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進而兼併群雄、統一中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獲得號令天下的資本。

而袁紹連番婉拒沮授的建議,不肯迎奉被其他諸侯視為“香餑餑”的漢獻帝來河北,從而“便宜”了曹操,使得後者藉此壯大實力,並由此走上兼併群雄之路。雖然後世之人屢屢把袁紹拒絕迎奉漢獻帝視為愚蠢之舉。

但就當時的情勢而論,他這樣做其實才是最合理的!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其實,袁紹也曾動過迎奉漢獻帝的念頭,早在他奪取冀州之初(191年),便曾經聽取過謀士沮授的建議,表示願意派兵西迎皇帝,但事後卻不了了之。

等到漢獻帝從長安冒死逃回洛陽後(196年),當獻帝行至袁紹的“勢力範圍”河東郡作喘息時,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等人便勸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當時威望最高,實力最強大的軍閥,袁紹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似乎是擔心弄個皇帝在身邊妨礙自己施展拳腳,最終採納了反方的意見,對漢獻帝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

獻帝回到洛陽後便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操迎奉獻帝,遷都於許,使已經形同乞丐的皇帝至少是看上去又恢復了威儀,曹操從此得以打著天子的旗號號令天下。袁紹不迎獻帝,把嘴邊上的肥肉讓於他人,當時羽翼未豐的曹操帶有幾分僥倖的得到了這張王牌,立即取得了政治上的巨大優勢,最終在官渡之戰中將袁紹打敗。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但是袁紹不迎天子而曹操卻選擇了迎,我們應該看出當時雙方的地位和實力對比差異。

首先天子是一柄雙刃劍這個是可以肯定的夠的,一方面天子可以讓諸侯打著天子的旗號號令天下,取得了政治上的巨大優勢。但是同時天子帶來的還包括內部的許多問題,天子和公卿大臣的奪權,對諸侯的隔閡乃至雙方的廝殺,這點在曹操迎天子之後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對袁紹來說,袁紹不需要藉助漢獻帝來擴充實力。作為關東聯盟的盟主,袁紹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且出身極為高貴,自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之位者,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政治號召力極強,只需登高一呼,便可以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

更何況,袁紹在當上討董聯盟盟主後,已經獲得對關東各州郡長官黜陟、賞罰的權力,形同關東的皇帝,哪裡還需要再借助漢獻帝的威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對於袁紹來說,天子就是一個大麻煩,一個不注意就會導致內部分裂不穩。對於袁紹來說,天子是弊大於利。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對於曹操來講,不迎奉漢獻帝則無以號令天下。他出身低賤、形象不佳、政治號召力極弱。更加要命的是,由於曹操早期敵視名士的政策,曾處死兗州大名士邊讓,由此導致大批曾依附於他的名士(如陳宮、張邈等人)跟他決裂,害得他差點兒丟失根據地。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如果不掌控漢獻帝並藉助他的威望,根本不足以號令天下。而天下的那些弊端對於當時勢力還弱小的曹操來說反而並不用太過在意,也因此對於曹操來說天子是利大於弊的雙刃劍。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他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

也正因為如此,袁紹連番婉拒沮授的建議,不肯迎奉被其他諸侯視為“香餑餑”的漢獻帝來河北,從而“便宜”了曹操,使得後者藉此壯大實力,並由此走上兼併群雄之路。雖然後世之人屢屢把袁紹拒絕迎奉漢獻帝視為愚蠢之舉,但就當時的情勢而論,他這樣做其實才是正確的,只是他輸掉了戰爭所以他就成了目光短淺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