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扶蘇,公子扶蘇,他是秦始皇的長子,最終沒能稱帝,所以就稱為公子

扶蘇公子本是太子,為人機智聰穎、寬厚仁慈且驍勇善戰、頗有政治遠見,是秦朝皇位的最佳繼承人選,他對父親的戰爭謀略是仰視的,但是對於嬴政的治國思想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多次直諫遭到嬴政的反感,就把他派往邊疆守城去了

嬴政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戰亂,廢除了分封諸侯的制度,採取了中央集權制,他的利益也就達到最大化,原有的六國舊部突然成了"清水衙門"大家怨聲載道,這為秦朝的後來滅亡埋下了伏筆;皇帝管理扁平化,造成"天高皇帝遠",所以一般官員沒有興趣過多吃苦;秦始皇后期"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繁多的苛捐雜稅,這些都是扶蘇對他持的反對意見的主要原因,秦國後來到了外強中乾,一觸即潰的地步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到了邊疆的扶蘇遇到了與其三觀匹配的蒙恬,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經常談論國事,一起出戰抗敵,開拓了很多視覺,增加了很多見識,與獨斷專行的父親相比,蒙恬好比一股暖流,著實讓扶蘇感覺得到了長輩的關愛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其實嬴政是一個外表冷血的人,他在子嗣面前樹立了一個嚴父的形象,他最喜歡的就是扶蘇了,扶蘇仁慈忠義而且博學多才,有意培養他,但是扶蘇過於寬厚,加上多次與自己唱反調,所以嬴政就把他調到邊疆讓他去磨練,剛直不阿的扶蘇哪裡能夠看得透,單純的把父親所有對他"愛的缺失"藏在心裡不斷的沉澱、積累、發酵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第5次出巡,雖然他一生都在尋求著所謂的長生不老的秘方,但仍然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規律。隨著病勢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立儲之事。他把20幾個兒子迅速在腦中的做了海選,扶蘇當仁不讓的成為他的接班人,他馬上召來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命扶蘇趕回咸陽主持喪事,此時的趙高非常清楚詔書發出去江山就易主了,他這條老命也快玩完了,還不如選擇昏庸無能的胡亥繼任帝位,這樣他還可以風光幾年,因此暗中扣壓了詔書,沒過幾天始皇帝駕崩,奸賊趙高非常清楚要想夠達到他目的必須要說服一個人,給他"通行",這個人就是李斯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李斯是成就嬴政統一天下的重要人物,建國後又給了秦王很多合理化治國建議,可以說在朝廷中是個中堅力量,同樣也為秦二世胡亥的繼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為什麼這樣做?難道他不知道扶蘇是最佳人選?難道他不知胡亥與扶蘇天壤之別的差異?難道他不為秦國大業考慮?非也,這裡面一定少不了趙高的威逼利誘,最終權衡後一世精明的李斯默許了趙高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帝,一方面他想做個老好人不想得罪趙高,另一方面他心中也還報一線希望,就是扶蘇接到詔書後能辨別清楚事實的真相,好向趙高發起反擊

事情到了這裡,大家都寄希望於在邊疆的扶蘇與蒙恬了:扶蘇聽了聖旨後,思索片刻,當即撕毀了詔書,殺了使節,與蒙恬傭兵十萬,殺回咸陽,砍下了趙高的狗頭,哎!····這只是我們善良的臆想,那樣的話秦朝的歷史就會改寫了,他李斯也不會是那個悲慘的結局了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上面提到扶蘇雖然很多治國理念與父親不同,但是對父親的統一六國的戰爭謀略是很敬仰的,在父親的威嚴下,他更多的是無奈與遵從;加上他這個謙謙君子做事一貫光明磊落,把什麼事情都上升到道德的標準,所以在他的世界觀裡氣節比什麼都重要;扶蘇信奉儒家思想:將"捨生取義、人孝為先"上升到了"愚孝"的境界;他身邊不乏器宇軒昂、優雅高貴的人士,大家都以君子之德來交往,所以他對齷齪與卑鄙手段基本沒有抗體,也就不會辨別真偽了;加上父親表面上對他的一再打擊,造成了他脆弱的防線最後崩塌,就這種情況下,扶蘇悲痛自刎,給後人留下太多的惋惜、怒其不爭、為他不值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秦國後期面臨的危機是顛覆性的,扶蘇僅僅做到"賢德"、"仁厚"是遠遠不夠的,他缺乏力挽狂瀾的政治能力,同樣他的思想過於單純也無法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下來,如果扶蘇繼位,那也就沒有劉邦漢朝大業的奠定。在我看來他更適合做一個高級行政幹部,有嚴謹的工作準則;較高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術過硬;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的勞動凝聚力;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標兵;還有一個字能讓我說完嗎?那就是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秦公子扶蘇:集才華、氣節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