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石化 03 :住房曾經是福利

住房曾經是福利

生活裡有一種狀態:今天和昨天看上去相似,今年和去年也過得大同小異。這樣的情境容易讓人相信我們現有的一切都是難以更改的。就好像煉油廠的人曾經以為進了工廠就會一直工作到退休,就好像曾經每一個煉廠的人都那樣認真地等待著福利分房。現在的青年人無法想象房子曾經是作為福利分配的。而當年,我們也不會想到:有一天福利分房會成為一種在新世紀裡永遠消失的,成為歷史的東西。

金陵石化煉油廠1958年建廠,由於那個時代建設的宗旨是:一切以生產為主。所以,老一代職工在生活上大多因陋就簡,成立家庭的職工大部分沒有像樣的住房。

煉油廠的生活區與廠區只有一牆之隔。在工廠的生活區裡,可以看見不遠處裝置裡的高塔,工廠裡的廢水也穿過生活區流向汙水處理廠。即使是在生活區,空氣裡也常常瀰漫著一股淡淡的化學品味道,這竟然是我小時候極喜歡的味道。早年,有的生活區還曾使用過工廠裡的生產水,連飲用水都曾有過一股淡淡的化學品味道。

當年,整個工廠的生活區裡沒有幾幢樓房。生活區裡有一片叫“老三幢”的舊樓,三幢不高的小樓,四周被綠樹掩映。別小瞧了這三幢不起眼的小樓。當年,只有廠一級的領導幹部才能在此居住。這樣有廚房、衛浴的套間曾經是普通職工想都不敢想的住所。那個年代,即使普通的員工有幸分到兩居室、三居室的也多是兩、三家人合住。

雖然兩家、三家被安排在一套房子裡,有的是雞零狗碎的官司要打。可是,能有這樣的住房條件的家庭還算是不錯的。一些職工結婚後一時分不到房子,夫妻倆各自住在單身宿舍裡。有的女工就在女工宿舍裡哺餵她們“呱、呱”哭泣的孩子。還有一些職工在臨時搭建的草房裡安家。有時,廠裡的救火車“嗚、嗚”響起,多半又是哪間草房失了火,常常一場大火會燒燬好幾戶人家的家當。

那個年代的工廠職工,能住在一間頭頂上有瓦,四面有牆的房子裡過日子,就算是幸福的家庭。我的一個兒時小夥伴,邀請我去她家裡玩。她們全家棲居在員工宿舍樓梯的斜坡下面,只在斜坡下圍上了兩面擋板。整個家,開門就是一張床。床前還算寬敞,床尾大概只能夠放下個腳了。而這也算一家人遮風擋雨的家。

我卻有一個趣的人生開始:在豬年降生在“豬圈”裡。

“豬圈”,是昔日煉廠人對我出生的那排青磚小瓦房有些戲謔,又有些親暱的稱呼。這排房子原本是煉廠的駐軍準備修建成豬圈,養豬用的。可是,當這排四四方方的小瓦房蓋好後,人們覺得用這樣好的青磚瓦房用來養豬實在是暴殄天物,好多職工還住在草房裡呢。於是,這排房子沒有用來做豬圈,分配給了煉油廠一批沒有房子的年輕人。當年,我懷著身孕的母親就分到這樣一間“豬圈”,就是這樣的一間房子,也是一房難求呢。

“豬圈”與工廠緊挨著,一面圍牆之內就是我母親上班的地方,我長大一些,出了家門,就可以在工廠大門前等母親下班。

“豬圈”只有六、七平米大,開了門,小小的一個家一覽無餘。清晨的陽光一早就照進這間東西朝向小屋,太陽落山前的最後一抹夕陽,也總會在西邊的窗戶裡慢慢地消逝它最後一片光明……。在南京漫長的夏季裡,這樣薄牆輕瓦的小屋被太陽曬了一天,異常的悶熱。夏日的夜晚,我們一家人總是在屋外乘涼到很晚,才回屋睡覺。回到這間小屋,一家人在那個花了九元錢,好不容易託人買到的小風扇的微風吹拂下,權且度過一個個燠熱的夜晚。

1971年的豬年裡,我就誕生在這樣一間“豬圈”裡。那一年,這一排“豬圈”裡降生了好幾個“豬寶寶”。他們長大後和我成為同一界的學友,後來很多人又和我一樣成為煉油廠的員工。就是這麼一間六、七平米的小屋,曾經擠下了我一家三口,又容納了來南京和我們一起生活的祖父母。那時,家裡有一張床,晚上搭起來,白天還得拆掉,否則真是讓人沒有立足之地了。我四歲時,爸爸從重慶調到煉廠,我們一家人團聚。不久,家裡又分配到一間“豬圈”,父母和我的祖父母才算分房而居。

我將近六歲時,家裡分到一套新房。雖然仍是一間平房,卻分出一間裡屋和一間外屋,外屋又隔出小半間來做廚房。我記得和母親去看這間新房子時,我很高興,蹦蹦跳跳地說:

“我們的房子有一間裡屋了。”

就在這間分出裡、外屋的房子裡,小我將近七歲的妹妹出生了。家裡老老少少六口人,這間房子還是顯得很小。巧的是,離我們家不遠住著一戶人家,和我們家算是鄰居,那家的戶主是廠裡房產科的領導,這位好心人看我們老少三代六口人住得窘迫,在他的幫助下,家裡又分到了一間大平房。

新分的這套房有大小四個房間,外面還蓋了一個廚房,這間寬敞的平房承載著我大半的童年記憶。在這套房子裡,我們全家才算過上舒展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空間。唯一的美中不足是這樣的平房沒有衛生間,如廁要到外面髒兮兮的公共廁所。可是,誰會介意呢?從出生到此時,我們這一家人還從沒有生活在有抽水馬桶的房子裡呢。

我剛上中學,讓全國人民充滿幹勁和希望的八十年代到來了,煉油廠人的好日子真正開始了:廠生活區連年擴建,職工的安居房一幢一幢地蓋起來。不僅生活區裡的平房推掉蓋起了高樓,昔日圍繞著廠區的田野也一片、一片被廠裡徵收,蓋起了職工的住宅。這些房子憑靠著本企業的實力建設起來的,住房的建築圖紙由廠設計院設計,建造由工廠下屬的基建處完成。最後,房子建好了由本廠的房管部門統一分配。

那個年月,每一批住房建設好之後分配給企業員工,都是工廠裡的一件大事。福利房原則上只分配給已婚的雙職工家庭,軍屬可以等同於雙職工。廠房產部門根據職工的工齡、職位,職稱、家庭成員、子女情況、現有的住房條件等等一系列條件,給每個家庭綜合評分評選出有分房資格的家庭,並按評分的高低將有分房資格的職工家庭依次排列,作為選房先後的依據。雖然,每一次分房都是明榜公佈,可是,每一次還是會有職工在分房資格和選房排名上打上一陣子官司。

我剛剛上中學的時候,父母分到一套兩居室,面積還沒有曾經住過的那間平房大。不過,這套房子總算有了衛生間,上廁所再不用跑到外面的公廁,每天早上也不用倒馬桶了。此時,我的爺爺奶奶回東北姑姑家去了。不然,這樣的兩居室,還不如一家人住在那套平房裡來的寬敞。

那個時代,廠裡職工安居房的建設速度史無前例。以至於我們一家人在那套兩居室裡沒住滿三年,就因為父親有工程師職稱,正科級,家裡重新分到一套三居室。這回分到的小區已接近煉廠的最外圍,在我小的時候,這裡還是一大片田園風光。兒時,我曾在這裡野遊,對往日的風景還有記憶:這裡曾經有過一片片的田野,休耕的時候種滿了紫雲英,纖弱的小紫花在風中輕輕顫動,送來一陣陣清甜的香氣。我曾經在那裡的池塘裡抓小魚。一次,我在池塘裡戲水時,一頭在老水牛正在水中消夏……。這一切都在煉廠的生活區擴建中被抹去得了無痕跡,變成了回憶。

此時,煉廠職工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稍有資歷的員工基本上都住在舒適、敞亮的兩居室或是三居室的樓房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廠裡為每一戶人家都安裝了暖氣。八十年代中後期,廠生活區又通上了24小時熱水。當時,暖氣是免費的,職工使用的水、電、氣也只是收取很少的費用。煉廠人的好日子真的開始了。

只有剛剛成家的年輕人在住房上還要有一翻論資排輩。企業專門為剛結婚的新人建起一種被稱為“鴛鴦樓”的單室套。那是一種矮矮的兩層小樓,其中一種格局是開門見山,就一間房間。另一種,在一間房之外,還多一個只能放下一張雙人床的小單間。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鴛鴦樓的房間固然簡小,卻都配上了迷你版的廚房和衛浴設施。煉廠的新婚青年棲身在這樣的鴛鴦小樓裡,一邊度過他們的新婚的最初幾年,一邊等待著工廠重新分配給他們更大的住房。“鴛鴦樓”裡過渡期有長有短,有的小夫妻就是在這樣的小樓裡變成了一家三口。

我結婚的那一年,本來也想著廠裡能分上一間鴛鴦樓。誰知道那一年,煉廠破天荒似地在南京城的紫金山腳下購置了一片生活區。當年,這片現在已經算是主城的生活區位置在南京城還算有點偏遠,很多生活配套設施都不完備。工廠裡的老員工習慣了煉廠生活區生活的便利,有的人甚至放話:

“死也不離開煉油廠。”


這樣,紫金山腳下這片職工生活小區,建成後分配竟然遭到冷遇。像我這樣剛結婚,資歷淺的職工都分到了一套兩居室。比起我的老一輩人,剛結婚就有這樣的居住條件,真的是很不錯了。

誰能預料,那個時候工廠生活區的擴張已經到了盡頭。我分配到的這套住房所在的生活區,是煉廠在南京城裡購置的唯一一片生活區,也算是廠裡最後的一片生活區。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到我結婚分房時,已快接近尾聲了。

我拿到房子之後,小區的第二個園區分配完成,我的一些同齡人被分配到這個園子裡。沒有想到,小區分配到最後一個園區的時候,連當年“死也不離開煉油廠”的人都如同大夢方醒一般,老職工們紛紛跑來爭取這個小區,這個園區的分配簡直就像一場哄搶。我的父母由於工齡、資歷夠老,總算也分到了一套。

這個時候,房改房政策又出人意料地登場。經過工齡、級別、職稱等一系列的考量、計算,每戶差不多隻要交上三萬多塊錢,分到的那套住房就算是個人私有資產了。分到那套房子時,我的父母已經快退休了,為企業工作了大半輩了,臨老終於有了此生最大一筆財富。一些像我這樣的小字輩,也有些不明所以然地拿到了我們人生第一筆產業,一套房改房。

此時,市面上的商品房剛剛以後來所謂的“白菜價”開始出售,很多人都還沒有意識到:購買下它們將是一次增加財富的大好機會。福利分房的時代卻真的要終結了。之後沒兩年,煉廠的最後一批房子以集資房的形式,用低於市場的價格賣給排到買房資格的員工。雖然,價格比市面上便宜很多,但這批仍要花費二、三十萬的房子已經不能算是福利分房了。就是這樣,有買房資格的員工僅僅靠出賣自己的買房資格房票,還可以賺上幾萬塊。錯過這批房子之後,中石化治下的煉油廠也真的不會再有房子了。

就在商品房還是“白菜價”的時候,企業曾向無房的職工發放過一筆不菲的購房補助。第一筆補助每人有五萬元,如果是雙職工,兩個人加起來有十萬元。在當時,只要添上不多的錢可以買下我分配到的那樣一套兩居室,想買下一間大屋,這筆錢妥妥地是一筆首付。沒想到,變革期間政策都無常例,第一筆補助發放給部分員工之後,便沒有了下文。算是解決一件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等到這種住房補助又一次重出江湖,新世紀已經過了十來年。雖然,這一次住房補貼雨露均霑,惠及到每一位員工。可是,時移事易,到手的還是當年那麼多錢,房價卻已經連年上漲,今日非同往日,曾經能買下一套房的錢,已經連一間廚房都買不來了。

這之後,沒有再聽說過發補貼,世界五百強的國企中石化,早已不再向員工分配住房了。

住房作為福利的時代,在上個世紀就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