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塊長城石磚都刻了字”,心痛

“每塊長城石磚都刻了字”,心痛

文|孫小婷

適逢雙節假期,不少遊客湧進了名勝景區。而近日,一張長城上密密麻麻的石刻照片格外讓人觸目驚心。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的明長城鎮北臺,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為遊覽遊客眾多,幾乎每塊石磚上都被刻了字,每層垛口都看不到完好的石磚。


古城牆躲過了世事變遷、躲過了風吹日曬,卻沒躲過人們的各種“雕刻”行為,這樣“體無完膚”的面貌,的確讓人感到遺憾和心痛。

事實上,近年來遊客對文物古蹟的不文明行為屢屢見諸媒體。比如,男性遊客攀爬到泰山景區標誌性的“五嶽獨尊”石刻上拍照;女子在慕田峪長城牆磚上塗字“表白”,還拍照發到了微博上炫耀。


“每塊長城石磚都刻了字”,心痛


對於這些在文物上刷“存在感”的行為,人們往往將其歸咎於素質問題,但其實更深層次的,是很多人潛意識裡對文物保護的無視和淡漠在行為上的折射。

在這些人的觀感中,似乎在石頭上刻個字、或者爬上去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它們本來就是暴露在室外供人遊歷的,不是被謹慎呵護在博物館裡被層層玻璃、道道圍欄封住供人觀瞻的,似乎只有那樣才能讓人多些敬畏之心。

但需要知道的是,文物不意味著就是博物館裡那些脆弱的殘片、那些精心修復的物件。文物,更是散落在廣闊大地上的遺蹟,正如這壯闊綿延的明長城,它所處的位置,不代表可以無視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每塊長城石磚都刻了字”,心痛

考古工作人員對海昏侯墓園五號墓的內棺進行清理工作。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事實上,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燦爛文化和綿長曆史的古國,人們可能隨時能夠和文物打個照面,它們有些還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有些已經成為城市的精神座標。

因而每個個體更需要學會正確地與歷史相處,也就是儘可能保護身邊古蹟的原貌,讓子孫後代也能夠享有這份與文化遺產相遇的幸運。

當然,讓人們從潛意識裡學會對文物“肅然起敬”“不敢冒犯”,只是拯救文物的途徑之一,需要不斷對人們進行引導和傳播。另一方面,也應該在技術手段和規章制度上逐步完善。比如現在運用在智慧城市管理中的無人機監察,就可以被景區採納作為人工管理的輔助,從而在更大範圍內對破壞文物古蹟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

“每塊長城石磚都刻了字”,心痛

2019年11月27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全國旅遊市場黑名單的公告


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名勝古蹟的法治體系。儘管破壞文物的行為已被寫入法律,遊客“黑名單”制度也早已實施,但處罰人員偏少、金額較低,仍然縱容了大量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只有對故意破壞文物的行為嚴格進行追究,才能讓燦爛文明不至被漫長歲月留下痕跡後,又被人為破壞造成難以彌合的傷痕。


文字:孫小婷

圖片: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孫小婷 王遠方 張永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