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忠臣還是奸臣?

在儒家經典中,周公旦是大忠臣,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包裝得越完美,真相卻可能越不是那麼回事。

按照記載,周國曆任酋長中,公亶父、公季、西伯昌祖孫三代,他們在位擔任酋長,時間長達近百年,這個,在時間上,有些不合常理。

更合理的推測是,在百年間,應該有更多的酋長,時間上才合理,因此,很可能,周國不是後世儒家經典所說的父子相繼,而是兄終弟及,因為,兄弟相傳,參與傳承的人更多。

周國酋長之位,是父子相繼?還是兄終弟及?周人出身的太伯、仲雍兄弟,他們建立的吳國,揭示了一些真相,因為,吳國是實實在在的兄終弟及,並因此產生了吳王僚與吳王闔閭的激烈衝突。

經過合理的分析、推理,真實的歷史,未經後世儒家包裝的歷史,或許是這樣的:

在未經包裝的歷史中,周王國,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條道路,即,周國是實行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的,酋長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如果公亶父去世,應該三兄弟先後繼位為酋長,但是,公亶父喜歡幼子季歷,於是太伯、仲雍逃離。

類似於晉獻公喜歡驪姬所生幼子,於是重耳、夷吾逃離。

太伯、仲雍,建立了吳國,在吳國,他們仍然實行周人的傳統方式,兄終弟及,太伯、仲雍,先後繼位為吳國君主,這種方式,在吳國世代相傳,一直傳到春秋末期吳國被越國消滅。

季歷去世後,其子,西伯昌、虢仲、虢叔,兄弟三人,先後任周國酋長,但是,後來經過儒家修改的史書,把這段時間全部算到西伯昌頭上,因此有了西伯昌在位五十年,活了九十七歲的記載,這在時間上,也是有些不合常理的。

這兄弟三人之後,下一代,繼續兄終弟及,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叔旦。

伯邑考被商王所殺,武王發繼位酋長,推翻商王國,武王發去世後,按順序,三弟管叔鮮繼位為酋長,但是,四弟周叔旦,使用武力奪位。

原來,叛亂奪位的,竟是周叔旦。

後世儒家編造的歷史,有一個大漏洞,難以自圓其說,如果是武王發傳位於子,按順序應該是三弟管叔鮮為顧命大臣,哪裡輪得到四弟周叔旦?

按照“兄終弟及”傳統,正常繼位為酋長的管叔鮮,得到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處的支持。周叔旦不服,起兵奪位。

周人內亂,商人餘部武庚,也趁機作亂。

周叔旦憑藉強大的武力,推翻了三哥管叔鮮的統治,鬥爭非常殘酷,他殺了管叔鮮,囚禁了蔡叔度、流放了霍叔處,進而擊敗商人餘部。


周公旦,是忠臣還是奸臣?

周叔旦


周叔旦當然是為了自己奪位,但是,為何最後是武王發的年齡尚小的兒子王子誦繼位呢?史書中也有端倪,因為齊太公呂尚、以及邵公奭的牽制,周叔旦不得不讓王子誦繼位。

無論如何,周叔旦的舉動,改變了周人的繼位規則,自此,由“兄終弟及”,改為“父子相繼”。

經過後世儒家的精心包裝,周叔旦成了一位溫文儒雅的大忠臣,但是,即使是包裝後的史書,也暴露出了不少真相,周叔旦指揮的周軍,在進攻山東的東夷大國奄國時,遭到頑強抵抗,周軍損失慘重,獲勝後,周軍為了發洩憤怒,也為了徹底制服奄人,於是將奄人戰俘都割了老二,因此留下“閹人”、“庵”、“奄奄一息”等詞語、成語,從這些情況看,周叔旦絕非溫良恭儉讓之輩,而是一個狠辣角色。

周叔旦推翻了管叔鮮,雖然未能繼位為周王,但是,好處還是大大的,周叔旦父子八人,都得到了大片封地,皆有封國,周叔旦得到了周人的祖國周國,並且爵位最高,為公爵,周叔旦因此稱為周公旦,高其他兄弟一等。

奄國故地,被封給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魯國,伯禽對魯國民眾,進行了嚴厲的統治。

儘管儒家經典,對周王國進行了近乎完美的包裝,但是,實際上,兄終弟及的傳統,以及因此引發的衝突,在周王國始終陰魂不散,不少周王即位,都伴隨著兄弟相爭的事情發生,這些真實的情況,即使是儒家經典也掩蓋不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周莊王、王子克兄弟,有王子克之亂;周惠王、王子頹兄弟,有王子頹之亂;周襄王、王子帶兄弟,有王子帶之亂;周匡王、周定王兄弟,兄終弟及;王子朝、周悼王、周敬王兄弟三人,有王子朝之亂,等等。

篡改歷史,古已有之,但是,凡走過,就必留下痕跡,歷史是無法篡改的,儘管相關人員費盡心機掩蓋、篡改,但是,歷史總是會在其意想不到的地方,露出真相,比如,關於周人的歷史,不僅是吳國方面顯露了真相,《竹書紀年》的記載也有顯示,還有各種時間上的明顯漏洞、矛盾之處,等等等等,都給出了揭示歷史真相的眾多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