,蘇軍的戰鬥力徹底被激發了出來。

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贏得很艱難。但單純地理解為依靠地大物博和人口眾多獲得勝利,忽略了美、英兩國的援助等其他因素是不全面的,試圖淡化這些因素更是不可取,這是不尊重事實。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