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態復萌的嚴光

嚴光和光武帝劉秀年輕時交情甚好,一同讀書。嚴光聰慧過人,學習刻苦,是眾多學子中的佼佼者。

故態復萌的嚴光

一次,先生問及眾弟子的人生志向,眾弟子多答志在讀書為官等語,唯有嚴光一語驚人,他說:

“官場乃汙濁之地,讀聖賢之書若只為求取功名,當大違聖賢遺訓了。”

劉秀雖和他交好,此時卻也不同意他的見解,遂外辯道:

“朝政昏敗,全在為吏者貪暴不明,若吏為好吏,官為好官,局面自是不同了。大丈夫志在救國救民,不為朝官焉能成事呢?"

嚴光冷笑聲聲,貌道:

“官場直如陷阱,一入其中,只怕誰也不能全身而退,何談教國救民?只怕連自己也救不了了。”

眾弟子都和他辯論,嚴光口若懸河,誰也不能說服他。經此一事,嚴光的

“狂態”廣為人知,人們都把他當成怪人相視。

劉秀稱帝后,嚴光卻改名換姓,故意躲藏起來。嚴光的一位家人不解地說:

“新皇是你的同窗好友,你若投靠他,榮華富貴唾手可得,這是別人幾輩子都求不來的天大好事,而你卻還要躲避於他,這是為什麼呢?"

嚴光苦笑一聲,說道:“劉秀熱心功名,以命作賭,今日有成,只是僥倖罷了。時過境遷,宜海弄人,劉秀縱是念舊,只怕也不是早日的劉秀了,怎可依靠呢?我料定他必會請我出山效力,故而與其當面拒絕,不如退而不見。”

故態復萌的嚴光

果如嚴光所料,劉秀思念他的賢明,派人依照嚴光的長相到處尋訪他。後來,齊國有人報告說:

“有一位男子,身披羊皮襖,垂釣於澤中。”

劉秀於是派使者前去聘請,嚴光見無法隱藏,就對使者道:

“嚴光才智愚笨,全賴皇上看重。如今皇上擁有四海,天下才俊無不為皇上效命,嚴光自微不足道了。請轉奏皇上,嚴光感念皇上厚恩,只想了此殘生,不敢與皇上相見。”

使者回報,劉秀爽聲大笑,仍派使者請他。嚴光無奈,隨使者來至北軍。

司徒侯霸與嚴光有舊,這時派人問候嚴光說:

“先生大駕光臨,主人本想立即來見,迫於公務繁忙,只好他日造訪了。

嚴光回書一封,教來人帶回,且說:

“一旦為官,莫不如此裝腔作勢,我哪裡會怪他呢?"

侯霸將嚴光的書信上奏劉秀,劉秀見書中所寫語多譏諷,不禁一笑道:

“狂奴又故態復萌了。”

劉秀於是親臨嚴光的館舍,嚴光躺在床上未動,劉秀並不生氣,只一吸道:

“我真心實意地待你,你卻無動於衷,這也許不合情理吧。”

嚴光這才起身相見,笑道:

“古時唐堯德望卓著,巢父卻不以為意。士各有志,還是不要強人所難。

劉秀亦笑,卻不免若有所失。

過了幾日,劉秀又召嚴光入宮,劉秀心有不甘,試探說:

“我志在救民,幸有天下,時下百廢待興,正是國家用人之際,倘若士人皆如先生,我當依賴何人治國呢?"

嚴光正色道:

“皇上可是怪罪於我嗎?"

劉秀賠笑搖頭,嚴光繼續道:

“治國之道,其根在於治吏。嚴光雖不敢以君子自居,卻也志大欲少,方能無心高就。只是世上之人,似嚴光者實在不多,只要皇上識得吏者的本性,巧加利用,善於攻心,何愁無依賴之人呢?如此,失一嚴光而盡得天下才土,皇上何憾之有呢?"

劉秀回味此語,連連點頭道:

“先生口不言助,其言大助於我啊。先生參透世相,乃世外高人,只怪我錯怪了先生,竟以俗禮待之,想來實在慚愧。”

劉秀放還了嚴光,卻依嚴光的指點治吏用人,果然大有成效。

【歷史科普】

嚴光(東漢著名隱士)


故態復萌的嚴光

嚴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漢族,會稽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 。東漢著名隱士。

嚴光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亦為好友。 劉秀即位後,多次延聘嚴光,但他隱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後卒於家,享年八十歲,葬於會稽餘姚的客星山(陳山)。

嚴子陵這種不慕富貴,不圖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後世的稱譽。范仲淹撰《嚴先生祠堂記》,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讚語,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天下。

劉秀(東漢光武帝)

故態復萌的嚴光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 。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年號“建武”、“建武中元”(公元25年-57年在位)。

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劉秀生於陳留郡濟陽宮 。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劉秀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郡,號“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 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之後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東漢統一戰爭,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小結】

志向大的人不會入朝為官,慾望少的會留戀民間。缺乏對官吏的本質認識,就難免治吏乏術。在封建官場的特定環境,正人君子是難有作為的,一般人也抗拒不了錢權的誘惑,這就決定了為官者的價值取向和君子之所求勢必格格不入,是以真君子自不願捨棄操守而混跡其中了。由此觀之,官場中人不管唱何高調、作何辯解,他們的志向終是有限的,他們的慾望終是不衰的,這也是他們的共同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