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擅長思考的大腦不一定擅長表達

一說起科學家與科學術語,我們腦中的概念大概充斥著“晦澀難懂”、“精準”、“繁雜的定義”,“追求完美形容”等等印象,也因此對科研工作者的言論深信不疑。

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他們必然很擅長修辭與表達才能說清楚非常非常複雜的知識。

但從這次的武漢肺炎傳播過程中來看,很多有著淵博知識的科研工作者與經驗豐富的醫學專家並不擅長表達,甚至有時候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詞彙很容易被誤會。

>表達能力又叫做表現能力或顯示能力,它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和動作等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並善於讓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百度百科(表達能力)

在表達的時候,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表述的準確性,費曼學習法的技巧之一就是向別人傳授你學得的經驗與知識。因為只有精準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才可以做到向別人講述而不會造成誤會或者誤解。

顯然我們的醫學專家並不欠缺醫學方面的知識,可如果一個聰明的大腦在表達一件非常熟悉且瞭解的事情的時候讓人產生了誤解,就值得我們思考了。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可以看出,媒體報道讓公眾產生了非常巨大的誤會,這種誤會在鍾南山院士發言之前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


值得思考的誤傳與誤解

如果說病毒前期的發展事態讓人們產生誤讀,屬於個例,那麼再接下來的信息擴散與傳播中,產生的誤解也不算少數。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微信群中的轉發消息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高福的解答

微信群中的短訊與中國疾病中心主任高福表述內容的巨大差異,讓我們不得不對此現象產生足夠的警惕。

畢竟兒童不易感染只是在感染患者的數量上體現出來,並非有確實的發現或者證據表明兒童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嚴重與頻繁的誤讀,到底源自哪裡?


發言者的困擾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來自環球科學訂閱號

從2019年1月23的今天來看,這篇發於1月16日的文章透露出的信息全部是已知的,可確認的,但也的確有一些未知的信息沒有表達出來。

一旦討論到發言的問題,我就想起高興的事情,因為美國發言人非常非常擅長這個……


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我們知道這些事,我們還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這就是說,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但是還有些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也就是說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這些事。—— 《已知與未知》

這句話當時被很多人嘲弄,甚至當成“美國特有的詭辯術”,幾乎與白馬非馬的言論齊名。但實際上,從認知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相當‘負責任’的說法.

至少我賭五毛,這名專家絕對沒辦法想到自己的‘可防可控’後面緊跟著是武漢衛健委的“人傳人可能性較低”會出現在各大媒體之中。

而且這樣的’誤讀‘發生了不止一次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王廣發的猜測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第二次解釋


其實從我個人來看,王廣發的澄清相對來說比較蒼白,畢竟只是說“普通人溜大街沒必要帶“缺少關鍵信息。

溜大街是個什麼程度?一米內直面打噴嚏的人會被傳染嗎?我能理解北大呼吸發哥的本意,但別人能理解嗎?

鑑於我在bing搜索引擎得到的聯想詞……我不認為這樣的澄清有任何實際意義。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王廣發的搜索聯想……


從“可防可控”的信任到“騙子”,這一切都意味著當前在媒體採訪前發言的時候不但要斟酌語氣語調,更要想到將來這些媒體都會把這些話如何添油加醋一番之後又重複一遍,二次加工之後的意思。

畢竟我相信你拿微信群裡的那條“兒童及年輕人不易感染”直接問高福主任,恐怕得到的結果是……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無論是孔老夫子還是唐納德,都講述了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不是簡單的“我知道”或者“我不知道”,而是更加複雜的“我知道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前者關乎知識本身,後者則是關於對自己知識領域的判斷。

關於知識領域的判斷,又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詞彙值得我們反思——那就是常識。

我們似乎很習慣將自己熟悉的知識稱之為“常識”,並且在此基礎上推理別人也應該掌握。

這樣的行為,有一個非常精闢的詞彙形容——知識的詛咒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很顯然,王廣發哪怕是在病房裡也仍然保留有這種”詛咒“。


學歷越高反而越不會說話,專家的話你聽懂了多少?

雖然這裡也暴露出“可防可控”的真實含義是“疾病最終會被控制”但因為王廣發面對的普通人很容易對此理解為“這個病危害不大”,但更重要的是,王廣發發言的時候因為知識的詛咒

這一現象未能意識到自己的發言在人民群眾中會被怎樣解讀。

這也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之一,無論是發言的業內人士還是對專業意見解讀的一般民眾,都需要仔細思考,對方的目的是什麼,本意又是什麼。並且對簡短的、經過二次甚至多次轉述的信息提高警惕。

因為哪怕是轉述者本人,也不見得能完全理解發言者到底想要說什麼。


結語

如果您讀到這裡還沒明白我的意思或者對本文產生一些困惑,請容許我向你道歉。因為作者本人的描述方式與表達形式同樣受到“知識的詛咒”這一現象的影響,但我決定嘗試用另一個方式儘量幫助你理解以上文章的內容。


請想象一下,你那位猜歌的朋友是個樂感超群的創作天才,你是一位節奏感稍差的普通人。你打的還是最炫民族風這首歌,但你那位朋友很可能聽過無數節奏旋律相近的樂曲。

這時候問題來了,你的朋友會認為你選的是哪一首歌曲呢?

這種來自對於知識掌握內容的判斷無時不刻都在影響我們的表達,如果想要你說的話對方能夠更好的理解,請先試著弄清楚你的溝通對象到底對整件事情瞭解多少,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新年來臨之際,祝大家新春愉快

##今日頭條情感寫作小能手##情感寫作小能手##武漢加油共渡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