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說起日本,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要說起日本的地理行政劃分,沒有人不知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四個大島,這也是其他國家對日本地理的基本認知。但是日本人自己卻對另一種地理劃分更為熟悉。

那就是被稱為“八地方區分”的劃分概念,依照日本各地因歷史、文化、經濟發展、交通建設等的不同而逐漸形成的當地居民意識,將日本全國劃分為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地方等八大區域。類似我國的華北、華南、華東、東北、西北、西南六大區域劃分。


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日本八大地方


這八大區域下分1都、1道、2府、43縣等47個一級行政區劃。那麼,日本的行政區劃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而形成的呢?

在日本古代,尚形不成正式的行政區劃,最初的日本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小型奴隸制王國,國號都很奇葩,比如狗奴國、熊襲國等等,這些小國接受一個叫作邪馬臺國的共主治理,邪馬臺很可能是大和國的前身,最初它在九州島,後來遷徙到本州中部。

公元645年,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開始調整各處的國、郡、裡三級區劃,而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的五畿七道的行政區域劃分,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才廢止,歷時上千年,奠定了日本行政區劃的基礎。

“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五個令制國,具體指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為京都所在地。全國以畿內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向各國國府的交通聯絡地區,劃為七道。

“七道”構成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因仿中國唐制,皆以“道”稱之,共分為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下分六十三國,連同五畿,共六十八個令制國,號稱“日本六十餘州”。


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五畿七道


這六十八國分別是:畿內: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攝津國。

東海道:伊賀國、伊勢國、志摩國、尾張國、三河國、遠江國、駿河國、伊豆國、甲斐國、相模國、武藏國、安房國、上總國、下總國、常陸國。

東山道:近江國、美濃國、飛驒國、信濃國、上野國、下野國、陸奧國、出羽國。

北陸道:若狹國、越前國、越後國、越中國、加賀國、能登國、佐渡國。

山陰道:丹波國、丹後國、但馬國、因幡國、伯耆國、出雲國、石見國、隱岐國。

山陽道:播磨國、美作國、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安藝國、周防國、長門國。

南海道:紀伊國、淡路國、阿波國、贊岐國、伊予國、土佐國。

西海道:筑前國、筑後國、豐前國、豐後國、肥前國、肥後國、日向國、大隅國、薩摩國、壹岐國、對馬國。

熟悉日本戰國時代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對這些地名已經爛熟於心了。


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日本六十餘州


這個五畿七道六十八國的劃分,在日本持續了一千餘年,構成日本行政歷史的主體。

此外,在明治初期,陸奧國被分為陸前國、陸中國、陸奧國、磐城國、巖代國5國,出羽國被分為羽前、羽後兩國,並將蝦夷地方改為北海道,設11國。

北海道:渡島國、後志國、膽振國、石狩國、天鹽國、北見國、日高國、十勝國、釧路國、根室國、千島國。

五畿七道加上北海道,又有“五畿八道”的合稱。

五畿七道和令制國制度,奠定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都道府縣劃分的基礎。

自公元12世紀之後,日本天皇及公家的權力日益落入關東集團為代表的武士階層手中,各地出現了強大的武家大名,他們以向東北征討蝦夷人的徵夷大將軍為首領,架空天皇及公卿的政治權力,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於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之上,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成為日本具有特殊國情的獨特傳統。

從室町幕府中期以後的戰國時代開始,各地大名的轄區成為事實上的行政區劃,各個令制國官員僅為空頭,各國名為政區,實為地域名稱,大名的轄區或大或小,日本日益向封建割據的方向發展。

公元1616年,最後一個幕府政權——江戶幕府終於統一了全日本,為日本帶來了二百餘年的安定與繁榮。江戶幕府有著自己獨特的行政劃分。

江戶幕府以各令制國為基礎,將其根據各地大名的勢力範圍,將各國各郡劃分給各大名,號之為“藩”,大名稱為“藩主”,石高一萬石以上者皆稱為大名,這些大名的領地或大或小,或轄一國至數國,或僅僅轄一郡,基本上按照戰國時期達成的既定割據線來劃分,江戶幕府三百年,前前後後存在過的藩大概有五百多個,平均下來的話,每個時期平均保持有二百七十個左右的標準數,號稱“江戶幕府三百藩”。


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密密麻麻的江戶各藩


在這一時期,原來的五畿七道和六十八國日益地域名稱化,各藩成為事實上的行政區劃,各藩犬牙交錯,大小不一,如作為外樣大名的薩摩藩轄有薩摩、大隅兩國,而福岡藩轄有筑前一國,而清末藩、巖國藩等小藩僅僅轄有相當於一二郡之地,且飛地眾多,各藩之間進行跨境長臂管轄者比比皆是,嚴重阻礙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9世紀中期以來,日益腐朽的江戶幕府越來越不適應時局的變化,終於在1867年的倒幕之戰中被推翻,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各藩均被廢除,以“版籍奉還”的形式將國土收歸天皇和政府所有,明治政府展開了廢藩置縣的運動。

1871年11月,日本實行改置府縣,對府縣進行統一、廢除,合計共設三府七十二縣,到1890年調整為三府四十三縣,右中央政府任命府縣知事。此後一百餘年間除東京府在1943年改為東京都外,日本本部沒有大的變動。

現在的日本全國由1都即東京都,1道即北海道,2府即大阪府和京都府,以及43縣組成。

43縣分別為: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秋田縣、山形縣、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新潟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山梨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高知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沖繩縣。除了沖繩縣是眾所周知的琉球群島外,其餘各縣都在日本傳統的三島範圍內,北海道沒有縣的區劃。


五畿七道與廢藩置縣,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演變的?

日本現代行政區劃圖


至今,你仍然能夠從各縣的區劃中看出原來六十八國的輪廓,如茨城縣即原常陸,神奈川縣即原相模國,山梨縣即原甲斐國,高知縣即原土佐國,滋賀縣即原近江國等。想那戰國大名,勢大者也不過相當於中國一縣之地,後期出現了諸如毛利、島津、後北條這種大約相當於一個大型地級市的大大名,那時候已經快要統一了。

不過不得不說,日本此國雖小,但畢竟小而精悍,在這樣一塊狹小的區域裡,硬是發展了兩三千年,別的不說,倒也真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朵特殊的奇葩。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