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青年!

這個“五四”青年節,很特殊。


特殊在於,從去年底開始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種冷峻而直接的方式,成為了人性與國力、道路與制度的試金石。


面對疫情,各國青年人的表現大相徑庭。


在中國,他們是被點贊勉勵“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的90後;是一批批舍小我顧大家,主動衝鋒在各個抗疫戰場的先鋒隊。不少人剛下戰場又上一線,打響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新炮聲。還有一些青年人成為了援外抗疫的主力軍,成為了他國渡此一劫的曙光生機。


疫情面前,中國的青年人展現出一代代前輩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讓中國的戰疫故事定格在一幀幀最美最青春的瞬間。

文丨聶歐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我為大家試疫苗”


有一種戰疫,用的是勇氣和身體。


3月31日,注射疫苗後的第14天,靳官萍吃完早餐又進行了一次採血。隨後和另外3位志願者做了肺部CT檢查。她在日記中寫道:“CT當時就可以看結果,我們都雙肺紋理清晰,非常正常!然後就可以收拾行李回家啦!”


回想這14天,她“就像做了一場夢”,完全沒想到3月16日的一個決定可能改變她的一生:“當時的想法,其實和我在武漢封城那天志願參與防疫時一樣——這個事情總要有人去做,剛好我可以。”


青年!青年!

接種疫苗後的第7天,靳官萍接受血液樣本採集

30日下午,此次試驗的研究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來看望志願者們。再次見到自己的“偶像”,靳官萍很欣喜。“陳院士真的很親切,和我聊了很多,還開玩笑說‘咦,沒見你長胖呀?’”


青年!青年!

靳官萍與“偶像”陳薇院士合影留念

這樣問的原因在於,靳官萍突然“過上了好多人夢想的生活——飯來張口”。一日三餐品類豐富且不重樣,特別對胃口。怕自己“吃成大胖子”,她還下載了一個跳舞視頻,每天早晚跟著跳幾下,生活變得格外有規律。


青年!青年!

臨近醫學觀察結束時的一頓豐盛午餐

“80後”靳官萍是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目前定居武漢,在一家上市制藥公司工作。全部體檢項目合格後,她成為了004號受試者,也是首批共4位志願者中唯一的女性。


首批志願者結束觀察隔離後,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團隊為他們每人頒發了“感謝狀”:感謝您作為志願者參與“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I期臨床研究”,圓滿完成疫苗接種和療養觀察,對您的大愛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此後,志願者還將配合研究團隊完成為期6個月的隨訪和體檢。醫務人員發放了新的健康記錄手冊,並叮囑他們注意身體,不要感染其他傳染病,以免影響疫苗效果。


在靳官萍“離隊”兩天後,另一名志願者陳凱也結束了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醫務人員告訴他,一切檢查結果正常,他可以迴歸正常生活了,14天后複查。


青年!青年!

陳凱接種了新冠疫苗

36歲的陳凱是武漢一家漁具店的老闆,3月中旬在網上看到招募臨床志願者的信息後,馬上報了名。“作為一名普通的武漢人,疫情防控期間,每天刷新聞,時而難過時而感動,就想自己也能在抗擊疫情中貢獻一份力量。”


在順利通過體檢篩查後,陳凱成為低劑量組的志願者之一。3月19日,他擼起左袖管,勇敢地接種了新冠疫苗,然後到指定酒店隔離觀察14天。


“隔離點每人一間房,不能隨意出門或下樓。住宿條件不錯,房間寬敞整潔。隔離期間,一日三餐定時送到房間門口,分量足、品種多。”陳凱同樣對餐食相當滿意。


他說,接種第一天有些低燒和頭痛,但很快就好了,屬於正常現象。他通過微信視頻每天向家人報平安——“大家不用擔心。”


在隔離點的每一天,志願者們都要測體溫,做健康記錄,其他時間自由支配。朱傲冰、任超等志願者還通過VLOG直播每天的生活,播報武漢的最新近況、推介特色農產品、介紹武漢方言,很快就成為了新“網紅”。

2“全世界都在用我製作的疫情地圖”

另一種戰疫,是用科技和頭腦。


一張黑底紅點、左右兩側列著各國確診、死亡和恢復病例的數據地圖,成為大量國際新聞的背景圖片——美國衛生部在副總統彭斯視察時用上了這張地圖;意大利總理、德國內閣各種開會時,背景電子屏幕也正是這張地圖。


青年!青年!

青年!青年!

美國衛生部在副總統彭斯視察時也用這張地圖

這個數據地圖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CSSE)一年級中國博士生董恩盛等人發起並維護。


最初,董恩盛只是想通過追蹤數據來觀察一場疫情從發生到消滅的全過程,從而研究疾病傳播。

如今,他的地圖網站每日點擊量超10億人次,成為多國政府、公共衛生專家和主流媒體引用最多的疫情數據來源。更新和運營這個網站,成了董恩盛的“主業”。


事實上,此舉最初是“無心插柳”。


寒假過後,1月21日的一次博士生組會上,董恩盛的導師、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副教授勞倫·加德納和大家談新學期計劃,聊起中國的新冠肺炎,就問董恩盛要不要做個數據儀表板。


董恩盛的研究方向是疾病模型,即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機代碼來解釋一些流行病學、公共健康問題,對全球流行病的發展趨勢做基本的判斷和推測。當時,他原本就已經在蒐集數據做準備了,與導師一拍即合後,七八小時就出了第一版疫情可視化地圖。次日,一個疫情數據地圖網站就正式面世。


董恩盛回憶,早在去年五月,他便與導師在另一個流行病風險分析項目中做了類似地圖,美國一些主流媒體爭相報道。因此,技術思路比較成熟,地圖很快就能調試上線。並且,由於他的中文優勢,在中國衛健委網站抓取數據很方便,因而早期的中國情況掌握得非常及時。


起初幾天,數據都靠他手動整理,每天最多能保持4~5次更新。2月1日之後,這種方式變得不可持續,項目開始轉為半自動化更新——中國的疫情數據來自網絡數據諮詢機構丁香園的自動更新,而其他國家數據依然需要人工審核。其監測渠道,包括世界衛生組織、推特、新聞報道、地方衛生部門等。這個時候,另一箇中國博士生杜鴻儒也加入了進來。


2月19日,董恩盛、杜鴻儒與勞倫·加德納就此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論文,對比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世衛組織和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報告。結果發現,他們的數據與後二者一致,且在捕獲首次發現新冠肺炎病例的國家或地區數據上更加及時。


青年!青年!

董恩盛(右)、杜鴻儒今年1月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

董恩盛解釋,世衛組織最初完全依靠人工操作來更新全球各區域數據,數據彙總確認後,通常已經是第二天了。


“當然,也有極個別例外,我們也有過落後。”一個週六清晨,澳大利亞報告了首例確診病例,但董恩盛正在睡覺,就沒有及時更新。


當然,還有另一些困難。


比如2月中旬,一部分“鑽石公主號”郵輪旅客撤回美國。由於患者具體位置不明,董恩盛就將地點標記在美國相對的地理中心——堪薩斯州。但一些美國人放大地圖後發現,這個點落在自己小區裡,便趕緊層層上報核實。此後,學校讓董恩盛趕緊調整,將標記點暫時放回了日本橫濱港。


再比如,如何統一數據的定義也是個難題。


雖然人們看到的是“確診病例”“死亡人數”等標籤,但董恩盛團隊卻要面對各國甚至同一國家對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定義。例如,美國疾控中心CDC統計的“確診病例”,需要核酸檢測呈陽性且CDC官方認定,但董恩盛採用的是“推定陽性病例”估算方式,即確診數據是由州或地方實驗室確認,部分並未經CDC官方認定,因此數字要比CDC的更大。


3月初,董恩盛的數據小組將美國疫情信息具體到了縣一級層面。“美國有3000多個郡縣,再加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工更新非常吃力。”於是,小組招募了一些分組志願者,一部分人負責全球數據,一部分人負責美國國內數據,24小時不間斷更新。


青年!青年!

董恩盛(左二)和他的數據小團隊

在華盛頓國會山3月6日的一場發佈會上,勞倫·加德納稱該數據平臺平均每天點擊量超10億人次,最高峰達20億人次。尤其是意大利疫情暴發時,意大利民眾大量湧入網站,其用戶數瞬間就超過了美國。


3月28日,在線科技出版物Digital Trends發文《最可靠的新冠疫情儀表板》,列舉了六種可視化疫情數據平臺,董恩盛的這套系統評價最高,因為其“可視化設計最好,導航明晰、閱讀方便,且是六個平臺中更新最頻繁的。”


“除了榮譽感,對我們來說,這也是提升學術嚴謹性和社會責任感的好時機。”董恩盛和杜鴻儒這兩個中國留學生,眼下開始呼籲各國學習中國成功的防疫經驗,以更多的科技手段來打造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3“現在換我來保護你們”


更多的青年戰疫,是為了守護生命。


2月9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被確定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醫院。僅兩天,就全部收滿800多名危重症患者。


張盼盼就是該院的一名護士,29歲,職責是為危重患者提供呼吸和生命支持。


ICU裡大部分患者的肺部情況已經很差,甚至已經出現呼吸衰竭,迫切需要植入床邊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即“人工肺”)。“上了ECMO,我們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全都做了預案。能治癒一個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張盼盼說。


青年!青年!


患者們的情況都很危急,任何操作都可能增加猝死或其他意外風險。醫護人員的每一個操作都相當緊張,心理壓力成了最大的難題。


青年!青年!


2月29日晚7點多,張盼盼和同事們回酒店吃晚飯,突然接到電話說病人的ECMO機器不運轉了,監測不到流量,情況危急。


“我們決定立即回醫院。但從酒店到穿好防護服進去,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這期間如果機器不運轉,形成血栓的概率很大,病人有致命危險。


刻不容緩。幾位還留在ICU的護士直接用手搖泵來運轉機器——要一直保持勻速搖動,流量必須達到兩升以上。


青年!青年!


“當時他們都已經穿著防護服工作很久了,而且病房十分狹小,但仍然堅持搖了近一個小時,直到我們過來。”期間,ECMO的管路還形成了血栓,被緊急換了一套,保障了正常運轉。


張盼盼那天的感觸特別深——下班時,每個人都被汗水浸透了,臉上也全是壓痕。那一瞬間她特別心疼,同事們為病人付出了很多,卻從沒想過自己。


青年!青年!


然而,更讓張盼盼難忘的,是院區裡第一位ECMO病人拔管當天,病人滿眼都是淚。他要了一張紙想寫字,但顫顫巍巍寫不清楚,醫護人員們問是不是要寫“謝謝”,他點頭。


“那一刻我覺得,所有一切都是值得的。”張盼盼說,“在ICU病房裡,你不認得我們沒關係。我們不需要你記得,只希望你康復,這就是最大的回報。”


3月30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個病區患者全部“清零”,正式關閉。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這些無名戰士——自除夕夜第一支醫療隊抵達武漢起,全國累計29個省份和軍隊系統派出345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護人員,其中約1/3是“90後”,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


用張盼盼的話來說,“非典那年我還是個孩子,接受著你們的保護,現在換我來保護你們。”

4“我在武漢經歷的拉網式大排查”

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一種戰疫,是身體力行、平凡為民。


1月23號上午10點,武漢封城。武漢地鐵也受令關閉了車站。


胡茜倩是武漢地鐵客運二部光谷廣場站的值班站長。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她的主要工作是檢查各項設備設施,確保車站隨時能恢復運營。


青年!青年!


由於出行受阻,上下班和休息時間裡,胡茜倩當起了各個車站的擺渡人,專門負責接送分佈三鎮的各位同事前往上班站點。有時會連續20多個小時不停不休。


青年!青年!


2月16日至18日,武漢開展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

其中,青城華府社區共排查1300餘戶,約4000人。


為了緩解社區一線人員緊缺,胡茜倩通過集團黨小組報名,成為黨員下沉社區志願隊伍中的一員,開始負責社區人員出入體溫測量及登記入戶排查、消毒殺菌等工作。


青年!青年!


武漢人民自覺居家隔離期間,那些理所當然的柴米油鹽,突然就變成了難題。為此,胡茜倩組建了一支13人的青年突擊隊,每天需要在半天之內完成商場超市的8噸愛心菜分裝並上貨、上架工作。


“最累的時候手都在抖,隊友叫我休息一下,我只希望自己的手再快一點。”胡茜倩回憶。


青年!青年!


那段特殊時期裡,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愛心菜,很可能就是社區的救命糧。胡茜倩和青年突擊隊員們一起,共準時準點地完成了近120噸蔬菜的分裝及配送,解決了商超到社區“最後一公里”的困難。


“有一對生活十分困難的老人,當我們把愛心菜送到家門口的一瞬間,奶奶激動地哭了,他們接下去好幾天的溫飽得到了保障。那一瞬間,再多辛苦都值了。”胡茜倩現在說起來,仍然很動情。


青年!青年!


疫情期間,胡茜倩還組建了愛心理發小分隊,為14個社區1100多位老人提供愛心理發服務。“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震驚。我正在經歷著從未經歷過的事情,也是許多武漢人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青年!青年!


3月28日,地鐵的捲簾門升起,武漢的播放鍵重新被按下,這座城市再次煥發了活力。

“疫情結束後,最想帶爸媽出門走一走,我也好好睡上一覺,再繼續投入工作之中。將來,我會把志願服務精神堅持下去。”24歲的胡茜倩一想到疫情之後的生活,就滿眼憧憬和希望。

5“我就是那個入境時淚崩的留學生”


當然,還有一個青年群體——海外留學生,他們的戰疫是為祖國評理,知恩圖報。


4月15日一早,曹元元從家裡出發來到嘉定新城的一處集中隔離點報到,迎接她的將是為期14天的志願者生涯。“之前在視頻裡說要‘報效祖國’,現在我找到了最快最接地氣的方式。”


青年!青年!

曹元元的視頻記錄了從英國輾轉回國的26個小時經歷

曹元元說的“視頻”,是她在一個月前回國時拍攝的一路見聞,記錄下了26個小時從英國輾轉回國的經歷。


2018年她前往英國留學,原計劃今年底畢業回國,但海外疫情升級後決定於3月16日返回上海。在這個僅2分8秒的視頻裡,她因浦東機場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無私幫助而感動,數次哽咽:“太感動了,我要哭了,怎麼會這麼感人,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很驕傲,以後一定要好好報效祖國!”


視頻一躍而紅,全網都在熱傳這個自述式視頻,“留學生輾轉回國入境那一刻哭了”的話題還上了微博熱搜。


青年!青年!


“這並不是偶然為之。坦白講,我沒想到視頻會火成這樣。之前一直在關注疫情信息,看了各種各樣國內、國外的疫情新聞,積累了太多情緒,終於在入境那一刻集中爆發。現在我當了志願者,要把自己收穫的感動回饋給更多人。


作為一個“95後”,曹元元之前就有拍VLOG的習慣,發佈在各種平臺上,並且在B站擁有數萬名粉絲。


1月底開始,國內的疫情新聞就讓她變得焦慮,加之心疼前線醫療人員和共情於受感染的病人,情緒一天天累積。但是“在國外,可以聊聊疫情的人非常少,心裡很憋悶”。


“我總想把自己知道的真實情況告訴他們。有幾次,在學校食堂裡聽到有人聊起國內疫情的不實消息,我就直接在食堂長凳上給同學們‘開講座’,他們圍坐在一起聽。”曹元元說。


正是有了這些鋪墊,入境那一刻,“我就覺得回家了,我終於回家了。深夜裡,眼前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都那麼可愛。”


回國隔離滿一個月後,曹元元兌現諾言的時刻到了。


青年!青年!


居家隔離期間,她就聯繫了南翔鎮政府,希望成為疫情防控志願者。在經過核酸檢測、CT檢查且一個月無症狀之後,她獲得了一個志願者崗位。“回來後聽到一個詞叫‘防疫閉環’。正因為有無數個無私奉獻了時間精力的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志願者等,才構成了堅實的‘防疫閉環’。現在,我也終於是其中的一部分了。”


轉自瞭望智庫,歡迎大家關注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