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是因為我們找不到生活的答案。

而讀書,答案自現,內心篤定。

我始終認為,讀書會讓一個人充滿力量和使命感。

我也始終堅信,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總有一本書能指引我砥礪前行。

因為,讀書已經改變了我的生活。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2020年,我要求自己讀60本書。

現4個月已經過去,我讀了16本書,進度稍慢了一些,這主要是4月在讀兩部大部頭的書——西蒙•蒙蒂菲奧裡的《大人物的世界史》和房龍的《人類的故事》。


不管是什麼書?

其實,每本書都自帶使命。


那什麼是好書?

就是這本書具有建設性和科學性,通俗來講,具備四個特性。

一是工具性。能教給讀者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於實踐,好操作。

二是新理念。有新發現和新想法,打破讀者舊有觀念。

三是實用性。能給讀者帶來改變,可應用於日常生活。

四是科學性。不是憑空捏造和簡單歸納,而是經歷了科學論證。


下面,我簡單說一下今年我讀的10本書目。

一、《刻意練習》。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我們原以為,要提高技能就需要不斷練習。

但事實上,遠非如此簡單。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從數十年的實驗中,得出一套理論——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提高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強大正確的學習方法。

它不是重複練習,而是有目的性的練習。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找到一個好榜樣和一個好導師。

我們要從榜樣中思考三個問題:他為什麼優秀,他做了什麼,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要從導師中找到三個反饋:我存在哪些問題,我如何改進,我該怎麼做。

實踐也證明,所有天才的產生,並非天賦異稟,而是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產生的。

那麼,2020年,我們要有所進步,就先從找到好榜樣和好導師開始,從刻意練習開始。


二、《終身學習》。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這本書塑造的是我們成長型思維。

人分兩種思維,一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比如,我們在記憶10個數字時,遇到困難,無法突破。

如果你打算放棄,這是固定型思維。

如果你打算再試一次,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完全對生活的投入和熱愛,是對夢想的執著和嚮往。

如果我們擁有成長型思維,我們就能把一件事和每一天都轉移到成長上面,朝著更美好絢爛、更屬於自己、更激盪人心的明天前進,就能在困難失敗中和繁雜喧囂中發現機遇與找到潛力。

可以說,成長型思維,會讓我們使“明天”比“昨天”更美好。


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在同時代的作家中,盧梭是唯一富有流浪生活經驗的人。

他當過學徒,做過僕從,教過音樂,也做過情夫,後與友人決裂,孤獨終老。

而他在流浪中,認識了人民的疾苦,對這個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他認為,自然賦予人類平等,但人類自己卻創造了不平等。

更為諷刺的是,人類朝著鐐銬的方向奔跑著,滿心以為這樣便可獲得自由和平等。


四、《對生命說是》。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問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們拒絕它。

當我們對它說它不應該如此,它應該是……那麼問題將會變得更有力量。

說“是”,能改變我們的生命。

它是我們對待生命的質量。

因為,對生命說“是”,對生命中遭遇到的任何狀況說“是”,就是和生命一起流動。

對生命說“不”,希望事情和事實不一樣,那是鬥爭,是掙扎,是活在地獄裡。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就是讓我們能悅納自己,不去嘗試成為別人,而是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五、《讀懂一本書》。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樊登老師是我的偶像,這毋庸置疑。

他不僅影響帶動了超過3000萬人愛上讀書,更締造了“樊登讀書會”這個讀書王國。

而這一切,也都是讀書帶給他的。

讀書如此重要。

讀懂一本書更為重要。

如果我們讀完一本書轉瞬即忘,那讀書就失去意義了。

不要緊,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能幫到我們。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解構一本書,能讓我們輕易找到最有價值的部分,並吸收轉化為己有。

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到,這本書提出了什麼問題,又是通過什麼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就可以。


六、《焦慮日誌》。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人都會焦慮。

因為焦慮是一個人情緒和生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正常現象。

但過度焦慮,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那在這我們需要弄清兩個核心問題。

一是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卡里•紀伯倫說,“我們的焦慮不是來自對未來的思考,而是來自想控制未來的慾望。”

尤其這次新冠肺炎,更讓人焦慮重重。這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我們對新冠肺炎未知的恐懼和未來難以應對的擔憂。

二是如何應對焦慮?

焦慮是無法徹底消除的。

但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理解和應對焦慮,比如告訴我們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不要養成壞的心理習慣等,也告訴了我們兩個減輕焦慮的有效方法。


七、《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這本書寫的是周國平與濟群法師的對話,是哲人與高僧的對話。

而他們對話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慾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

對話中,核心一點是“認識你自己”。

這個人生問題,則可以從佛法中找到覺悟。


八、《寫出我心》。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寫出我心》是我看過為數不多的有關寫作訓練的好書。

但這本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寫作訓練書,沒有涉及到寫作技巧和工具,而是想告訴我們——無論你身處何方,來自何等社會階層,是男是女,皮膚是什麼顏色,都可以用筆去表達自己。

確切地說,“在寫作這件事上,眾生平等。”

美國寫作教練娜塔莉·戈德堡在《寫出我心》中主要向我們講述了三個方面——突破寫作的心理防線、寫作需要注意的幾點、信任自己能寫作。

她娓娓道來,像講故事、嘮家常一樣,沒有晦澀難懂的方法論,我們能很好地接受她闡述的觀點。

這本書是1986年出版的,時間過去34年,卻歷久彌新,很有味道,讀來也輕鬆,收穫自然不小。

娜塔莉告訴我們,“我們有寫出垃圾的自由。”

她也提醒我們,“請樂於誠實面對自己的作品,要是某篇作品寫得不錯,那最好要是寫得不好,也別痛打死馬,繼續寫下去就是了,會有別的東西出現。世上的劣作已經夠多了,只要能寫出一行佳句,你便會享有鼎鼎大名。”

好吧,我們就拿起筆或者敲著鍵盤,開始寫吧,這勝過所有的藉口。

從此,我們就會信任我們的心靈。


九、《生命最後的讀書會》。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這本書寫了一個溫暖的母子故事。

母親患胰腺癌,作者威爾找到彼此共讀一本書的方式,幫助母親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母子二人創辦了只有他們兩人的讀書會,分享感受,暢談生活,共同用閱讀對抗疾病,面對死亡。

而閱讀本身就是溫暖的,就是充滿力量和希望的。


十、《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青年,做個讀書人吧!

俄羅斯有句諺語,“若同時追兩隻兔子,你一隻也抓不到。”

這句諺語,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想有所收穫,就要始終聚焦一個目標,專注一件事。

我們都聽過“二八法則”。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要把80%的精力去處理20%的重要的事。

而這事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長期目標。

比“二八法則”更明確的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鏗鏘有力地告訴我們,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僅僅一件,其他的事都不值一提。

這件事是什麼?

就是,我們完成這件事,其他的事就會迎刃而解。

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把它推到,然後就會形成能量,逐步帶動後面的牌完成壯舉。

美國傑出的企業家、作家和演說家、《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作者奧格·曼狄諾也曾說過,

“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才會領先於這個世界。”

從此,我們每天就開始問這個問題:“今天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一旦找到答案,我們就開始行動吧!

要記住,“我的目標不是做得更多,而是讓自己需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