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敏教授团队在国内眼科最高级别期刊发布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临床研究成果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敏教授研究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被国内眼科最高级别期刊——《中华眼科杂志》收录并在网络上预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敏教授团队在国内眼科最高级别期刊发布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临床研究成果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人体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肺炎。疫情早期,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中均观察到以结膜炎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有专家在《柳叶刀》发文指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眼表传播的方式不容忽视,国内几个眼科研究团队均在COVID-19患者的泪水及结膜囊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传染性之强众所周知,眼睛结膜是暴露在外的黏膜组织,更容易接触到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作为眼科医师,更关注的是新冠病毒接触结膜之后是否容易出现结膜炎的临床表现,COVID-19患者是否会普遍合并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是否会出现大批新冠病毒相关的结膜炎的患者就诊于眼科门诊而导致类似“红眼病”的爆发趋势。

李敏教授带领的眼科团队对81例确诊COVID-19的患者进行了眼科会诊,筛查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患病情况。该团队对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做出了定义:有结膜炎的临床表现(具有症状或体征之一)且结膜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研究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中未见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其患病率较低。

该研究成果与已有的其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在全国8万余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报道合并结膜炎的病例数较少,结膜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结膜炎病例屈指可数,说明临床上观察到的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并不多见。这对在疫情期间对眼科医师和普通民众对病毒性结膜炎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消除民众过度担忧带来的恐慌,也可为今后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COVID-19患者出现结膜炎不代表就是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疫情期间眼科门诊也没有出现结膜炎爆发趋势,眼部结膜粘膜组织虽然暴露在外,但只要避免用手接触眼部,新冠病毒通过空气和气溶胶方式感染结膜是相当少见的,不是在隔离病房高传染性区域不必防护过度,不必哄抢护目镜。

此次研究以广西“小汤山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临时应急病房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研究人员深入抗疫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收获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李敏表示,自2020 年1 月26 日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举全院之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交给的建设临时应急病房和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创造了广西治愈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例数和重症例数最多、零死亡以及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佳绩,展现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担当。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医院总结了定点医院的建设、管理经验、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经验并推广。李敏团队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眼科诊治经验并通过发表论文、编写书籍、开网络培训班等形式与大家分享,希望共筑疫情防控战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专家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敏教授团队在国内眼科最高级别期刊发布新冠病毒相关性结膜炎临床研究成果

李敏,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硕士研究生导师、MPH硕士,留学德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视光科主任,广西眼科中心主任,广西视光中心主任,广西白内障手术复明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第八届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西眼科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任《眼科学》(英文版)、《广西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等杂志编委。获得中华眼科学会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广西优秀医师奖等。


文稿作者:秦晨、蓝倩倩/文 蓝倩倩/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