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 “日企撤離”,西方媒體的一次炒作

  原標題:世界觀 | “日企撤離”,西方媒體的一次炒作

  來源:中國日報

  本月初美國彭博社發表文章“Japan to fund firms to shift production out of China”,指出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撥款22億美元,資助日本廠商生產線撤出中國。一時間,有關日企撤離,日本要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消息甚囂塵上,引發了很多關心中日關係人士的擔憂和焦慮,畢竟中國剛剛經歷了新冠病毒的衝擊,正在走上艱難復工的道路,這時候如果日企大範圍撤資,無疑對我國的經濟來說是雪上加霜。然而,在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都嚴重受挫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這樣的決定,意欲為何呢?為此,筆者仔細研讀了彭博報道中提到的日本內閣4月7日發佈的《新型Coronavirus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

  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份文件中根本沒有提到過“中國”,報道中所說的支持日本企業把產能搬回國內,或者向東盟國家分散來使產業鏈多元化是普遍的指導性意見,並沒有具體建議日企從中國撤離。

  具體到對策中引起國人擔憂的主要是日本關於供應鏈改革的部分,筆者將該部分重點翻譯如下:

  新型Coronavirus傳染病大面積傳播的影響,凸顯日本在口罩等醫用品供應鏈的脆弱。為了支持產業鏈迴歸日本國內或者實現區域多元化,日本政府將對企業供應鏈重組進行援助:

  企業把對一個國家依賴度較高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產能搬回日本,政府將給予補貼。對中小型企業的補貼是成本的2/3;對大企業的補貼是產能迴歸成本的一半;口罩,酒精消毒液,醫用防護服,人工呼吸器,人工肺等與國民健康相關的產業迴歸國內,補助金會進一步提高。對中小企業,政府補貼成本的3/4;對大企業,政府補貼成本的2/3;國內企業擴大產能來生產目前高度依賴進口的藥原料,政府將補助投資的1/2;為國內生產供應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對一個國家依賴程度高,企業在東盟等國建立工廠實現多元化生產。政府會對進行區域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補貼成本的2/3,對大企業補貼區域多元化成本的1/2。

  由此看來日本“供應鏈改革”的目的一是為了讓那些主體產業鏈在國內,但是關鍵零部件依靠國外的生產線正常運轉,不會因為疫情而停產;二是恢復疫情所需戰略物資的產能,以免受制於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文件所說的整個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佔日本GDP年總量約20%,而其中為了支持日本企業供應鏈重組,總共計列支了2435億日元,摺合人民幣160億元,僅佔計劃總額的0.23%,對於在中國3.5萬家日本企業,包括一些年利潤動輒上千億日元的大企業來說,更是不值一提。

  事實上,日本企業在華設廠,投資主要基於經濟利益考量,譬如在日本政府出臺該政策不久的16日,日本養樂多就在江蘇無錫再設新工廠,項目總投資約3億美元,用地100畝。

世界觀 | “日企撤離”,西方媒體的一次炒作

  與此同時,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總裁本間哲朗在接受筆者採訪時也表示會“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本間說“在困難時期看到政府對企業的扶持、消費者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伴隨中國營商環境的日益改善人才湧現等優勢因素,讓我們對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野村證券農業諮詢部主任周旋認為,國內應該更加客觀看待日企撤離,這是市場規律使然,“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已經沒有必要一直呆在中國,他們願意去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比如緬甸,越南,斯里蘭卡,但是更多的日本企業選擇留在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是他們的生產基地,也是他們商品的消費市場。”

  總的來看,此次“日企撤離”引發的關注,是西方媒體藉助疫情恐慌渲染的一次炒作,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正如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所說,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警惕一些國家極力鼓吹“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的動向,堅持由低到高的梯級轉移和優化國內產能,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向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行業有序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