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記憶(55):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嶺東煤礦

主編:於耀森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張恩璞

1947年初,解放戰爭進入了緊要關頭,解放區人民肩負著發展經濟、支援前線、保障人民生活的重任。而天寒地凍的“北大荒”卻燃料奇缺,沒有煤,沒有焦炭,工業生產不能恢復,交通運輸受到影響,人們為取暖保命,有時不得不痛心地燒大豆。形勢是十分嚴峻。合江省委、省政府為把三江平原建設成為支援人解放戰爭的鞏固後方,一手抓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改革,一手緊緊抓住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這個重要環節。為從根本上解決燃料問題,省政府決定立即著手開發雙鴨山煤礦,並決定成立雙鴨山礦務局,任命萬鵬為局長,我為副局長,力爭早出煤、多出煤,當年見效。

經過三個月的調查研究和組織準備,決定萬鵬留在佳木斯建立雙鴨山礦務局駐佳辦事處,負責聯繫修復雙佳輸電線路和建礦工作。

1947年6月9日,我和段寶堃、袁世安、薛鴻超、劉尚林、李仲乘坐孔慶財趕的大馬車,開進了雙鴨山嶺東煤礦。我們安頓下來以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戰鬥。我們首先派人尋找散居在周圍農村裡的煤礦工人,動員他們回礦生產。在這方面,老礦工趙萬德立下了汗馬功勞。趙萬德帶領一批新老礦工搶先修復了“老三號”平洞。沒有多久,又黑又亮的“烏金”便一車一車地從洞裡推出來了,緊接著又開始了土法煉焦。雙鴨山七月出煤,八月出焦的喜訊極大地鼓舞了合江人民。佳木斯、富錦以至千里以外的哈爾濱等地的工交企業,猶如久旱逢甘雨似的雲集雙鴨山,爭購煤、焦。運煤拉焦的馬車晝夜奔馳。本來行人稀少的佳木斯至雙鴨山的土公路上,頓時熱鬧起來了。合江省政府也決定加速修建佳木斯至富安(嶺東)的鐵路。我們在嶺東、嶺西同時展開建設。開平洞、打斜井、修道路、建棧橋、伐坑木、蓋工棚以及種菜、養豬等等,幾乎無所不是自己動手。經過半年的艱苦奮鬥,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5個井口出煤,當年產煤5萬多噸;1947年11月19日鐵路通車了,第一次拉走了兩車皮焦炭,1947年12月29日輸電線路通了電,照亮了嶺東、嶺西(那時還沒有尖山),井上、井下呈現出一片歡欣鼓舞的景象。雙鴨山的開拓者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

就嶺東煤礦本身來說,我們除了利用日偽留下的部分器材以外,沒有用國家一分錢的資金,完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那時的全員效率是一噸以上,綜合成本不及焦價的三分之一。可以說,嶺東煤礦不僅為國家生產了煤、焦,支援了戰爭,而且為國家積累了資金、培養了人才,為大規模開發雙鴨山煤田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在這方面,嶺東煤礦是有特殊貢獻的。

我們一輛馬車7個人到了雙鴨山就住在嶺東“老三號”洞口前的工棚裡。工棚相當陳舊,又髒又亂,尤其可怕的是蚊子、臭蟲成災,而臭蟲對我們又特別感興趣。蚊子可用蚊帳抵擋,可什麼也抵擋不住臭蟲對我們的襲擊。有時夜裡一翻身就能壓死幾個臭蟲,所以,有的同志的床單往往就像用血染過的花布。可是由於夜以繼日地艱苦工作,所以這些並不能影響我們的睡眠。當時吃的是苞米碴子和鹽拌炸黃豆,沒有蔬菜,米麵魚肉極少,生活條件相當艱苦。但是大家的工作熱情都很高。一心想的是多做工作。當時工人的生產工具就是鎬鍬、油燈。靠手創、肩挑、油燈照明。我們礦務局的領導、工程師和一般幹部,都要堅持星期六義務勞動制。大家都到井下搶搞掘進,用土筐挑煤,一干就是八小時。那時,不分領導、一般幹部還是工人,大家確實是同甘共苦的戰友。所以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沒有一個人想離開礦山,也沒有一個人怠工。大家一條心,就是為打到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多出煤、出好煤。

今年是人民開發雙鴨山煤礦40週年。我去年有幸參加了雙鴨山市建市30週年活動。看看今天、想想過去,雙鴨山煤礦的確發生了鼓舞人心的巨大變化。雖然我離開雙鴨山,離開嶺東礦近40年了,但我永遠忘不了“老三號”前的工棚,忘不了熱情淳樸的礦工。

揮之不去的記憶(55):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嶺東煤礦

1987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