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養生祕訣

(文/一夏)

關於養生,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孜孜不倦探討的話題。人的身體容易受到各種內外的傷害、如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陰陽寒暑等,傷人身心者,實際和自身的保養分不開。人的慾望太多,在養生道路上要做到知行合一並非易事。

古人的養生秘訣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現,其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到7倍。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為20到25年,自然壽命則應為100到175歲。而事實上,實際壽命超過百歲的人還是很少的,這都是由於人們不懂得養生、不重視保健等引發了-些影響壽命的因素而造成的。

三國時期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概況了養生的“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也效也。”

指出養生過程中有五種東西難以排除,即: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這五種東西如果不排除乾淨,即使心裡希望長壽,口裡講著至理明言,嘴裡吃著好飯好菜,呼吸日月的精華,也不能排除“五難”的影響,使生命受到傷害。反之,如果將“五難”排出,做到胸中空虛無礙,人也就能“不求壽而自延了”。

古人的養生秘訣

養生本與末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慾,養生之末也。《文子.纘義》

這是道出養生的本末問題,認為最佳的養生法是養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智清醒意念平穩,身體的各個器官都保持健康,百病不生,這才是養生之本。反之,只知道肥腸滿腹,盡情吃喝,使體格肥胖,這只不過是養生之末。

古人的養生秘訣

彭祖《養壽》中談到“陰陽不交傷人”:人所傷者眾,而獨貴房室,不亦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道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生交接之道,故有殘折之期。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

指出,有人責怪性生活傷身,是不明智的。實際上,適當的性生活對人的身心大有溢處,只要不失“陰陽之術”,便能得到長生之道。

《抱朴子.微旨》裡指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意為,養生之人應該善於選擇,博取眾長,不能只學其中一種。

古人的養生秘訣

養生之法在於不傷

《養生要集》彭祖曰:

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姿,幽閉娛樂,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養視聽之歡,所以導心也。凡志皆所以養壽,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故至人恐流遁不反,乃絕其源。故經言:上士別床,中士別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令口痰,苟能節宜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減年算而得其益。凡此之類,譬猶水火,可否失適,反為害耳。

本段強調養生之道在於莫使身心受到傷害。所以冬天須暖和,夏天須清涼,而對於美女,車服,音樂等的嗜慾,均應適當,不可過分縱恣。但所謂“上士別床,中士別被”雲,則又未免誤入禁慾主義的泥潭了。

《抱朴子.極言》指出,養生易避免幾傷: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而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非道也。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及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性炮,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大寒大熱,大風大霧, 皆不欲昌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壽損耳。

古人的養生秘訣

所以,養生需要自律,也需要廣納百家之言,擇其科學實用之方,方能延年益壽,身體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