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疑性侵養女”事件引人深思,有多少“灰色”產業待整治

面對日益壯大的網絡“送養”灰色產業鏈,建立更完善的治理網絡已刻不容緩。這種有專業化、產業化之勢的灰色“送養”模式,同時可能伴隨著兒童拐賣、性侵等多種罪惡。

“養女性侵案”之外的民間送養:兒童權益難保障 賣嬰黑產滋生

“高管疑性侵養女”事件引人深思,有多少“灰色”產業待整治

“要價”20萬元,你會想到什麼?一輛車,還是一間房?很遺憾,這是一個孩子在網上被喊出的送養補償“價碼”。近日,“高管性侵養女事件”被曝光,引發人們對領送養問題的關注。有媒體調查發現,各類私自送養孩子的信息,在網絡中不斷蔓延,隱匿在QQ群、論壇等社交網站中。“養不起”、“很意外”等成為私自送養的主因,同時標出數萬元甚至二三十萬元的“補償”。

我國《收養法》對被收養對象、收養人、送養人都有著嚴格的標準限定,且“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換言之,私自收養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但客觀來看,發生在民間的私自收養現象其實由來已久,它的風險隱患也在各個層面引發過關注和討論。而在網絡普及後,網絡“送養”江湖的出現,讓其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甚至由此衍生出赤裸裸的灰色產業鏈。“高管性侵養女事件”的真相還有待權威釋疑,但此事讓網絡“送養”的灰色地帶再次暴露在社會聚光燈之下。

近來多家媒體所揭示的網絡“送養”生態,其實大同小異:真真假假的收養供需信息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充斥在各類互聯網平臺,其中不少都屬於明碼標價的“交易”。雖然這一灰色地帶中,收養方和寄送方的動機,不能一概而論,但其中的風險,已經不容忽視。前些年發生的“愛心媽媽”袁厲害事件、“圓夢之家”網絡販嬰案,都很直觀地提示了這種風險。

針對網絡“送養”的灰色地帶,輿論此前就有過多輪討論。由於其同時包裹了多個議題,如合法收養門檻的高低、未成年人保護的邊界、兒童拐賣的打擊等等,目前來看,情況仍然複雜。

但從媒體調查、學界反饋看,一些共識是具備的。比如,面對日益壯大的網絡“送養”灰色產業鏈,建立更完善的治理網絡已刻不容緩。這種有專業化、產業化之勢的灰色“送養”模式,同時可能伴隨著兒童拐賣、性侵等多種罪惡,在任何社會都是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的行為,一旦不能被有效管束,就很可能形成多個層面的破壞效應,因此必須加以有效治理。

網絡平臺也應該守土有責,加大信息排查力度,徹底壓縮灰色交易在網絡的藏匿空間。目前,媒體調查都能發現不少線索,證明其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另外,網絡“送養”江湖中,也不乏有部分是屬於合理的收養需求被迫轉入“地下”。那麼,要壓縮這一灰色地帶,就需要通過優化合法收養的門檻和渠道,為合理收養需求開更多“正門”。

其實,合理的收養行為,對收養方和被收養對象來說,本身都是需要保護的善舉。因此,不讓一些不法行為隨意染指這片本該受到嚴格保護的“淨土”,可謂當務之急。“高管性侵養女事件”揭開了問題一角,是時候明確:灰色的網絡“送養”江湖,不容繼續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