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朝代的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差點就進娛樂圈


宋朝確實名將輩出,當然是指北宋。但是北宋卻沒能一統華夏甚至自身的發展也被遏制。原因並不在於宋朝缺少人才,相反宋朝是中國封建史上人才最多的朝代。這得益於開放的文化政策和繁榮的經濟。

之所以宋代名相倍出,但是卻無法做到像其他朝代一樣,一人定乾坤。主要還是由於其自身的體質發展問題。宋朝的權力架構更為分散。尤其是官僚架構。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皇權遭受權利挑戰。但是這樣的負面效果也顯而易見。宋朝雖然丞相有才之士輩出。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掌握國家大權。也就不會出現像其他朝代一樣有一個經天緯地之才能夠帶領國家實現真正的強大。

第二點,宋朝所處的時代是周邊民族崛起的時代。在軍事上宋朝並沒有像過去大統一王朝時期的絕對軍事力量。這不單單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決定的。實際上客觀上的民族崛起也給宋朝帶來巨大的邊境壓力。若不是宋朝對海外貿易極為重視,恐怕換做另一個重視農業的大統一王朝王朝經濟早就崩潰了。

第三權利遭受削弱,宋朝似乎沒有哪一個丞相是可以獲得絕對的行政權的。即便是南宋時期的奸相,他也必須在已經分出的行政權等位置上安排自己的親信。而不再由之前統一王朝時期一手包辦丞相總攬大權。這雖然有助於限制奸相,但是當王朝面臨危機的時候也很難出現真正的乾坤大才,總理國政。即便明朝的張居正,他在改革時,整個國政也是交在他的手上的,而且掌握批紅大權的太監也是張居正的忠實粉絲。這在宋朝看來其官僚的權力制衡如此,達到像張居正這樣的效果也屬實困難。

最後由於,宋朝文官集團的制度趨於完善。文官內部的紛爭似乎也更加經歷一些,各個利益集團都在中央政府,你爭我奪。關鍵時刻卻又拿不出主意。以這種情況為代表的一種政治環境,恐怕也是真正有能力的人,難以在宋朝擔任丞相過於持久。而長期的人事變動也根本不可能利於變法。不支持變法和改革的,自然維持現狀問題越聚越多。支持改革變法的卻又變不長。你方唱罷我登場,爛攤子越積越大。


人類文明史鑑


北宋出了太多的名臣名相,為北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北宋始終偏安一隅,無法實現大一統的局面,相比其他朝代的名相,宋朝的眾多名臣能力略有不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宋朝名臣為什麼不能興國:

一、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制約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亂的教訓,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時候一直沿用下來的三省六部的體制已經名存實亡,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在職官制度上,有五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和軍事上內重外輕。

問題的最關鍵點就中央集權導致了百官權利過於分散,北宋時期,范仲淹、王安石領導了最著名的兩次變法,但是這兩次變法均以失敗告終,之所以失敗,跟倡導變法者的職權過小有很大的關係,而其它官員對於變法的事情比較怠慢,或者直接抵制,致使變法不能實施下去。

二、北宋皇帝不給力

我們來細數一下北宋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趙光義,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成不了氣候,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宋仁宗,但是仁宗皇帝性格優柔寡斷,前期還有劉太后的干政,到了後面的皇帝,如果參加文學、藝術比賽,這些人都是當時的大咖,他們當皇帝就是一個錯誤。所以,北宋的名臣是相當給力的,但是統治者不是伯樂,只有讓這些人被埋沒。

三、少數民族崛起,民族融合

宋朝“重文輕武”一直被後人詬病,但是我們也要看清一個現實,這時候的少數民族不是漢朝時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了,這時候的少數民族已經經過多年發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他們學習漢族的統治,所以這時候單一依靠武力是無法進行消滅這些少數民族的,這時候的社會進入了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其實就是少數民族被漢化的年代,最後,雖然少數民族佔領我們大部分的地區,但是最終少數民族被融合。

由於少數民族的崛起,所以北宋無法消滅這些政權,只能採取以之對峙的局面,往後看,其實是民族的融合時代,所以宋王朝無法實現大一統的局面。

四、黨爭葬送了宋朝的發展

文人具有一個性格“恃才傲物”,我們都知道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這些人在文學上的成就是相當的輝煌了,但是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同,所以,這些人就像九龍治水一樣,誰也不服誰,以各自為一體,沒有將他們的才能融合在一起,這樣就造成了北宋一直處於改革的時代,沒有一個的政治主張能實施下去。

總結,北宋由於廣開科舉之路,的確為朝廷選拔了一批治世能臣,但是由於政治體制、領導集團、文人自身的侷限性,所以導致北宋眾多名臣無法實現興國。


天驕傲狂


名相興國,也得看興的是哪個國、處的是哪種形勢以及玩的是哪種興法。

大多數的時候,不是名相興盛了國家,而是強國成就了名相。

春秋戰國,最好別拿來比權量力。一群諸侯軍閥打來打去,比之後世王朝,形勢不夠複雜、任務不夠挑戰,簡單說就是難度係數太低。

所以,堪稱強勢王朝的,主要是秦漢隋唐。宋朝要對標,就只能對標這四個朝代。至於三國兩晉南北朝,都沒法與宋朝相提並論。你無論怎麼比,宋朝都比這些王朝強太多。



西晉是短暫統一了,但西晉居然能搞出一個白痴當皇帝,接下來一個醜皇后廢了自己半條命,然後一群宗室王互相殘殺、自己把自己殺死了。北宋就是再不堪,也比西晉強,而且強太多。

01.名相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堪稱劃時代意義的名相,第一個應該是李斯。開創中央集權制,足以讓後世各色名相競折腰。你們就是再牛,也是百代皆行秦政制,那就誰也跳不出李斯劃定的疆界。



漢朝呢?蕭何本事很大,“收秦丞相府圖籍”,“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且還能自汙名節、主動搞好君臣關係。但這些本事沒一樣能讓蕭何晉級名相的。蕭何最大的歷史貢獻,也可以說是讓他能夠躋身名相的,就是照抄秦法秦制,把李斯開創的制度給延續了下來。

唐朝的雄主蓋過了一切名相。大唐盛世,你能說是哪個名相興起的嗎?真心沒有。名相,體現在治國理政,而唐朝卻是一個武功盛世。名相的作用,統統打了折扣。即便有名相,也會在盛世之下暗淡無光。

唐之前的隋朝,也是這個套路。大隋府庫可謂富甲千古,但主要是隋文帝攢出來的家底。而後期,隋煬帝各種折騰,這期間有哪個名相強顏直諫了。根本就沒有,大家就是看著楊廣敗壞了偌大家業。

什麼是名相?不是有名就行了,而是要有成就,而這個成就,一定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否則,就不是名相興國,而是強國興相。而細數歷代統一中原的大王朝,你也找不出幾個名相來。退一步說,即便是名相興國,往往也是先有了一個帝國雛形;然後再以此為藍圖繪製其劃時代的成就。沒有秦一六國,就不會有李斯的郡縣天下;沒有大漢一統,也就沒有蕭何秩序天下。

02.宋朝就真得那麼不堪嗎

說宋朝好多名相,卻沒能興國,而且搞成了一副爛攤子。這麼說,有兩個先入為主的成見:一個是興國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個是沒能打遍天下的宋朝就是一副爛攤子。

這兩個說法,一個都不成立。

秦漢隋唐都打遍了天下,但打遍天下的代價是高昂的。在這些王朝打遍天下之後,幾乎馬上就從盛世跌入困世。打到盛世之前,老百姓忍飢挨餓;盛世跌落之後,老百姓繼續忍飢挨餓。所謂強大帝國就是這麼興盛起來的。我們比祖宗的時候,往往拿秦皇漢武說事,因為武功卓著。但假如穿越,又有幾個願意穿越到那個時代、充當炮灰。比之秦漢隋唐,宋朝也有自己的興盛。而這種興盛在歷史上也是一種碾壓式的成就。



北宋仁宗執政了四十二年。就在這42年的時間內,宋朝人口增加了379萬戶,相當於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全部人口戶數。42年時間,硬是長出一個大唐太宗朝。同時,仁宗朝的財政收入,是大唐開元最盛時的4倍。這兩項數字,在歷史上就無人能比。

從這個角度說,宋朝怎麼也不是一副爛攤子。宋朝受制於遼國和西夏,但其與遼和西夏的關係攻略,堪稱另一個翻版的國際關係。而此前的秦漢隋唐雖然都能打遍草原,卻一直是暴力輸出地勞民傷財。就處理與草原和胡人的關係上,宋朝人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03.宋朝的名相有哪些成就

王朝前期的成就,很多都是雄主的功績,簡單說就是要先打出一個王朝來。所以,趙普的功績可以忽略不計。

宋朝的名相,主要集中在真宗朝和仁宗朝。宋真宗的老師李沆,堪稱聖相,以自己的君子之風和人格魅力,足足把宋真宗管了七年。其後的王旦,則是以道德魅力和關係攻略,取得了皇帝的絕對信任。真宗皇帝要發聖旨,往往都是先讓王旦先拿意見,等王旦寫完了,聖旨就直接照抄。君臣之間的信任,能夠達到這種程度,遠比劉邦和蕭何強多了。仁宗時期的名相,更是數不勝數,幾乎一朝都是賢相在位。



這些名相集體幹了一件事情,即實現了對皇帝權力的有效牽制。簡單說,就是宋朝皇帝不能任性。南北朝時期,各種皇帝中二事件,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這些皇帝做不出的。隋朝就是被隋煬帝的各種任性操作下給玩死的。唐朝也好不到哪裡去,宰相根本看不住皇帝,也左右不了政局。篡位都能篡出個女皇帝,各種宮廷鬥爭更是花樣翻新。玄宗朝雖然盛世頂峰,但君不信臣、臣不信君,甚至連太子都成了皇帝的時刻提防的對象。

但,宋朝的君臣關係和朝堂風氣,卻是另外一番天地。至北宋滅亡,都沒有篡位的宮廷鬥爭和造反的舉國內戰。而這一切的功績,都應該歸功給那些士大夫名相們。

名相士大夫的見識,雖然難免迂腐,卻也非常有見地。就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來說,司馬光的定位是富鄰居與窮鄰居。西夏一直是個刺蝟。原因就是太窮了,所以自尊心低破了水準線。像這種窮鄰居,你就得照顧它的面子、恩威並施。這跟現在某些國家的心態如出一轍。而宋朝的士大夫們在當時就已經有了這種認識。



至於宋朝為何沒有秦皇漢武的功績,主要是形勢不允許。北方草原並非停滯不前,到了契丹建國之時,已經發展到了王朝和帝國層面,再不是從前的部落聯盟了。所以,宋朝名相就是再有本事,也只能在時代的侷限下發揮作用。

李斯的中央集權,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成就。但法家治理的問題就是一切都是力量說了算。所以,這套制度設計根本控制不住內部的權力鬥爭。皇帝一旦闇弱,那就等著內亂,比如秦二世。宗室諸侯一旦野心,那就等著內戰,比如七國之亂。隋朝和唐朝也都是這個套路。翻看隋唐歷史,處處都是宮廷鬥爭和造反內亂的橋段故事。

而宋朝卻在風氣上改變了這個路徑依賴,可以說是給中央集權的王朝打了補丁。當時的方法就是不斷強化的祖宗之法。後世雖然沿襲的不好,因為皇權強勢碾壓,但文官政治已經成為傳統。於是,在力量決定一切之外,還有一個道義的存在,而這恰恰是宋朝名相完成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