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在家務農在外務工,目前把工作經驗紮根農村有前途嗎?

定志丸


農民工在家務農到底有沒有前途,這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中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但有近14億人口,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就決定了人均耕地面積少,單位面積勞動生產率低。 如果土地單靠種植糧食作物,也僅僅是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自70年代末,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搞出口創匯的外向性貿易產業。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九十年代末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取消農民的農業稅,及國家城鎮化建設。國家保障農民增收,保持農村穩定,保證農業健康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由於農業產值低,週期長的規律,農民向城市轉移。許多農村出現了“空心化”,農田拋荒,一斤糧食賣不過一瓶礦泉水,增產不增收,穀賤傷農。農村許多青年人外出打工也不願種地,農村以老年人和兒童人口居多。造成了生產和消費拉動不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樓房空無人住。農民工進的了城,融入不了城,回不了農村。毛主席曾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向農民學習,農村天地廣,大有作為。但由於戶籍的雙軌制,供求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後,上山下鄉的許多人還是回到了城市。雖然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發展的路徑還有很多,比如大棚農業,反季節種植,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種植養殖,觀光農業,農業合作社,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生產,儲存,銷售,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村的電商經濟也逐步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既要靠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比如土地流轉,金融支持,農業保險。也要依靠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資金,技術,經驗,市場等因素,缺一不可。


天漢雄鷹


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行行出人才",同樣,農村也是一樣,農民根在農村,只要利用好土地,開發好土地,把土地利用好,在土地上,大量搞好種植、養殖、合作、銷售一條龍服務,在農村成立產量銷售一體化,組成商業合作商貿圈,廣結商業奇才,利用好國家網絡,把農民的農副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可以把農村與城市的商家聯盟起來,大家一起合作,互惠互利,互利共贏,共同把農民的農作產品銷售出去。

以上模式,最好由國家地方市委和鎮政府,直至村委參與一起成立,這樣比較好管理,也容易成功。這樣,可以有效地帶動地方農民發家致富,同樣也可以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

所以,我說,農民在家務農,只要有心,有行動,努力把工作做好,形成種植、養殖規模,把農副產品銷售出去,一樣有前途發家致富。


我是小甘


農民工在家務農在外務工,目前把工作經驗紮根農村有前途嗎?

如果你能在農村整合到足夠資源這事還是有得說的。資源決定了你的一切,這是前提條件。否則,就別打什麼官腔“紮根”呀,“前途”呀什麼的。經驗財富,它要轉換成財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是僅憑“紮根”兩個字就能解決的。

人這一生說漫長卻也短暫,是要有點折騰精神的,這是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並沒有錯。可這在外務工這些年幹得好好的為什麼硬要選擇農村作為你的發展方向呢?就不能在外面乾點別的?生財之路有的是。只要你肯幹,條條道路通羅馬。

須知,農村的錢也是不那麼好賺的。又沒其它別的資源,除了土地還是土地,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再則,農村土地資源已近枯竭,有的人家也早捷足先登了,才想到農村發展是不是有點“馬後炮”?一句話:資源整合在當下農村,難!這不是給你潑冷水,只是提個醒,要有思想準備。

講了這麼多,你覺得“把工作經驗紮根農村有前途嗎”?心存高遠還得腳踏實地,“狂熱心”千萬不可取。

【以上文字僅代表個人看法,只是就事論事提個醒,無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