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採訪 / 吧啦、阿筆

作者 / 吧啦


“事可以去到多遠,不可以太過計算”。


這是一個對市場沒有多大感知,也沒有多大欲望的影視創作團隊。他們說,做好創作者的本分,其餘交給平臺和觀眾,出圈與否,不是他們最需要在意的。


這個團隊很幸運,遇上了香港電視頻道的新生力量ViuTV和向來青睞港劇的優酷。據介紹,《嘆息橋》屬於優酷的全資投制,團隊在創作上,擁有非常高的自由度。


與幸運相對應的是《嘆息橋》不俗的成績單。一經上線,就斬獲8.8的豆瓣高分,甚至有聲音稱這是區別於經典港劇的新派港劇。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這不是《嘆息橋》團隊第一次在影視領域取得令團隊驚喜的成績。在此之前,另一個劇集作品《瑪嘉烈與大衛綠豆》雖然小眾,但也獲得了8.9的豆瓣高分。


可誰能想到,連續兩個影視作品拿到豆瓣評分8.8分以上的幕後團隊,竟然是一個從廣告行業掉頭來到影視行業的新人團隊。這個團隊全部由香港人組成,核心成員包括導演楊承恩、李紹波和編劇黃綺琳,以及一名明星監製兼男主角林保怡。


楊承恩和李紹波都是香港廣告行業出身的導演,拍攝過無數廣告短片,在業內被稱為二五和肥波。機緣之下,合作多年的他們為香港Viu TV電視臺拍攝了第一部影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綠豆》(下稱《綠豆》),從此正式涉足電視行業,將廣告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影視領域。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編劇黃綺林開始了與他們的合作,而且一合作就是連續兩部作品。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瑪嘉烈與大衛:綠豆》劇照)


帶著對新晉團隊的好奇,娛樂產業(ID:yulechanye)和這個年輕的團隊聊了聊,既關於創作,也關於《嘆息橋》團隊作品最喜歡探討的人性。


不按牌理出牌的鏡頭語言


相信很多第一次看《嘆息橋》或者《綠豆》的觀眾,都會驚訝於片中的拍攝手法和畫面構圖。


這部劇大部分畫面都由固定鏡頭完成,很少出現影視劇常見的推拉和平移鏡頭,再加上大量極度對稱的構圖,讓觀眾彷彿在欣賞一場藝術攝影展。


也正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拍攝手法,讓不少觀眾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觀劇新鮮感。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嘆息橋》劇照)


Q:很多網友都評價說這部劇的畫面構圖很有意思,鏡頭語言是怎麼考慮的?


導演:

我們都是做廣告出身的,而廣告往往需要在30秒裡就講完一件事,每一份每一秒每一幀畫面,都要講故事。因此,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都希望做到最好。當我們來到影視行業,就會想到用特殊一點的拍攝手法。其實這種手法很多人都見過,可能在其他國家,其他類型的作品都出現過,只是在電視劇上比較少見,觀眾就覺得比較有新鮮感。


Q:這部劇和過往的港劇是不一樣的,有沒有考慮過喜歡這部劇的觀眾會是什麼樣的人?


編劇:我有看豆瓣上的一些評論,我發現內地的觀眾在這方面很厲害很細心,很多細節他們都看出來了。


導演:我們經常都會考慮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因為在我看來,觀眾是被動的,我們做創作的才是主動的。我們沒有想說用特定題材來吸引特定觀眾,其實給觀眾帶來一些他們平常看不到的東西,不同的題材,反而更能帶來衝擊力。


當然我們也會很想知道劇出來之後,觀眾的反應到底是喜不喜歡。因為這個對於我們以後的創作也是很有幫助的。相比過去的觀眾,現在的觀眾其實思考會更多,他們看一部劇之後會自己去思考,去分析。


所以當我們知道觀眾這麼用心看的話,就會覺得(創作人)在創作方面可以大膽一點,也可以用比較深入的題材,讓觀眾看的時候更加開心、回味。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嘆息橋》劇照)


關於市場方面,因為其實市場裡面有不同類型的人——當然這是一個比例的問題,可能不同市場的比例不一樣。作為創作人,我們希望寫出來的故事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看了都會有共鳴。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林保怡給導演的使命,就是要尊重觀眾,相信觀眾。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創作空間,要做到最好。不要因為擔心觀眾看不明白而影響到創作。我們都相信,只要用心去看的話,觀眾一定會看明白,所以在創作上也就堅持這個方向。


Q:這部劇在內地反響很不錯,有預料到這種情況嗎?


編劇:我知道兩位導演可能比較有信心,但其實我自己本身挺擔心。現在看起來這個反應挺好,我也挺驚喜的。和內地平臺合作,我們寫故事的時候也是寫自己比較熟悉的題材,關於我們周圍的故事,所以也沒有寫一些很偏向某個市場的故事。


導演: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兩個導演對於劇很有信心,但其實我從來沒講過為什麼我這麼有信心。其實我是對於黃綺琳(編劇)很有信心,因為我們都接觸很多不同的劇本,但是黃綺琳的劇本在我眼裡是和所有人都不同的,甚至我會覺得她能夠寫的,不是很多人都寫得了的,所以我的信心很多是來自我對劇本的信心。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嘆息橋》劇照)


Q:這種拍攝手法此前在電視劇領域不常見,會否擔心存在觀眾難以接受的風險?


導演:嚴格來說確實挺冒險的,但實際上最冒險的是平臺。ViuTV幫助了我們很多,優酷也給了很大的鼓舞。


現在來看,觀眾的反應給了很大信心,我們願意相信觀眾。這麼多年以來,觀眾已經看了很多不同的劇集,現在他們追求的東西已經不同了。


人性是取之不盡的題材是講不完的故事


用日本懸疑小說常用的敘事視角來講故事,每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這是《嘆息橋》另一個讓觀眾充滿新鮮感的地方。這種近乎羅生門的敘事方式,也給整部劇畫上了一層懸疑的色彩。


據說《嘆息橋》在拍攝的時候,演員們就像玩“劇本殺”一樣,只拿到了自己角色的劇本。對此,主創團隊有很明確的目標:希望演員就像在生活中一樣,對接下來的內容是未知的視角。


而這也恰好完成了主創團隊最想表達的點之一:回憶起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都會有不同的記憶。


這也是主創團隊總想探討的一個話題——人性。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嘆息橋》劇照)


Q:內地和香港觀眾對於這部劇產生共鳴的點有不同嗎?


導演:其實我們之前拍的《綠豆》也好,《嘆息橋》也好,本身我們在創作的時候,沒有明確要面向內地觀眾還是香港觀眾,希望可以國際化一點。香港在整個世界裡很小,我們想講一個關於這個小地方的故事給全世界人看,希望我們所講的故事能讓全世界的人都有同樣的感覺。


Q:用羅生門的方式講故事,最困難的是什麼?


黃綺琳:劇本方面,因為不同角色的記憶是不同的,我們這一次是寫很多版本給到不同的角色,比如說別人眼中的何樂兒和李子勇眼中的何樂兒不一樣,這就有兩個何樂兒的存在,所以我們這一次關於人物的變動增加了很多倍功夫。然後其實演員也很辛苦,他們永遠不知道這場跟下一場是不是連續的,因為劇本看上去很複雜。


導演:拍攝方面,這次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因為同一場戲可能要拍兩三場。舉個例子,李子勇眼中看到的方小薇,跟何樂兒眼中看到的方小薇不一樣,所以可能這場戲要分別拍李子勇和何樂兒視角中的方小薇這個角色。另外美術方面可能做的衣服也會不同,各個細節要做的工夫也比較多,所以整個團隊要做的東西也會比較多。


整體上,這個劇比一般的劇多用了50%的資源。比如說一個場景拍兩次,像衣服也可能會多做一套等等。但因為多了優酷,我們獲得的資源也比較多。比如說從美術、製作、拍攝等方面,我們可以把整件事做的更好,就像我們可以直接去到比利取景。


團隊很幸運,這一次ViuTV和優酷在創作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度,所以我們就有空間可以自由發揮。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在比利時取景)


Q:幾位主創會不會打算拍攝更多樣化的題材,就是不侷限於講像《綠豆》和《嘆息橋》這種探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


導演:我們兩個不會想重複以前做過的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人性,我們還是會想反覆講關於它的故事。其實所有故事都會包含人性,只是題材不一樣,可能是懸疑,也有可能是其他,我們相信不同的民族、種族都會有共通之處。我們也在考慮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人性。


但人和人相處本身離不開情,所以我很想講人與人之間關於情的事,《綠豆》是講愛情的,但我覺得《嘆息橋》並不是只講愛情,而是講各種情。


編劇:剛好我們都比較喜歡真實的表達,不太想要浪漫或者戲劇化的呈現,想要呈現不同面的人。


Q:這部劇的結局雖然是開放式的,但整體還是略顯悲觀,是有意做成悲劇的嗎?


導演:我個人覺得這個劇比較悲觀。只是在嘆息橋,並不是有意做成悲觀,我們希望用最真實赤裸的方式呈現,讓每個觀眾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會有一種羅生門的意味在裡面。我們是希望觀眾可以在嘆息橋裡找到不同類型的人。


Q:《嘆息橋》用了很多生面孔的香港演員,會不會也是為了讓觀眾產生新鮮感?


導演:有一些演員我們是合作過的,他們在內地算生面孔,但其實在香港已經是很有經驗的演員了。只是香港市場比較單一,很多年輕演員都缺一個機會。我們也覺得,既然有人願意給我們機會去嘗試,那我們也很願意去給新人一個機會。


編劇:我寫年輕角色都時候,也希望可以由香港的年輕演員來演繹,不用專門寫一些中年或者老年的故事,可以很自由的去嘗試。


《嘆息橋》導演、編劇採訪| 非典型港劇的“一聲嘆息”

(《嘆息橋》劇照)


區別於傳統港劇的拍攝手法、敘事方式、演員班底,《綠豆》和《嘆息橋》完全脫離了內地觀眾對於港劇的印象框架,成為近幾年難得一見的高分小眾港劇。港劇終於不完全是由警匪、律師、商界精英、市井街景這些傳統港劇常見元素組成的模板。甚至有觀眾認為,這或許會開創港劇的另一種潮流。


但主創團隊一致認為,這種類型的劇集,不會成為港劇的新潮流。在他們眼裡,不論是《綠豆》還是《嘆息橋》,都有很多傳統港劇元素在,只是用了不同的拍攝手法和不同的切入點去講述同一件事,觀眾在看的時候,產生了不同的感覺。“這種拍攝手法只是想讓觀眾擁有多一重選擇。”


“雖然國內競爭很大,但平臺給到的機會和空間,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未來劇集的發展方向肯定是五花八門的。”


(以上Q&A內容整理自六家媒體群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