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當你付出了極大的沉沒成本,大到無法回頭,那就只能拼命向前。


1

破釜沉舟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成語,來源於秦末時的鉅鹿之戰。

秦軍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軍自不能擋,故退守鉅鹿堅守。

於是秦軍把鉅鹿城圍了起來。

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趙王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援趙大軍趕到後,看到秦軍勢大,不敢交戰,只好在遠離秦軍處駐紮等待機會。

被項梁扶上王位的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信後,派宋義為上將軍,叫他帶著次將項羽、末將范增北上救趙。

宋義率軍到達鉅鹿不遠處時就不走了,一停就是40天。

項羽前去請戰,卻被宋義羞辱一番,說他是匹夫之勇。

暴脾氣的項羽早就看膽小懼戰的宋義不順眼,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地走進宋義的軍帳,二話不說就砍下宋義的頭顱。

項羽取得了軍隊的控制權後,下令全軍將士每人只帶三天的口糧,然後把做飯的鍋給砸了。

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秦軍軍營中取鍋做飯吧!”

項羽率領大軍渡過了漳河,又命令士兵把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並通令全軍不勝不歸。

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結果項羽的軍隊以一當十,以十抵百,九戰九捷大勝秦軍。

經此一役,項羽封神。

後世經常用唐代詩人章碣的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來說明項羽是個文盲。

我看未必,項羽至少是熟讀兵法的,破釜沉舟的計謀,就是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2

破釜沉舟雖說是兵法,但卻和經濟學裡的沉沒成本極其相符。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沉沒成本,其實是之前發生的成本,是一項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換句話說,你今天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和你們在一起多少年,和你付出了多少感情與金錢無關,只與當前他劈腿了有關。

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雖然沉沒成本與當前決策無關,但是當要做決策時,沉沒成本的大小往往起到決定性影響。

因為沉沒成本有一個重大的作用機制,那就是對退出有阻礙。

在有沉沒成本的情況下,決策者在面對新選擇時,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到前期投入的成本。

前期投入越大,就越不捨得退出。

這就好像一個女生,談了好幾年的男朋友,幾年的青春都給了這男的,哪怕這男的做了什麼對不起她的事情,這女生也難以割捨:之前付出了太多,一旦分了,就什麼都收不回來了。

每個人在面對新選擇時,都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有時候還會因為沉沒成本過大,而放棄了更好的新選擇。

雖然我們都知道做決策時不應該再去考慮沉沒成本,但是這就是人性,我們難以戰勝。

3

回到破釜沉舟的話題上。

項羽把主帥宋義砍了,將士們面臨選擇,面對新主帥,跟還是不跟?

好,你跟了。

項羽下令把鍋給砸了,將士們又面臨選擇,帶著三天口糧去打仗,跟還是不跟?

好,你又跟了。

等過了河,項羽又下令把船給鑿了,現在口糧沒了,船也沒了,前面就是聲勢浩大的秦軍,退是退不回去了,要活,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打贏秦軍。

破釜沉舟的經濟學原理

項羽給將士們的沉沒成本越來越大,最後大到了生死決策,大到了“你繼續是死,不繼續也是死”,為了一線生機,眾將士們不得不選擇繼續追隨項羽。

破釜沉舟,其實就是把沉沒成本做到了沒有退路那麼大,除了繼續向前,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