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現在和主持人“搶飯碗”的,不只有新來的同行,還有各種以假亂真的“AI”主播。

—這是動聽學院的第137篇文章—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最近,一篇《下一波下崗的是電臺的播音主持?拯救辦法是把自己塑造成“角兒”》的文章在朋友圈持續刷屏。文章展示了兩段由AI技術生成的聲音片段,不論是充滿磁性的嗓音還是自然流利的停頓,在常人聽來幾乎都已經做到了真人水平。


其實不只是廣播電臺領域,這幾年來,AI技術在電視熒幕的運用也已經越來越成熟了。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簡單的說,AI主持人就是提取主持人的聲音文本、三維、肢體動作,然後生成的虛擬形象,你只要輸入文本或者語音信息,就可以驅動AI主播,讓Ta聲情並茂地開口說話,甚至隨意在語言之間轉換,快速輸出新聞播報視頻。


早在2018年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搜狗與新華社就聯合發佈了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

今年5月21日,新華社的新一代AI主播“新小微”全新上線,與之前推出的幾個版本的AI主播不同,這個名為“新小微”的AI主播不僅高度還原真人髮膚,在立體感、靈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等多個方面都有大幅提升,而且還能根據播報的內容,做出各種更接近於真人的姿勢和表情。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實際上,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視媒體都已經開始或多或少地嘗試在節目中運用“AI”主播技術了。比如以錢江頻道王牌主持人“範大姐”為原型,使用她的照片定製的AI主播“小范兒”。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今年早些時候,廣西廣播電視臺首位AI主播小晴登陸廣西衛視新媒體平臺,亮相廣西衛視的“戰疫情”特別報道《戰疫進行時》,為公眾播報最新疫情,解讀疫情防控政策。



“AI主播”也不只運用在新聞類欄目。像2019年的央視網絡春晚,就迎來了以撒貝寧、朱迅、高博、龍洋四人為原型的AI主持人登臺亮相。


和自己的AI同臺主持後,撒貝寧就說道,“技術的發展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我還記得五年前,我問過一位人工智能專家,主持人這個行業未來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說大概還有五年,看來現在到了我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隨著技術發展,AI主播在形象上已經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在形象上也更加“有血有肉”。可以肯定,未來必定還將有更多功能完善的AI主播登上熒幕,也讓更多人不得不對主持人行業的未來感到擔憂。


首先競爭將更加激烈。AI主播首先能夠運用的場景,就是新聞短資訊的播報。這無疑將改變目前廣播電視業態,在節約大量成本的同時,也“優化”掉了一部分重複性、程式化較強的工作崗位。

此外,培養一名有經驗的優秀主持人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但是製作一個AI主持人,你只需要在後方輸入文字就能進行24小時的實時播報,成功實現“即插即用”,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可以大大下降。

如果AI可以代替主持人和播音員,那麼播音主持專業是不是真的沒有出路了呢?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隨著節目形式發展的多樣性,觀眾對於主持人的要求也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而是將電視作為生活的調劑,因此一個節目的氣氛就尤為關鍵,一個好的主播或者主持人,往往是一臺節目控場的關鍵。


雖說現在的人工智能有著以假亂真的聲音和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AI對局勢是沒有判斷的,更不用說臨場應變,和麵對突發情況時產生解決措施。關鍵時刻,顯然還是真人主持“靠得住”。

2015年的《我是歌手》總決賽現場,孫楠突然宣佈放棄比賽,主持人汪涵在第一時間完成“救場”,不僅安慰選手穩住了局面,還預留了廣告時間給導演修改了比賽規則,堪稱當晚的最大“亮點”。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語言是思想和感悟的世界,並不一定音色決定一切,真人的優越性不止於達到專業播音標準,而在於他們往往也會帶給我們最真摯的感動。董卿在主持《朗讀者》時,往往會和嘉賓展開一段交流和訪談,她會認真仔細地聆聽對方分享的故事,配合講述做出恰到好處的回應。而這種在交流時展現出來的“溫度”,是AI機器人無法比擬的。


在電視中聽到主持人哽咽著播報地震災區遇難人數時,我們也會相應地產生共鳴,這份感情,不是AI主播能代替的。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此外,許多主持還擔任著出鏡採訪的任務,這一點是AI主播做不到的,主持人對採訪問題的微妙把控,對現場回答的剖析與深入,以及採訪之後通過歸納總結得出自己的理解,AI想要超越人類,幾乎是不可能的。

主持不是一種純粹的職業,而是一個由專業能力、學識和經驗等多種素養構成的綜合表現,AI主播目前的作用只不過取代了主持人的基本技能:信息的傳遞,說到底,決定主持人本質的是學識、素質和文化才情,而不僅僅是技能的磨練。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也許依然有許多人會對播音主持行業的未來感到焦慮,那麼在AI技術大行其道的當今社會,我們又有哪些東西,是無法被機器所替代的呢?


①聲音無法被替代。我們時常會因為一段聲音,而對一名主持人保有一段印象深刻的記憶。


語言是情感的傳遞,是依託於聲音的情感共鳴,通過主持,我們能夠感受到主持人專業的語言素養,或是多年來積累的豐富閱歷和文化底蘊。


華少能夠憑藉《中國好聲音》“神一樣的語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交給AI用同樣的語速來播報,你可能不會覺得大驚小怪;趙忠祥老師在《人與自然》中的聲音早已深入人心,假如同樣的臺詞文本交給AI來演繹,可能無法讓我們感受到那“聲臨其境”的代入感。


一段聲音,正因為它的背後是真實存在的人,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②教育無法被替代。語言教育並不是生硬的文字照搬,更在於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深度培養。


在“AI主播”概念興起的同時,我們也見證了少兒語言藝術培訓市場的日益火熱。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到孩子能說會道的重要性,對此的市場需求也在逐年上升,這也為播音主持專業提供了全新的解題思路。


而不論是線下教學還是今年格外火熱的線上教育,教學場景的一再轉變,都無法撼動真人老師的教學主體。語言教學,註定離不開真人的互動與交流。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③語言文化的魅力無法被替代。主持的魅力,不僅在於精準無失的播報,更在於對文化積累的靈活運用。即便AI主播有著遠超常人的數據庫和高速算法,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組合生成一句符合“此情此景”的妙語金句,當今絕大多數的AI主播,顯然還做不到如此“智能”的程度。


就好比董卿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驚豔的開場白,又或者是“新聞界段子手”朱廣權張口即來的押韻段子。用聲音展現語言的魅力,正是真人主持遠勝於AI的一大優勢。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我們無法否認,AI主播的廣泛運用,勢必將衝擊到傳統的播音主持行業,讓原本就有限的崗位競爭更加激烈,也對主持人這份職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人工智能取代的是簡單重複性的勞動,無論怎麼模擬聲音,塑造形象,都複製不了人的感情。而真人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也能調動活躍的氣氛,更懂得如何將節目引向觀眾們所期待的發展方向。所以,AI主播“偷”不走主持人的工作。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需要用有聲語言來賦予更深層的內涵;打動人心的聲音,更需要通過有溫度的情感來傳遞和延續。


AI技術要讓主持人“下崗”?總有一種聲音無法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