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口眾多的阿拉伯人打不過人口較少的以色列人?

於無聲處34


因為以色列背後是美國,而阿拉伯人因為宗教教義問題,並不團結。所以阿拉伯人才打不過以色列人。

中東戰爭並不是簡單的一場國家獨立、民族獨立戰爭。

在一戰結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掌控中東地區利益的是英國。英國人把猶太人緩慢地運到巴勒斯坦,也就是現在以色列的腹地,頗像是一種新的殖民方式。

二戰後英國的工作由美國接管,本質上講,以色列就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一個警察局,無論以色列死多少人,都和美國關係不大,但是以色列得到的每一筆利益,美國都能得到好處。

站在以色列背後的是美國。這個並不難理解。

所以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獨立的是美國,給與以色列在中東戰爭經濟援助的也是美國,輸送武器彈藥的還是美國。

在那個美蘇爭霸的時代背景下,站在美國對立面的蘇聯,自然支持阿拉伯國家。

對於以色列來說,打輸了就被滅國,打贏了就活下去,中東戰爭的意義就是生存。

但是對於阿拉伯國家來說,中東戰爭更像是私利的爭奪。

以色列成功建國,原先的巴以地區以色列拿了一多半。留給阿拉伯的只剩下一小半,還不如聯合國劃分的一半。

阿拉伯國家覺得自己太可憐了,決定聯合起來再和以色列開戰。

在打敗以色列之前,阿拉伯各國更想知道誰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各國中的各派,也想知道誰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阿拉伯國家拒絕了聯合國分治方案,並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導致擬建的“阿拉伯國”夭折。從這一刻開始,就代表了阿拉伯國家的“內戰”開始。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或許在阿拉伯拒絕聯合國建立“阿拉伯國”為私利爭鬥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中東地區的局勢。


知I簡


五次中東戰爭,相當於一個初中生分五次暴打了一群人心不齊的小學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和以色列的兵力均在三萬人左右,後期通過擴軍,以色列兵力達到十一萬,阿拉伯聯軍約五萬五。

雖然以色列在後期有了兵力優勢,但在裝備方面,還是阿拉伯聯軍佔優。當時西方普遍不看好以色列,認為以色列必輸,阿拉伯聯軍將在兩週內解決戰鬥。

然而事實證明,西方專家看走了眼。因為以色列人對這場戰爭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保家衛國。不是生就是死。所以戰爭期間,以色列軍人都爆發了極強的戰鬥意志。

反觀阿拉伯聯軍,雖然有裝備優勢,但阿拉伯國家的目的不明確。開戰之後,都在各自搶地盤,埃及搶了加沙地區,約旦搶了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搶了巴勒斯坦的北部。

戰爭結束後,巴勒斯坦相當於被以色列、敘利亞、埃及、約旦,四家瓜分了。四家都是勝利者,唯獨巴勒斯坦人民是失敗者。

如果按照聯合國決議,巴勒斯坦人民早在1948年就可以建國,然而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都還沒有完成建國。這就相當於是中東版的涼茶大戰,加多寶和王老吉打仗,和其正莫名躺槍。

一邊是抱著國家生死存亡信念參戰,一邊是抱著摟草打兔子的想法參戰,阿拉伯聯軍要是打得過以色列。打得贏才怪了。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中東各國開始鬧革命。

其中埃及在1952年推翻了國王統治,革命者納賽爾成為埃及新領袖。

納賽爾這個人,必須要承認,他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他上臺後,埃及呈現出了一種難得一見的朝氣。當時的埃及,大力推進國家搞工業化,修築了很多大工程,比如說,著名的修阿斯旺大壩。

不過,搞國家工業化是要錢的,修建阿斯旺大壩這種大項目也是要錢的。而埃及當時偏偏就缺錢。於是,納賽爾就盯上了蘇伊士運河這顆搖錢樹,帶領埃及人民從英法手裡強行收回了運河。

我們知道,二戰之後的英法,盛極而衰,早已經不復當年之勇。當時的世界霸主,是美國和蘇聯。英法想搶回運河,那得先看人家美蘇的臉色行事。可美蘇又明確表態,不支持英法對埃及動武。

既要搶回運河,同時又不能直接動武。於是英國和法國想了個主意,就是僱傭以色列先和埃及打,然後英法再出面,藉口調停,控制運河。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慫恿下對埃及動武,接下來的七天,劇本按照英國人的設想,順利上演,以色列先動手,埃及迎戰,英法調停,埃及不幹。然後英法趁機吊打埃及,試圖武力奪回運河。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10月底至11月初,埃及被英法聯軍和以色列爆錘,短短几天時間,就死傷俘,共計一萬多人。

埃及此時才明白,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英法雖然是落毛鳳凰,但這也不是它這種小國家惹得起的。

不過,就在埃及被打得喘不過氣來時,比英法更流氓的美蘇出手了。

美蘇當時力挺埃及,其實沒別的意思,就是想告訴英法:世界現在是我們的,你們已經是過氣網紅了,哪涼快哪待著去。再敢不經過我們同意就敢亂來,當心我們削死你倆!

英法被一通恐嚇(蘇聯用核威懾,美國用經濟手段恐嚇),最後慫了。聯合以色列侵佔埃及的地盤全部奉還,蘇伊士運河,自此也不敢再要了。

這裡我們來複一下盤。

埃及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輸了戰爭,但贏了戰略。除了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交到了蘇聯這樣的大哥,獲得蘇聯援助外,埃及還通過力抗英法這兩個長期統治中東的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贏得了阿拉伯一眾國家的崇拜,成為當時阿拉伯世界的老大。

也就是說,和第一次中東戰爭一樣,埃及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仍然是獲勝者。

再進一步說,連續兩次戰爭都沒有吃虧,導致埃及人產生了輕飄飄的心態,認為帶領阿拉伯兄弟們推平以色列,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件。這就為後來阿拉伯國家輸掉第三次中東戰爭,埋下了伏筆。



1957~1967年期間,埃及帶領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一直對以色列蠢蠢欲動,嚷嚷著要對以色列動手。

按照當時分析家的分析,阿拉伯國家確實佔戰略優勢,以色列雖然有美國支持,但是阿拉伯國家也得到了蘇聯支持。更何況埃及在西、敘利亞在北、約旦在東,三國從三個方向同時包圍以色列,如果仗打得好,像以色列這種鼻屎小國,兩天就能被推平。

然而,事實證明,西方分析家這一次又看走了眼。因為以色列根本沒按套路出牌。

1967年6月初,以色列預感阿拉伯聯軍可能會對自己下手,便在阿拉伯聯軍還沒有集結之前,搶先偷襲,挑起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這一次大戰,也被稱為“六日戰爭”。

為啥是六日戰爭呢?因為以色列軍隊僅用六天時間,便用一波流空襲,帶走了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的空軍。同時陸軍突擊,拿下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也就是說,以色列一戰,就把埃及、約旦和敘利亞在之前取得的戰果,全獨吞了,並且還從埃及和敘利亞手上各挖走了一塊肉。



眾所周知,敘利亞丟失的戈蘭高地,距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只有60公里,是敘利亞的戰略要地;埃及丟失的西奈半島西側,正好就是埃及好不容易收回的蘇伊士運河。

現在以色列軍在戈蘭高地駐軍,嚴重威脅到了敘利亞。同時又在西奈半島駐軍,嚴重擾亂了蘇伊士運河的正常通行,讓埃及收過路費的生意做不成了。

敘利亞和埃及能忍下這口氣?

所以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和敘利亞就憋著一口氣,準備報復以色列。

而這場報復戰爭,就是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埃及聯合九個阿拉伯國家同時對以色列開戰。

這場戰爭,規模大的驚人,以軍總計投入兵力約40萬,阿拉伯聯軍約45萬,雙方總計投入的坦克高達5300輛,火炮2800門,各式戰機約1900架。

戰爭開打後,阿拉伯國家一度把以色列推到了絕境,打得以色列行將崩潰。但最終,以色列軍隊憑藉驚人的毅力,還是頂住了阿拉伯聯軍的圍攻。

並在美國情報部門的幫助下,從埃及軍隊的縫隙中穿插,完成反包圍,一舉瓦解了埃及軍隊的凌厲攻勢。(美國通過衛星發現埃及在西奈的兩個集團軍之間有一個縫隙,便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以色列。之後以軍從縫隙中穿插,抄了埃及軍的後路)

埃及軍隊崩潰後,這仗就沒法打了。於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只能停戰,簽訂和約。

檢視第四次中東戰爭。總的來講,這一場戰爭是平手,阿拉伯國家開始打得不錯,以色列後續的反擊也很漂亮。

以色列最後翻盤翻得非常驚險,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國的支持。戰爭打到一半時,以色列已經打不下去了,是尼克松總統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把所有能飛的東西都飛到以色列去”。這才挽救了半死的以色列。

可能正是因為在戰爭期間體會到了阿拉伯國家的戰爭體量——阿拉伯國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幾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車輪戰。這場輸了,他們隨時都可以打下一場,每一場戰爭都打死幾個猶太人,總有一天能把以色列打崩潰。

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高層就有點慫了,產生了用談判解決問題的心態。並最終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撮合下,與阿拉伯國家中影響力最大的埃及達成協議: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給埃及,雙方講和,正式建交。

這就是著名的《戴維營協議》。


埃及宣佈不打之後,弱小的約旦顯然也沒有再和以色列打下去的理由,雙方甚至連領土爭議都沒有。於是,約旦和以色列也建立了外交關係。

到這裡,當年和以色列死磕到底的阿拉伯國家中,就只剩下敘利亞了。(阿拉伯國家雖然集體仇視以色列,但真正願意出兵的國家只有埃及和敘利亞等少數國家)

阿拉伯國家集體熄火後,這個時候,巴勒斯坦的游擊隊坐不住了。為了建國,他們組織了很多次恐怖襲擊。後來大概是壞事幹得太多,連庇護他們的約旦人都受不了了,於是巴勒斯坦游擊隊就被趕到了黎巴嫩。

但轉移到黎巴嫩後,這幫巴勒斯坦極端分子仍然不老實,繼續作死,打傷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

當時以色列早就想入侵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的黎巴嫩傀儡政權。現在正好又碰上了這個機遇。

於是,以色列便調集了十萬大軍,以消滅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為名,浩浩蕩蕩殺進了黎巴嫩境內(實際上就是侵略)。敘利亞為此也調集大軍進入黎巴嫩。這一戰,便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最後的結果,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以軍逼出黎巴嫩,在黎巴嫩境內的一萬名巴解游擊隊分別遣散到約旦、突尼斯、蘇丹、埃及、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南也門和北也門,八個阿拉伯國家。

另外,前來助戰的兩萬多敘利亞軍隊和十多萬以色列軍隊,也都一併撤離。巴勒斯坦人和敘利亞人在黎巴嫩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一戰中,以色列軍隊表現出的美國高科技與以軍優勢震動了蘇聯和華約國家的軍事觀摩團,使他們意識到了蘇軍和美軍的差距。所以這也為後來蘇聯的開放政策直至蘇聯垮臺,埋下了伏筆。


總體而言。戰爭的結果,取決於參戰方對戰爭的目標和獲得目標的決心。以色列能贏下五次中東戰爭,除了第五次是因為擁有絕對實力碾壓了對手外,前四次贏下戰爭,都是因為以色列人抱著活下去的唯一信念,最終扛下來的結果。

而相比之下,阿拉伯國家則不同。他們的目標非常之模糊。有時候,他們想團結起來把猶太人推到海里去。但有時候,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又不願意執行這個計劃。因此阿拉伯國家吃癟是很正常的。

當然,阿拉伯國家在不利情況下,為了獲得與以色列和談的機會,打一場漂亮局部戰爭的能力還是有的,但這個目標畢竟小氣,存在被以色列分而擊破的漏洞。所以五次中東戰爭的結果都是以色列贏,阿拉伯國家輸。


Mer86


中東戰爭是一群惡狼和一頭獵狗之間的較量,但最終結果群狼四散奔逃,獵狗勝利了。

更形象地說,建國之初的以色列只有人口60萬,是襁褓中的嬰兒;擁有四億人口的阿拉伯國家是一群大漢。

因為剛建國的以色列,各個還沒有健全,更談不上運行。當時的以色列還沒有建立起一支正規的國防軍,以色列的全部家當:28架飛機、123輛坦克裝甲車、5門大炮、3艘艦艇。

而阿拉伯國家軍隊參戰軍隊的裝備:131架飛機、440輛坦克裝甲車、大炮140門、12艘。但這並非阿拉伯國家的全部家當,只是他們投入到戰鬥的軍備。

阿拉伯國家的綜合國力,後勤保障能力也是以色列的幾十倍,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力量對比最懸殊的戰爭。

就這樣,戰爭一開始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以色列已經丟失了近一半的國土,僅僅成立半年的以色列就要面臨亡國的危險。

可以說,第一次中東戰爭,是一場結果毫無懸念的戰爭,用腳指頭想想,也知道取勝的是哪一方。

可是戰爭結果出乎意料:以色列竟然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丟下了1.5萬具屍體,以色列軍隊有6000人傷亡。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

既然第一次較量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以色列最終都取勝了;那麼以後的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力和國力越來越強大的情況下,雖然過程驚心動魄,但取勝也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人口眾多,國力雄厚的阿拉伯國家,打不過小小的以色列,原因就如下幾個人方面。

一、猶太民族的整體素質高。

猶太民族雖然多災多難,顛沛流離,無家可歸,但猶太民族不但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民族,他們中很多商界精英,科學巨匠、哲學大師。諾貝爾獎有五分之一落入猶太人囊中,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頂級富豪都是猶太人:馬克思、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量子力學開創者波爾和波恩、原子物理學開拓者費米、創立電守恆定律的李普曼、測定光速的邁克爾遜、近代化學療法創始人之一埃爾利希無不是大名鼎鼎、耳熟能詳。

戰爭就是民族素質的較量,一支有文化、有素養的軍隊,打敗相對沒有文化、沒有素養的軍隊是順理成章的。

二、猶太人的經濟實力雄厚。

既然猶太人中那麼多成功的商人,他們的經濟實力是不可小視的,尤其是身在美國的猶太財團。

所以在戰爭爆發後,以色列軍隊得以迅速擴充和武裝,能夠打敗貌似強大的阿拉伯聯軍。

三、以色列人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

以色列人幾千年來顛沛流離,沒有沒有祖國,好不容易建國,他們個個奮勇當先,拼死保衛自己祖國,沒有一個人願意當逃兵。

戰爭爆發後,以色列危在旦夕,但沒有一個人跑路,反而在世界各地有安定生活的猶太人紛紛來到以色列,拿起武器保衛國家,這種力量令人恐怖的,強大無比的。而且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不遺餘力捐贈了很多輕型武器,很快就武裝起以色列的國防軍,提高了以色列軍隊的戰鬥力,為戰爭取勝打下了堅實基礎。

反觀那些阿拉伯國家,他們即使打敗了,也還有家有國,有退路;所以他們是各打算盤,一盤散沙。這樣一對比,以色列取勝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四、以色列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支持。

以色列宣佈建國僅僅十幾分鍾,美國就宣佈承認以色列,而這時猶太人的國名還沒有想好。

眾所周知,當時的世界上,美國是經濟和軍事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支持誰,戰爭勝負的天平就會倒向誰一邊。而且美國不是一個國家在為以色列撐腰,它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美國登高一呼,法國、捷克等西方國家立刻對以色列傾囊相助,為以色列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武器援助。

從1948年開始,美國向以色列提供各種援助高達600多億美元,並且不包括美國猶太人社團的大批贈款。軍事上,美國向以色列提供大批新式武器。從60年代起,為了跟蘇聯爭奪對中東控制權,美國更是加強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

1967年初,美國最高法院又作出允許美國猶太人擁有以色列國籍的裁決。這使以色列在需要時可徵召美國猶太人入伍。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400輛新式坦克和250架新式飛機,美國空軍有1000名“自願人員”充實到以色列空軍中。

1971年11月,美國向以色列提供5億美元的信貸,供其購置鬼怪式飛機和其它武器。在這期間,美國向以色列提供軍援的速度和規模達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而阿拉伯國家的後臺老闆蘇聯的援助卻非常不給力,不是縮手縮腳,就是斷斷續續,從來沒有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那麼及時,也沒有那麼大方。這就讓本來一盤散沙的阿拉伯陣營軍隊戰鬥力更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