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王壽夢的長子嫡孫為什麼要靠政變上臺?

吳王壽夢的長子嫡孫為什麼要靠政變上臺?中國古代王位繼承的主流邏輯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現實中,很難保證嫡長子繼承,比如君主去世太早,還沒有子嗣或者長子年幼,再比如君主在位時間太久,嫡長子沒有活過自己的親爹,再或者雖然父子年紀剛剛好,但是嫡長子不受寵,也很難保證嫡長子繼承王位。

一 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

實際上春秋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交替傳承非常常見,為什麼兄終弟及?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太短,國事繁重緊急,對整個王室的安全和國家強盛,由年富力強的先王兄弟即位符合理性的選擇,至於是不是嫡長子,更是有多種可能。

春秋時吳國公子光就遇到了這個難題,他的爺爺吳王壽夢六十歲去世,隨後他的父親諸樊作為壽夢長子也在位了十三年,直到公元前548年在和楚軍的交戰中被冷箭射中戰死。公子光那時應該年紀尚幼,最主要他還有三位正值壯年的伯父:餘祭、餘昧、季札。遵照壽夢、諸樊的遺願,也根據吳國面臨戰爭環境的現實,兄終弟及,二伯父餘祭、三伯父餘昧先後為吳王。

餘祭在位僅僅四年,其死亡也比較意外,吳王餘祭視察舟船時,被越國的俘虜刺殺身亡,吳越仇恨越結越深,其弟餘昧順序即位。

餘昧在位時間較長,有十七年,按史書記載應該是正常死亡,餘昧死前,本想繼續按照壽夢、諸樊的遺願將王位傳於四弟季札,奈何季札逃離吳都,死也不願意就位吳王。

於是餘昧就面臨一個選擇,將王位傳於老吳王壽夢孫輩中的最長者,即諸樊、餘祭的兒子,或者只傳給自己的兒子。餘昧選擇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親兒子公子州於,後來的吳王僚,吳王僚從公元526年到公元515年共在位十二年。

吳王僚(州於)的父親餘昧在位十七年,為兒子平穩接班打下了堅實的權力基礎,我們相信,餘昧一定安排了託孤重臣,還有州於的兩個得力兄弟掩餘和燭庸,州於的兒子慶忌也健康茁壯成長,因此不論季札、公子光真實心理是什麼,都不影響餘昧將王位交給自己的兒子州於。

春秋時吳王壽夢的長子嫡孫為什麼要靠政變上臺?

二 戰爭給了公子光翻盤的機會

首先是吳楚長岸之戰,公元前525年,吳王僚上臺後的第二年就命令公子光伐楚,初戰吳軍失利,最主要的是戰船“餘皇”號被楚軍繳獲。或許這就是吳王僚希望的結果,吳軍稍稍失利,不傷元氣,但丟失先王的“餘皇”戰船,公子光按軍法嚴處,其政治生命就結束了。

公子光經過短暫的慌亂後,迅速召開陣前會議,與諸將領曉明厲害,制定反攻方案,一舉奪回“餘皇”號,還一舉擊潰了楚軍。

其次是吳楚雞父之戰,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得知吳軍進攻州來,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叫令尹陽匄(子暇)帶病督師。吳王僚採納公子光的建議,趁楚國令尹軍中死去之機,迅速向楚聯軍逼近,到達雞父戰場後的次日即發起攻擊,利用當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條件(古代晦日不打仗),乘敵不備,以奇襲取勝。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分兵力首先來進攻胡國、沈國和陳國的軍隊,打亂其他諸侯國軍,再集中兵力攻擊楚軍主力。

雞父之戰的勝利為公子光建立起巨大的個人聲望,也成為了他日後問鼎吳國權柄的政治資本。

第三是吳楚“蠶桑之戰”,同樣是公元前519年,另外一個方向,吳楚交界的卑梁城,吳國的少女和楚國的少女採桑葉的時候發生了爭執,繼而引發家庭的毆鬥,村落的械鬥,最後引發邊境衝突。《史記》記載“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最終吳國又擊敗了楚國,“取兩都而去”。最後“楚恐,城郢”。意思是楚國連連戰敗,開始修築加固都城郢的城牆了。

吳王僚肯定也發現了,公子光屢立戰功,功高震主,恰巧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卒。吳王僚想趁楚國國喪,派自己的兩個兄弟掩餘和燭庸帶兵進攻楚國,同時使季札於晉,出使中原,觀諸侯之變。

從吳王僚的角度,吳國連連對楚用兵都佔上風,這麼容易立功的機會不能再給公子光,留給了自己的兄弟,把公子光留在了吳都。但是這一次吳王僚算錯了,楚軍“發兵絕吳後,吳兵不得還”。楚軍知道正面打不過吳軍,但是這次斷吳軍的水陸糧草,抄後路還是很靈活的。

政變的時間窗口轉瞬即逝,吳王僚的兩位兄弟和吳軍主力在前線進退維谷,德高望重的四叔季札身在中原,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加大了策動政變的步伐,邀請吳王僚到府中吃烤魚,派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是為闔閭。

春秋時吳王壽夢的長子嫡孫為什麼要靠政變上臺?

歷史的空白太多

古代名人生卒年份常常缺乏記錄,即便史書記載了去世的年份,而生的時間則多是個問號,比如這位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闔閭,他在位二十年,人們知道他去世時間是公元前496年,闔閭出生的時間並沒有確切的記載。

我們假設壽夢二十五歲生諸樊,諸樊二十五歲生公子光,三伯父餘昧去世時,公子光已經四十三歲,因為後面吳王僚還在位十三年,公子光登基年紀也太大了。除非我們設想諸樊有多個兒子,公子光是比較小的一位,餘昧去世時公子光三十多歲,顯得更加合理一些,吳王僚在位十二年,闔閭安排專諸刺殺王僚之後,他在公元前515年登基的時候年齡介於45-50歲之間是很正常的,因為二十年後檇李之戰中,六七十歲的一代雄主闔閭被越國大將靈姑浮擊傷而死,也比較合理。

司馬遷記載“壽夢立而吳始大”,東南小國勾吳從泰伯立國之後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為中原諸國所忽視,直到十九世吳王壽夢即位才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吳王壽夢生於公元前620年,在公元前585年(周定王二十一年)即位,死於公元前561年(周靈王十一年),其後三個兒子先後為王,長子諸樊從公元前560到公元前548年共在位十三年,次子餘祭從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544年共在位四年,三子餘昧從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7年共在位十七年。餘昧的兒子吳王僚從公元前526年到公元前515年在位十二年。吳王闔閭從公元前514年到公元前496年,在位十九年,吳王夫差從公元前495年到公元前473年,在位二十三年。

春秋時吳王壽夢的長子嫡孫為什麼要靠政變上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