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雖然已大結局,但劇中把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演的淋漓盡致。宋倩為了讓英子能夠更好的學習,辭去了工作,無死角的照顧英子,但英子感受不到宋倩給她的愛,最後英子為了逃離媽媽而選擇了離家遠的大學。宋倩對英子的愛不是“真愛”。

  • 是依賴性的愛

英子可以說是宋倩的“精神寄託”、“支柱”,宋倩做的所有都是圍繞著英子,把人生的所有意義都寄託到了女兒身上。

對英子是百分之百的依賴和佔有,基本的日常對話就是:“你是媽媽人生的全部,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媽媽最愛的就是你……”;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我們通常會把這種依賴誤以為是愛,這不是愛,是對孩子無限的傷害。

  • 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愛

儘管英子是高材生,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宋倩卻仍然不滿足。當孩子考到全班第二時,宋倩卻冷冷的說一句:“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總之,媽媽的期望像一個黑洞,無論孩子怎樣奮鬥,都無法滿足。媽媽永遠沒有好臉色,孩子的努力永遠不夠。

  • 是犧牲者討債的愛:

“為了你,我辭去了工作。”

“為了你報考大學的事,我四處去求人,請人吃飯,託關係,幫你問。”

“我為了你一大早起來給你蒸燕窩。”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宋倩把為了英子犧牲的一切掛在嘴邊,抱怨孩子沒有償還這些“債務”。宋倩不是“真愛”英子,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宋倩對英子的愛就是“非愛行為”。

什麼是“非愛行為”?

所謂的“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宋倩對英子這種依賴性的愛、永遠無法滿足的愛、犧牲者討債的愛,喬衛東無原則的愛都是屬於"非愛行為”。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父母以這種方式對孩子表達愛,只是不想讓孩子走太多彎路,可是人生沒有真正的彎路可言,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都是走盡了失敗的道路後才有所建樹的。那是什麼原因讓父母用“非愛行為”的方式替孩子鋪好通往“地獄”的道路?

01.把“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是現實中的父母角色與理想中的父母角色內化,當我們為人父母時,這個“我”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非愛行為”的父母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按照自己潛意識裡的意願給孩子愛,她根本看不到孩子的成長需求,而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內在的小孩”。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有次,我跟一位家長聊天,她說:“我家女兒已經堅持畫畫3年了,但這段時間她非常反感畫畫,怎麼勸都沒用。”我說:“你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畫畫?剛開始孩子學的時候好像就不怎麼感興趣。”家長說:“小時候我有畫畫天賦,很喜歡畫畫,但是因為自己住在農村,沒有興趣班,所以一直沒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和興趣。女兒上幼兒園時,畫了一幅畫我覺得孩子也有天賦,所以就堅持讓孩子學畫畫。”

其實這位家長,她就是把“內在的孩子”投射到了現實中的孩子身上,因為小時候發現自己有畫畫天賦時,是想向畫畫方面發展的,但是自己沒能實現。所以她把畫畫這個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畫畫是好的,嚴格要求孩子,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意願生活、學習最後就會變成“非愛行為”。

02.把孩子當體現“面子”的工具。

有人在知乎上問:中國父母最喜歡聊的話題是什麼?答案:孩子。更精確點說,是“優秀的孩子”。

在朋友圈,聊天群裡,談話中,聊的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這個學習上了什麼補習班,這個學期考了多少分,每逢佳節必聊孩子。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講面子”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民族心理。炫耀孩子的行為反應了中國人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理,丟面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父母認為:你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面子。只許比別人強,不能比別人弱,否則就是丟了我的臉。

因為父母把孩子當體現“面子”的工具,所以會非常嚴苛的要求孩子,父母會不自主的把自己當“債主”,認為只有孩子給我們爭奪到“面子”才算對得起父母。這時父母就會要求孩子必要要考高分、上重點學校、重點班級,父母的愛就會變成“非愛行為”,給孩子戴上了心靈的桎梏。

03.父母對孩子有“過度補償心理”。

電視劇《小歡喜》喬衛東和宋倩離婚,因為宋倩是一個控制慾強的媽媽,對英子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喬衛東為了讓孩子能夠放鬆,自己離婚對英子造成了影響,所以喬衛東為了彌補英子,選擇了做“女兒奴”。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喬衛東為了女兒選擇搬回小區,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義無反顧的支持女兒的興趣愛好,給她買樂高,帶她去吃媽媽不讓她吃的東西。在緊張學習的節骨眼上,竟然還支持英子曠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喬衛東對英子的愛含有補償心理,而且是“過度補償心理”,變成了沒有原則的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想要什麼就給孩子什麼。很多人把這種感情當作一種富有犧牲精神的值得稱讚的“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這種愛是“非愛行為”,深深隱藏在“愛”的旗號背後,是施“愛”者對受“愛”者強烈的控制慾望。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父母“非愛行為”是一種傷害,只是它裹上了糖衣包裝而已。那父母的“非愛行為”到底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

01.“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就是以“愛”的名義對英子高要求、高標準,所以導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鬱,嚴重失眠,精神恍惚,想自殺。英子她承受不起父母對她過多的要求和期望,這些期望會讓孩子“窒息”,迷失自我。可見,父母的“非愛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02.“非愛行為”會弱化孩子的各項能力

我記得《少年說》有一個高二的學生上臺對爸爸媽媽上臺說:“我經常說我是一個“高商低能”的人,我只管吃,他們只管夾,導致我現在都不怎麼會用筷子。初二才嘗試讓我自己床衣服。前幾天,他們才開始讓我自己倒熱水;高二了,每次出去玩,他們都會接送。在家裡,就連插個電源都怕我一不小心就觸電了。”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因為媽媽懷她不容易,所以直到高二父母還不肯完全放手讓孩子去做。父母無原則的愛也是對孩子的“非愛行為”,導致了她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差。

心理學家提出幾種對孩子發展特別有幫助的能力,其中獨立意識是最重要的一種。獨立意識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日後個人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媽媽的“非愛行為”會弱化孩子的各項能力。

03.“非愛行為”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

英子對宋倩也有怨恨,曾幾次表示討厭媽媽,考南大也是為了逃避宋倩。朱媽媽和宋倩的這種“愛”,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有,正是因為這種“非愛行為”,很多孩子都是一邊恨著父母一邊長大的!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不少人都曾被父母以愛之名控制,傷害著自己的孩子。

想讓孩子真正的快樂成長,父母就要把“非愛”轉變為“真愛”。所謂的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尊重其人格,在能力範圍內滿足其正當的需求,引導其朝著適合他的方向發展,而不求私慾之利。那怎樣才能做到真愛呢?

01.打破“親子一體性”的教育誤區,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是你的孩子,但她也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向宋倩那樣掌控者孩子的人生,不能向朱媽媽那樣處處都要干涉。而嗯哼的爸爸媽媽杜江和霍思燕卻能夠更好的做到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嗯哼曾經參加《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就展現出了自己的魅力,情商高,人緣好,會賣萌。而參加《媽媽是超人》時,就特別能夠展現出是一個十足的小暖男啊,很多人都很好奇,霍思燕和杜江是怎麼把嗯哼教育的那麼好的?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霍思燕說:“她從來不強迫嗯哼,當孩子不想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捐出去時,我告訴他,你自己的東西,你有權利做主。”霍思燕和杜江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夢想是我自己的,與你無關,你只管天真的做夢,只要是你,高興就好。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孩子其實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卻並非從你們而來。

所以我們應該打破“親自一體性”的教育誤區。

02.距離產生美,要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稍微有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最近熱播的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媽媽從小不讓兒子做家務,把自己當成兒子的貼身保姆,干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朱媽媽的一生都像是為了兒子而活,但朱雨辰卻認為“媽媽會把我搞死”。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就是因為朱媽媽控制慾太強,不懂得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帶給了朱雨辰不少輿論和痛苦。

所以我們要學會放手,學會和孩子保持距離,讓孩子自我學習、自我選擇、自我承擔、自我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

03.給孩子心理預期,告訴孩子有些經歷是你必須要承擔的。

曾看過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期,有一名七年級的學生小付,提出不想做家務的要求,被媽媽睿智回懟,引來了媽媽們的點贊。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小付抱怨說:“媽媽借學校要求8小時社會實踐的機會,“逼迫”自己包攬家裡的家務活。”問媽媽能不能別在逼他做家務了!沒想到媽媽直接回絕:“當然不可以。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兒子已經長大,應該開始學習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學做家務,分擔家庭重任,不光不會影響學習,更會起到促進作用,還會培養他的責任感。”付媽媽的教育方式真的值得我們每個父母學習。

她告訴孩子,有些東西你必須去承擔,媽媽應該激發孩子的勇氣,孩子的責任心。其實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他們能夠承受、承擔的能力有時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倩是真愛英子?錯,這是“非愛行為”,這種愛會讓孩子“窒息”

世界上,父母的愛最為深厚綿長,但若用以“摧毀” 一個孩子的人生,也最霸道無情。愛是什麼?是尊重、理解、平等、欣賞、包容。只有給到孩子“真愛”,才能夠將愛的目的和行為統一,孩子才能帶著父母的愛健步前行!

參考資料:

《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