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須“社會”

孩子,必須“社會”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開篇就有一個觀點:家長的作用沒你想象的那麼大。

作者說,家長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在基因。

後天環境中,家長的作用,不如學校大,或者說,沒有同齡人的影響大。

這一點是存在爭議的,每個學者都可以搬出一大堆證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我個人覺得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但我也贊同作者說的其中一點——同齡人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很大。

孩子,必須“社會”


01

孩子,必須社會

我們人是社會性動物,在遠古時期,為了適應集體生活,我們發展出了一系列適應集體的情緒、生理功能。

比如,不自覺的對比,以讓自己在集體中保持相對位置。

比如,集體促進效應——人在集體中進步快,且在有人時,神經都會活躍。

我們每個人都怕自己被孤立,被集體拋棄,這會極大地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

所以,人,要融入集體,跟人互動。一個孩子,如果不能走向社會,跟他的同齡人互動,那麼,將來他過得會特抑鬱。

孩子,必須“社會”


曾經,有段時間大家給小豬佩奇安上了社會人的標籤。說她跟好友是塑料友誼,在派對上很有心機等。

人與人交往,維持表面秩序,是少不了這一套的。

孩子將來走到社會上,跟其他人互動,必須懂一些社會交往規則。

故,無論從人的發展,還是社交來往上說,孩子,都必須“社會”。

孩子,必須“社會”


02

父母,這樣幫孩子

在幫孩子“社會”上,家長提供支持。

比如,在學校不能讓孩子太邊緣化。讓他跟其他孩子不一樣,穿戴古怪。

比如,讓孩子有拿得出手的東西,這樣她會在群體中,更有信心。

這是家長可以提供給孩子的。

這讓我想起,李松蔚老師說的,跟孩子現在同一戰線上,一起去戰鬥。

不要總是在很高的高度上,頤指氣使,而是應該學會接納、共情、同頻。

做孩子成長的成就者、助推者。。

孩子,必須“社會”


最後,我還想說:家長自己,也不要太過焦慮。焦慮是會傳染的。

也會讓人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