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國獸”,地位和白頭鷹等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若公園裡的公路出現堵車,基本拜美洲野牛所賜;若出現動物傷人現象,也基本是野牛所為,而且責任還不在它。這算不算是一種

膨脹了?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不過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四足動物中,可能沒有其他物種曾像美洲野牛一樣遭受如此慘烈的黑暗時期。曾一度屠殺美洲野牛被視為讓印第安人捱餓的方法。

  美洲野牛,北美地區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

  美洲野牛(學名:Bison bison,英文名American bison),為偶蹄目牛科(Bovidae)哺乳動物,裡面包括兩個亞種:美洲草原野牛和美洲森林野牛。美洲野牛是北美地區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曾廣泛分佈在整個北美地區,從加拿大中部到大平原(Great Plains)及墨西哥北部都是它們的天下。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早期的美國人都叫美洲野牛為“Buffalo”,這是因為早期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時,發現美洲野牛舊世界的水牛(水牛,亞洲和非洲水牛)很相似。儘管這是個誤稱,但水牛這個名字仍然與野牛互換使用。雖然兩者都是大型的牛,但在外型上相差甚遠,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水牛沒有駝峰。直到1774年,文獻資料才開始統一用“bison”記錄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雄性美洲野牛的體重在

725到900公斤,肩高在1.7到2米之間,全長(包括尾巴)在3到3.5米之間。它們的壽命很少超過20年,但在極少數情況下(人工養殖),可能會活到40歲。另外雄性野牛背部隆起的部位稱之“駝峰”,它的存在配合野牛頭可起到犁的作用,在冬天掃除積雪。(除此之外也用來撞開、嚇跑敵人或者追求異性時與其他野牛競爭)。

  雄性和雌性野牛都有短而彎曲的角,可長到60釐米。不過雌性野牛體型相當較小,大多數不足500公斤;肩高在1.4至1.7米之間,體長不足3米。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研究資料顯示,為維持能耗,美洲野牛每天平均要覓食9到12個小時,需吃掉其體重的1.6%的植物(約28斤)。儘管它看起來很笨拙,但速度不慢。當出現險情時,美洲野牛可以每小時56公里的速度衝刺。用早期的博物學家的話來說,它們是一種危險、野蠻的食草動物,它們不懼怕其他動物,而且在最佳條件下也可以對付任何敵人。

  印第安人與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對生活在北美地區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非常神聖。由於美洲野牛集體奔跑起來的氣勢勢不可擋、聲響如雷,所以被稱為“雷獸”。加上美洲野牛全身上下里外,都是印第安人重要的生活物質來源:毛皮製成帳篷和衣物、肉為食物、骨頭作為工具或飾品、油也能被利用。因此在印第安人各族部落的神話或傳統儀式中,都能發現美洲野牛的影子。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最黑暗的命運始於歐洲人登陸北美。在歐洲人沒有登陸北美前,印第安人捕殺美洲野牛隻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早期捕獵方法比較傳統——牛急跳崖。狗急了會跳牆,牛急了也會跳崖。大概方法是:印第安人利用熟悉的地形,找些跑得快的獵人披上狼皮,然後驅趕野牛群前往懸崖。通常而言,牛都是盲目跟從首領的,所以跑前面的野牛就剎不住、又被後面的擠,於是紛紛跳崖。而印第安人在懸崖下面肢解野牛帶回部落。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到了印第安人學會馴馬養馬,捕獵方法變成了用弓箭或長矛追殺野牛。捕殺只為維持生計,所以美洲野牛龐大的種群數量而言,不值一提。但這情況直到歐洲“開荒牛”的登陸,發生了變化。

  美洲野牛悲慘史一期,歐洲市場對牛皮的需求!

  歐洲人登陸後帶來了皮草貿易,最早和印第安人貿易的是西班牙人,隨後法國人和英國人也加入進來。當時的歐洲已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依靠彈性皮革傳動帶,由牛皮做成。所以印第安人用牛皮和牛肉從歐洲人手裡換回了長槍、毯子、紡織品、鍋碗瓢盆和威士忌等等。這時的印第安人改變了捕殺野牛隻為溫飽的行為,全力捕殺美洲野牛換取生活物資。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到了1812年,美國成為北美皮草貿易的統治者,大規模出貨野牛皮到歐洲各國。據資料顯示,在1830年前後,僅印第安人每年捕殺的美洲野牛超過60萬頭,何況還有白人參與捕殺。毫無疑問,這時期北美平原地區的野牛種群出現大規模毀滅。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後來在1860年代,貫穿整個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

興建,進一步加速了美洲野牛的滅亡,每年約有20萬頭野牛被殺。期間還誕生了職業的“野牛獵人”,據說一個綽號“野牛比爾”的科迪(Cody)曾在18個月中殺死了4280頭野牛。

  美洲野牛悲慘史二期,美國人對野牛進行大屠殺!

  美國人在打敗趕走英國人前,和印第安人簽了協議,不得侵入印第安人保留地。但美國立國隨著淘金熱興起、西部大開發的關係,協議名存實亡,美國人發起對印第安人的幾場小規模的戰爭,不過都輸了。隨後美國派出了威廉·特庫賽·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南北戰爭期間聯盟的將軍。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擅長摧毀敵人資源和基建的謝爾曼當時問一個商人是否知道南部平原有多少野牛時,那個人說有100億隻。顯然,這是荒謬的。但是謝爾曼想到如果陸軍計劃屠盡所有野牛從而餓死印第安人部落,預計會更快解決印第安人。所以他給當時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回信提到:“通過摧毀他們的野牛使他們變得飢餓、貧窮,然後再分配土地給他們定居。”只要印第安人還有野牛吃,他們就不會投降。將美洲野牛都屠盡,不耕種的印第安人就會餓死了。死多一頭野牛,就能少一個印第安人。

  由於在1870年時,一張牛皮價值還高達3.5美元,導致很多非軍人加入屠牛計劃。後來在1873年,美國經濟出現蕭條,還有什麼比射殺這些笨拙的野牛更容易賺錢的方法呢?加上鐵路已建成,因此無數人乘著火車一路獵殺。但由於短時間射殺野牛,導致野牛皮價格供大於求,價格暴跌。後來更是發展出很多殺牛遊戲,大部分都是毫無意義的殺戮。而且他們連車都不用下,直接在火車裡開槍射殺軌道兩邊的野牛群,任由屍體腐爛。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數據統計,1870年約有200萬頭野牛在南部平原被殺死。1872-1874年,每天平均有5000頭野牛被殺死,三年內約殺死了540萬頭野牛。到了1884年,美洲野牛種群數量降到最低點,整個北美平原都是野牛骨頭。為此一些人專門去收集骨頭賣給工廠加工做成化肥。而隨著野牛的滅絕,印第安人的問題自然而然解決了。

  根據

1884年統計,美國的美洲野牛隻剩325頭,其中包括黃石公園中的24只野牛。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估計,在歐洲人登陸前的16世紀,整個北美地區約有7000萬頭美洲野牛。

  結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想到美國會滅絕美洲野牛。當有人反應過來時,野牛也所剩無幾。在1902年,有心人士開始有計劃地覆育美洲野牛。到了1910,美洲野牛數量恢復到1091頭(野外835頭、圈養256頭)。

  據美國2017年數據,目前美國約有50萬隻野牛(大部分屬於圈養),其中黃石公園有5000頭,為美國境內最大的野生種群。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缺少狼群、熊類的控制,黃石公園每年視情況定期捕殺一批美洲野牛。

  2016年,美洲野牛被確立為美國“國獸”!美洲野牛: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